說到書,我自有一份特別的感情。那是一份延續了四十多年對書的鐘情和對書的偏愛的情結,更是這八年來對父親的一片懷念之情。
故事還得從1963年的秋天講起。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因公殉職光榮犧牲不久,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分別題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不久,常熟縣新華書店的柜臺便有了雷鋒的連環畫冊零售。有一天,我的父親去了常熟市里,剛巧經過新華書店,非常酷愛讀書的父親,便買下了一本《雷鋒》連環畫和一套21冊《水滸傳》的連環畫。父親高興地把20多本連環畫帶回家中,卻引起了一場父母間的爭吵……
我的父親,出身于沒落的書香門第。由于我的祖父早年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做黨的地下工作,1938年因為躲避反動派抓捕和保護組織,在轉移途中染病而犧牲。當時我父親才7歲。1949年常熟解放之初,才剛18歲的父親,是在常熟曙光中學讀書,并將畢業。巧的是,父親被剛成立的常熟縣委領導選中,安排在縣委宣傳組農村土改(掃盲)工作隊工作,并加入常熟縣教育工會,后被派往山北、泄水、大義等鄉開展農村工作。
至1960年,上級為照顧父親左手有殘疾,才被轉業,并被派到常熟縣郵政局小義郵電所工作。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使父親更有了看報讀書的機會。父親的藏書愛書之習,在當時的葛墅街上是出了名的。他除了讀一些祖上傳下來的書藉外,還省吃儉用購買了許多書籍,并且學以致用。他還勤奮自學了篆刻印章。我孩童時代曾見過父親篆刻的印章有“小市橋”“蘊華”“寅”“葛城鄉”等等.還有一枚是父親專為我母親刻的私章“錢玉琴”。我敬愛的母親如今依然在使用,也成為父親留給母親的唯一一件珍貴的紀念品。另外,父親還自學了油畫。在“文革”中,父親受許多單位和小義臨近幾個大隊的邀請,去為他們作畫。在我的記憶里,父親作的油畫中,大多是畫在墻上、門上、戲臺上的偉人像,如:《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在一起》等等。所以,我父親會作油畫和他的愛讀書一樣在當時當地也是出了名的。
不過,父親為了讀書、篆刻、油畫、制作礦石收音機等愛好,是沒少花家中錢的。所以,為父親的這些愛好,母親與父親常常吵嘴。如今想來,也不能怪母親,父母二人的微薄的收入,除了要撫養我們兄妹四人,還要供我們兄妹四人讀書上學的呀。在這樣的家境下,父親花十多元錢,買二十多本連環畫,引起一場夫妻間的爭吵也是必然的。我父親是個憨直的人,自己認為做對的事是不肯讓步的。但是,父親對母親所說的一段話,(其實可能也是對我講,我也已十歲了,能懂一些事了)我是永生難忘的,父親對母親講:買書,比買金子不知好幾倍!書能教化人。金銀財寶是死貨,有時候還會害人。我是花了十幾塊錢,但是我一定會讓這些書生出大銅錢來的。
當時的我,不理解父親這話的深刻含意,更不知父親有什么辦法去讓這些書“生出大銅錢來”。不過,天真的我卻相信,我們的父親是不會騙人的,聰明的父親肯定是會有辦法讓家中的這些書生出大銅錢來的。
此后的幾天中,父親只要一有空,便去后廳北廂房他的書房中。他一進書房便關上門,在里邊敲敲打打不知搗鼓些啥,一連弄了十來天吧,才算結束。那天吃晚飯的時候,父親顯得很高興,并喝了酒。我剛做完回家作業,坐下準備吃晚飯時,父親用筷子刮了一下我的鼻子說道:兒子,明天我的那些書開始會生小銅錢了。聽了父親的話,我和母親望著父親,不知父親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才六歲多的二弟和四歲的三弟,更沒弄懂發生了什么事,悶頭喝著他們的稀粥。
到第二天下午,我放學回家才知道,父親是用家中的舊木料自己敲敲打打了好幾天,才釘成了書柜和書架,并利用家中上千冊的藏書和累積多年的300多冊連環畫,在他那郵政所里辦起了圖書出租室,父親的書店開業了。
我家祖傳的書和父親購買累積的書,原來大多藏在我家祖屋父母房中的閣樓上和后廳北廂房父親的書房里。這些書中,有許多是繁體字豎排本的,有:《柳暗花明》《唐詩三百首》《石頭記》《水滸傳》《水滸后傳》《封神榜》《三國志》《西游記》《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岳飛傳》等。還有一些解放初期的中外著作,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海囡》《日日夜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七天七夜》《牛虻》及連環畫《人民公敵蔣介石》等等。
父親的“圖書出租室”的開張,便使這些書“重見陽光”了。父親那“讓這些書生出‘大銅錢’來”的計劃也開始付之實施了。圖書店雖不大,才30平方米左右。那1000多冊書在那幾個書架上一展開,還是蠻有氣派的。更可喜的是,開業第一天,圖書出租室的營業收入竟然非常好,到吃晚飯時父親神秘地告訴母親:今天圖書室開業第一天,租金收入竟有一塊三角錢!母親愣了一下:一塊三角?真的?父親肯定地說:是的!
我雖然年幼,尚不知一塊三角的價值,但我從父親的神秘和母親的驚訝中,知道了這“一塊三角錢”就是父親“從書中開始生出”的第一筆“大銅錢”的意義了!
由于小義鎮小墅橋街是一個活絡碼頭、交通要塞,過往人員非常多。我家的書店,在當時當地來說,是唯一一家書店。在當時文化生活相當貧乏的農村集鎮,無疑成為了人們吮吸文化營養,豐富農民閑時生活的好去處。圖書出租室的營業收入竟然也一直保持在一塊五角到兩塊錢之間。逢下雨天和禮拜天則更好了,許多愛看書的農村青年和小學生,全喜歡往我家的圖書店跑。
父親說“讓這些書生出大銅錢來”的計劃,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是要讓家中的這些書去教育人、教化人。讓孩子在這些書中學到學校的教課書上沒有的知識,讓我們這些孩子在這些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如今想來,父親真是用心良苦,眼光深遠啊!
父親對我們要求很嚴:學校里布置的作業不完成,不許看店里的書;家務活不做完,也不許看店里的書。
我們兄弟幾個,還是千方百計地偷著去看這些書。雖然,我開始閱讀這些書時,基本上是似懂非懂地認真閱讀著。但是,在以后的幾年中,我便慢慢地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特別是《海囡》里的那一句:“華年不虛度,要做有用人”,對我的鼓舞和影響是非常之大的。我家圖書店里的書,影響了我一生。
可惜的是,我家的書店,僅開了7年多。1971年春,父親被打成反革命并下放后,家中被抄,父親在郵政所的工作被開除,書店也被迫關閉,全部圖書被“造反派”們當作“封資修毒草”通通沒收了。除了被我藏在柴堆里的《海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日日夜夜》《牛虻》等十幾本書留下來外,家中的書幾乎一無所有了……
如今,每當緬懷我的父親,每當回憶起這些往事,我心中總有絲絲縷縷的痛,久久地不能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