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入伍才一年多的新兵,單槍匹馬為一臺價值上億元的導彈戰車更換元件組合,你信嗎?這件事就發生在某部一次對抗演練中。
使命召喚步履疾
課題攻關當先鋒
某部裝備處處長陳立凱是該部首批出國培訓人員。新裝備剛列裝時,陳立凱擔任戰車發射站站長。他敏銳地意識到,因新裝備無訓練教材、無訓練經驗,大家操作新裝備時縮手縮腳,總擔心一不小心損壞新裝備,訓練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必須盡快摸索出規范的訓練方法,讓新裝備形成戰斗力。陳立凱根據自己的訓練心得,反復實踐,逐漸梳理出新裝備操作“五步訓練法”。新的訓練法消除了大家對新裝備的神秘感,大大提高了訓練效果。
陳立凱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他帶領技術人員,仔細核對各種試驗數據,發現并糾正了自動發射裝置工作原理圖的4處錯誤,制作了“導彈飛行時間距離表”,為選擇導彈實彈發射時機提供了重要依據。
陳立凱的鉆研勁頭備受大家贊賞。為了幫助他更好地發展,部隊先后安排他到多個崗位鍛煉,參加各種大項任務。2003年又選派他到國外攻讀碩士研究生,學成歸來后,部隊把他推上修理所所長崗位并兼任工程師,全面負責武器系統技術維護和保障。
維修站前排,攻關當先鋒。2006年,某部參加總部組織的復雜電磁環境下實彈演習。面對這一全新訓練領域,陳立凱帶領課題組攻克了訓練中的13個難題,整理出一套新裝備抗干擾訓練資料,探索研究新裝備在復雜電磁環境下作戰運用的路子,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研究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在陳立凱的帶動下,他們編寫出《某型戰車常見故障排除法》《某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射擊指揮規則》等一批教材,較好地促進了人才隊伍建設。
胸懷使命自奮蹄
勤學成就“裝備通”
從一名轉行干部成長為某新型戰車維修專家、全能專家,李文華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打破了國外“培養一名該型戰車全能專家至少需要8年”的斷言。
李文華是某部“土生土長”的信息化裝備維修專家。2000年3月,他調入某部時,對某新型防空導彈系統的知識為零,某部安排他在修理所擔任一名普通的電源助工。
面對國外專家即將全面撤回,部分出國留學人員一時難以挑起維修保障重擔的局面,李文華坐不住了,他向信息化武器裝備系統發起了攻關。李文華幾乎每天都泡在修理工間,啃完了80萬字的戰車技術資料,弄懂了100多個模塊組合、500多份電路圖原理。部隊領導及時安排出國人員與他結對子,幫他補習外語和專業技術,并多次安排他參與大項保障任務。
很快,李文華成了戰車維修的行家里手,多次成功排除重大故障。去年5月,某新型防空導彈系統列裝10周年,國外專家按照合同要求來某部對裝備進行全面檢修,恰逢一臺戰車天線突然發生震蕩故障,7名國外專家輪流上前檢測,故障仍無法排除。午飯時間,李文華帶著疑問上裝檢修,故障成功排除,國外專家紛紛向他豎起了大拇指:“李文華,好樣的!”
李文華不僅精通戰車維修技術,還整理出一套8本《某新型戰車上裝電氣原理圖》,梳理編寫出“某型戰車30個故障難題診斷及排除方法”,開發了“某型戰車常見故障網上診斷系統”,這些都成為某部維修人才培訓的實用教材。
惜才不做“守才奴”
永葆人才青春期
李建軍曾是一名想打“退堂鼓”的地方大學生干部。2005年7月,他躊躇滿志從地方名牌大學畢業來到某部。某部組織戰車操作手比武,站里兩名初中畢業的士官成績名列前茅,而他卻名落孫山。
李建軍感到,自己再在部隊干下去難有作為。某部領導及時找他談心,針對他計算機設計方面的特長,安排他擔任某部計算機培訓教員,牽頭組織雷達軟件升級開發。找到實現價值的“支點”,李建軍刻苦學習,勤奮鉆研,先后攻克10多個技術難題,并積極參加實彈射擊演練,多次在集團軍組織的比武考核中取得名次。
正當部隊領導盼著李建軍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卻提出要攻讀碩士研究生。當時,李建軍擔任發射站站長才一年,是用導彈“喂”出來的人才。面對大家的種種非議和猜測,某部領導卻說:“要讓人才永葆‘青春期’,就得讓他不斷‘充電’,這也是為部隊信息化建設儲備人才。”
2008年7月,李建軍讀研歸來,順利實現了從操作手到專業技術骨干的轉身。去年秋天,某部決定采用代碼指揮完成行進間射擊課題,并將攻關任務交給了李建軍。他結合所學知識,對戰車初始數據和涉及到的信息傳輸組合,逐個檢查、反復測試、仔細對照分析,采取實時清零和縮短代碼長度等措施,保持信息交換時有足夠內存緩沖空間,確保接收和傳輸代碼指令保持暢通。某部實現了從傳統口令指揮到現代鍵盤鼠標指揮的轉變。一場戰斗下來,指揮員沒說一句話,導彈發發準確命中目標。
寧可冒險搭舞臺
不愿保險失良駒
2003年,陳浮從某導彈學院畢業,到某部擔任一名普通的導彈發射操作手。由于他訓練刻苦,又善于總結,很快被提升為發射三站站長。
2006年5月,某部奉命參與總部組織的一場復雜電磁環境下實彈演練。面對這一全新課題,機關最初打算將首發導彈發射任務交給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站長完成。但某部黨委通盤考慮后認為:“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發射導彈機會難得,錯過一次機會就失掉一茬人才。應該選擇一位有發展潛力的新人擔負這一任務。”
最終,某部黨委決定,讓陳浮作為首發導彈發射人。受領任務后,陳浮帶領操作手們研究射擊預案,并反復練習射擊程序,遇到難題就找專家們請教。在與空軍開展的對抗訓練中,他認真收集干擾圖譜,訓練結束就找空軍基地技術人員請教各種干擾類型、特點和強度,晚上還加班加點查閱資料,進一步完善射擊預案。
經過半個月的攻關,陳浮不負眾望,摸清了干擾波形如何識別、電磁干擾如何抑制等難題,總結出3類12種雷達波形識別方法,擬制出6套射擊預案。演練中,他發射的兩枚導彈全部命中目標。
擔任站長期間,陳浮所在發射站兩次承擔實彈射擊任務,發射導彈3枚,全部命中目標;培養出9名優秀操作手、2名優秀發射站站長,陳浮也因訓練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
2008年3月,陳浮被提拔為某部裝備處軍械股股長。9月,總部再次賦予某部復雜電磁環境下裝備保障訓練試點任務。因為有了過去的經驗,他對復雜電磁環境下雷達和導彈武器系統的損傷機理有了系統的認識。陳浮帶領修理所骨干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探索出3種電磁屏蔽修理方法和8種裝備訓練組織方式,受到總部首長的充分肯定。
職高寧愿就低位
只為提高貢獻率
葛世濱,一個畢業就是副營職的碩士研究生,卻在副連職崗位上一干就是6年。6年間,他先后突破10多個信息鏈接難題,被官兵們譽為連接信息鏈路的“超級焊工”。
2005年,葛世濱從國外攻讀碩士學位歸來。第一次參加某部組織的防空綜合演習,他驚訝地發現,一些指揮員還在用有線電話、人工標圖等傳統指揮手段指揮。
葛世濱按捺不住了,主動請纓到基層指揮站工作,集中精力攻克指揮信息融合難題。可指揮站站長只是個副連職崗位,葛世濱已是副營職,把他放到這個崗位上合適嗎?某部領導有些猶豫。葛世濱主動找到某部領導說:“我追求的是‘干事’,不是‘當官’。”部隊領導打破常規,同意了他的請求。
“官位”雖小,舞臺很大。葛世濱天天“貓”在狹窄的指揮車操作艙內,測試主戰裝備每個子系統,記下2200多條數據和450多條故障特點,千余張電路圖上滿是紅色標記……
天道酬勤。半年后,營組織實裝空地演練,指揮車傳出的信號同步清晰地顯示在數臺戰車屏幕中。
來不及品嘗成功的喜悅,葛世濱又瞄上了新的攻關課題。團警戒雷達無法對營指揮車進行越級空情保障,廠方專家連續7天攻關,毫無進展。他們斷定:這是裝備“先天”不足。
接連幾天,葛世濱徹夜難眠。他反復核對資料,突然,一絲靈感在腦海中閃現:是不是文件格式不對?第二天,他果斷調試數據傳輸設備,信息傳輸順利實現。某部一個多年未解決的難題,再次被他一舉攻破。
哪里有體系作戰信息鏈路障礙,哪里就有葛世濱的身影。為實現數據精準傳輸,他一次次瞄準信息鏈接問題發起沖擊,大大提高了某部體系作戰指揮效能。
甘當辛勤織網人
開辟信息高速路
2009年9月,翟炳峰從山東大學攻讀軟件與理論專業研究生歸來。恰逢某部擔負某集團軍政工網改造試點任務。某部領導立即將這一任務交給了翟炳峰。他利用自己較強的計算機軟件開發能力,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實現了政工網10大功能。在集團軍召開的試點經驗推廣大會上,上級機關和部隊領導給予了很高評價。
初戰告捷,某部又接連賦予翟炳峰多項信息化建設任務。在完成營連“三合一”教室建設、互聯網“無害化”進軍營等工作任務中,翟炳峰找到了實踐的舞臺,在院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得到了全面發揮,能力素質有了很大提升。
去年9月,某部運用防空兵指揮信息系統與上級進行對接,結果發現同一廠家生產的指揮車、設計的軟件相互卻不匹配。為此,部隊專門邀請廠方專家來解決這一難題。可廠方專家趕到后,反復調試仍無法解決。
防空演練在即,領導焦急萬分。翟炳峰跟隨廠方專家一同調試軟件,他提出:替換個別模塊,改寫部分代碼的對接方案。廠方專家認為,這一方案可行。那段時間,翟炳峰整天泡在悶熱的指揮方艙內,耐心破解核心軟件。經過連續7天的攻關,經歷了上萬次測試,最終,他順利將一組數據傳送到上級指揮信息系統上。演練中,某部與上級指揮信息系統“高速路”暢通無阻,實現了信息共享、指揮同步,大大提高了裝備反應速度,發射的8枚導彈全部精確命中靶機。
年底,某部擔負總部組織的信息化指揮試點任務。上級機關要求,請廠方技術人員隨隊保障。領導很有底氣地回絕了:“在軟件設計等方面,有翟炳峰在,沒問題。”
信息素養豐羽翼
電磁空間展翅飛
要想成為一名導彈戰車操作手,先要過章速崗這一關。章速崗是某部培訓、考核戰車操作手的“兵教頭”。近年來,某部先后有58名戰車操作手、22名發射站長與他過招后,才領到上崗“資格證”。
章速崗剛轉士官不久,某部看他悟性好、肯鉆研,專門讓他到教導隊擔任模擬車操作手。面對90多個控制面板、120多個功能按鈕、數百個外文標識,章速崗跟隨教員認真學習訓練,并自學完《戰車操作手冊》《某型導彈武器系統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等10余本專業教材,很快走上模擬班班長崗位。
模擬車信息化含量高,提高信息素養至關重要。章速崗自我加壓,報考了計算機二級考試,選擇了難度相對較大的C語言。為加強記憶,他把語句和命令抄寫在紙條上,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背記,每晚還利用熄燈后的一個小時,上機操作練習。當年9月,章速崗順利拿到國家計算機考試二級證書。
2006年,某部擔負總部賦予的復雜電磁環境下訓練試點任務,模擬車自帶的13套干擾習題已難以適應新的訓練和考核需要。某部領導提出,自行編設新的習題。最終,這個擔子落在模擬班班長章速崗身上。編制干擾習題,需要掌握指揮自動化、計算機編程、復雜電磁環境等5大專業知識。章速崗沒有退縮,他向領導保證:“一個月內拿出干擾習題。”
經過近一個月夜以繼日的攻關,章速崗和戰友們一起,共攝制3000余張電磁干擾圖譜,編寫6套干擾程序,擬制30多套干擾方案。
章速崗一系列的努力,有效提高了戰車操作手應對復雜電磁環境的能力素質。近年來,某部連續3年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完成實彈戰術演習任務,發射導彈全部命中目標。
愛才用才有天地
小兵也能挑大梁
一個入伍才一年多的新兵,單槍匹馬為一臺價值上億元的導彈戰車更換元件組合,你信嗎?這件事就發生在某部一次對抗演練中。這個新兵就是修理所發控一站直招士官汪大偉。
汪大偉是一名從地方大學應用電子專業直招入伍的士官。2009年,某部修理所發控一站維修員崗位空缺,某部領導經過認真篩選,準備把這副擔子交給下士汪大偉。
“這個崗位擔負的是導彈發射控制系統維修保障任務,過去一直由干部擔任,讓一個士官干能行嗎?”對此,有人表示懷疑。可領導研究后意見統一:汪大偉雖然只是名直招士官,可他學的就是應用電子專業,基礎扎實,只要把他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就能勝任。
走上發控一站維修員崗位,汪大偉如魚得水。他結合自己的專業基礎刻苦學習,很快成為發射控制系統技術普查能手、戰車維修的骨干型士官人才,先后3次參加重大軍事演習維修保障活動,每次都表現出色。
團隊給人才“一片天”,人才敢為團隊“挑大梁”。去年7月,某部參加上級組織的復雜電磁環境下對抗演練,一臺戰車電路突發故障,電話打到修理所,指名讓工程師吳學亮去檢修。
5分鐘后,搶修車趕到現場,下士汪大偉風風火火地跑到戰車前。負責該車的鄭站長看他是個下士,一把攔住他:“不是讓吳學亮工程師來修的嗎?”“是吳工程師讓我來的。”汪大偉忙解釋道。眼看演練就要開始,無奈,鄭站長只得放手讓汪大偉試試。
開艙、檢查、更換元件、調試……汪大偉緊張有序地忙碌著,鄭站長的心始終懸在半空,生怕他把戰車給搗鼓壞了。10分鐘后,汪大偉順利檢查出電路故障,及時換上新的元件組合。鄭站長指揮官兵發動戰車,啟動雷達搜索,方艙內參數顯示正常。此時,鄭站長不禁對汪大偉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