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斯理的書《密碼》,第一段是這么說的,密碼,顧名思義,可以解釋為秘密號碼,但實際上,內容卻遠比這種簡單的、只照字面來解釋復雜得多。
密碼問題確實復雜得多,都市人每天都要用到密碼。就是上幾個星期吧,我在一個朋友的慫恿下開了微博,設置在保持登錄狀態。才隔了一周多,不知為啥,它要我重新登錄,而我,竟然想不起來密碼了,試了一個又一個,就是登不上。
到銀行取款,在取款機上輸完密碼,自己也不知道這張卡的密碼到底是不是,直到機器一聲響,心里才輕松起來。
不知什么時候,腦子里竟存了那么多的密碼,銀行折子的、銀行卡的,這行的、那行的,QQ的、論壇的,我的、他的,在腦子里密密地糾纏著,讓人每每用到,總要好一陣舉棋不定。就像后宮充盈的皇上,對著內官奉上的侍寢嬪妃的牌子舉棋不定:是找那個花間吟詩作賦的才人呢?還是那個月下輕歌曼舞的妃子?拾起這個,又撿起那個,思來想去不能確定。
這是一種生活狀態,密碼時代的生活。不知不覺,每個人的生活里,已有太多機要的事、私密的事不予人知。電腦開機密碼、郵箱密碼、QQ密碼、博客密碼……這層層疊疊的密碼,為我們筑起隱秘的深宅內院,然后,置身其中,各自悲歡。
老實說密碼就是一把鎖,防得住君子防不住小人,但有把鎖好歹就有了安全感,問題是現在黑客都有了帝國,一不小心,卡號被盜取,密碼被破解,十幾歲的少年,足不出戶,鍵盤上敲敲打打,就下了黑手,你半輩子攢下的積蓄,便喂了白眼狼,曾經以為最鞏固的營壘,神不知鬼不覺在這些天才少年手下,彈指間灰飛煙滅。
這是一件讓人覺得恐慌的事情,像我們這樣淳樸善良的老百姓,聽說加碘鹽能抗輻射都能夜里排隊搶購的人,更不要說這種心理壓力了。于是,院墻越壘越高,密碼越設越長。有段時間,在報紙上看到一些小區,六七層高的小高層,居然也裝防盜網,也是這種“防火墻心態”啊。
要命的是那些相關部門或網站的善意提醒:“友情建議您定期修改密碼,以確保賬戶安全?!辈粩嗟馗闹艽a、繁復著密碼,天長日久,不常用的賬號,偶爾用一下,竟生出了疏離感,對著密碼輸入器,像回憶一段久遠的往事,依稀是記得的,卻又落滿了塵,不甚清晰。那種尷尬,像是路遇闊別多年的朋友,長長久久的歲月里,已變了面貌與身形,可人家分明是記得你的,久別重逢,又驚又喜,而你,一邊茫然地應和著,一邊在腦海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地搜索,慌得沒了底氣。對著同學愧疚地致歉,怎么看,都類似于N遍輸錯密碼后,對著人家無辜地笑和無力地表白。
密碼是現代人的產物,大家討厭它,警惕它,但還是不得不用它越來越深地掩藏自己,保護自己,盡可能隱匿一切可能危及自已的真實。寧可深更半夜敲鍵盤給不知是遠是近、是男是女的陌生人聽,于是,QQ上才有了一大串那些個素未謀面,卻神聊已久的“知心”人。
當然,衛斯理只是用密碼這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引發他奇妙的故事,從一組組合數字,引申到遺傳密碼上去,然后給讀者一個毛骨悚然的結局。
不過衛斯理畢竟給人留下思索的空間,順著他那一線詭異的線索,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的人我們到底熟悉多少?或者有一天,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左右惶顧,身處鬧市,猛然發現自己竟是如此孤獨,如此寂寥。
(本文選自鎮江網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