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洲是海外的一座孤島,一些因戰亂敗北的歷史名人素來喜歡將此地選作修養生息之所。那些名人和追隨者們逃到此地,便偃旗息鼓,隱姓埋名,以免引起朝廷恐慌,發兵剿之。他們上島后,邕魚曬鹺,過著和當地土民一樣的日子。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們的穿戴舉止和土民們大同小異。
其實一個城市的文明根基不可能起始于一朝一夕,傳說這個城鎮是頗有來歷的。當年越國一舉擊敗了吳國,兵敗后,吳王夫差派大夫王孫雄向越王懇求,希望吳國能成為越國的附庸國而茍且存在。越王不答應,一定要送他去海中洲養老送終。夫差獲悉苦笑而感嘆:“真是慚愧啊!我還有何臉面去見伍子胥。”說罷,就拔出佩劍準備自殺。王孫雄一把抱住了夫差:“大王,勝敗乃兵家常事。勾踐兵敗后能反敗為勝,您難道不如勾踐嗎?”夫差只好無可奈何地對王大夫說:“告訴越王,夫差愿去海中洲養老,感謝他對我的寬宏大量。”
幾天后,夫差和王孫雄及20名護衛越洋過海來到海中洲島。當時島上的土民稀少,與吳國的姑蘇城比較真可謂一個天一個地。
夫差是個耐不住寂寞的昔日雄杰,到海中洲后,始終不愿和當地土民接觸,整日將自己關在木屋內長吁短嘆,度日如年。兩個月后,他突然有興致對王大夫說:“或許北邊的高山上能看到姑蘇城,我要去看一看。”
當時山高霧多,碧浪滔天,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幾天以后,才等到了萬里無云的晴天,夫差信心十足,以毛竹筒作“望遠鏡”,攀上最高峰,細心搜尋姑蘇城。可是,看來看去只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海洋,根本見不到姑蘇城。突然間,夫差感到渾身無力,昏倒在地上,蘇醒后還一個勁地大喊:“姑蘇啊!我的姑蘇!”
夫差病倒之后,護衛們做了一副簡易的擔架,準備把夫差抬下山來。不料,行至徐城時,夫差從擔架上滾下來,跌成重傷。王大夫大吃一驚,跪在地上,口稱:“臣罪該萬死!”接著,就在路旁搭了個茅棚,讓夫差住下養病。養病期間,王大夫日夜侍候,夫差喝水、吃飯,乃至大小便,都由他親自照料。半個月后,夫差的傷勢見好,然王大夫卻因過度勞累而死。王孫雄的死,對夫差是致命的打擊,他掙扎無力,欲哭無聲,大叫一聲,就昏死過去,再也沒有醒來。吳王和王孫雄死后,吳王的護衛們回到吳榭對面的小山岙住下,并且全部改姓吳。吳姓人遵照吳王“凡事不張揚”之教誨,做事小心謹慎,從不和當地官府和土民接觸,形成了一個神秘的部落,并建造了一座規模不大不小的城鎮。
據說當地一個放牛娃曾經見過那里的吳人和那座寂寥的城落,并將此事告知了當地的一位鄉紳。鄉紳一聽,頗感驚奇,他活了六十多個年頭還是頭一遭聽說此事。海中洲本就地少田薄,竟然還有那么多人來此爭搶飯碗,這還了得?趕緊按著放牛娃所指的路線前去探訪。可到了那里,只見云青欲雨,水澹生煙,正值三月春綠,東風挾裹著濕氣在密密的枝頭凝成滴滴瑩露。此山無道,卻也平緩可行,只是被那密密叢林迷亂了方向,亦不知到了哪座山頭。行至半山腰,灌木叢中突地一陣騷動,惹起幾片紛飛的嫩葉。騷動聲越來越大,四周矮木皆紛紛搖下涼葉,“噌噌”幾聲,躥出一道道白色影兒。鄉紳嚇得趕緊趴在草叢中,半晌不敢動彈,定睛一看,竟然是十幾只渾身雪白的銀狐,轉眼便消失了。鄉紳四下尋找,卻找不到丁點片磚碎瓦,更談不上見著那座神秘的城鎮了。
回家后,鄉紳再次仔細詢問那個放牛娃:“真有此事?”
“親眼所見,決無戲言,我還和他們搭話了呢。”
驚恐萬分的鄉紳只好將此事上報官府。知縣一聽,甚覺蹊蹺,也坐不住了,連忙帶隨從和當地土民若干上山探訪,但荒郊野嶺不是風聲鶴唳,便是凄翠蕭疏。
知縣特意去附近的“澤普廟”拜訪百歲當家和尚慧謹法師,慧謹法師說確有此事,那些吳人不僅建造了一座城市,還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子孫。
可知縣不解地問:“那個放牛娃能看見他們,為何本縣卻啥都看不見呢?”
“境由心生,境隨心轉。由境救心,千頭萬緒。以心得境,一派天真……”慧謹法師從容地打起了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