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勝自己,天下無敵。”不是官腔、不是套話、不是假話,而是一個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死刑犯的肺腑之言。
“戰(zhàn)勝自己,天下無敵?!?/p>
這是誰的“名言”?它出自何人之口?答曰,它是湖南巨貪、郴州市紀委原書記曾錦春,在被處死的前幾天,留下的一句“名言”。
“戰(zhàn)勝自己,天下無敵?!辈皇枪偾?、不是套話、不是假話,而是一個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死刑犯的肺腑之言。它經(jīng)得起推敲,富有哲理,讓你從新的角度,去體驗另類感受。
“戰(zhàn)勝自己”,是個動賓詞組,也可以說是省略了主語的短語。那么,它的主語是誰?答曰,不是別人,應該是自己。“自己戰(zhàn)勝自己”,勝利的是“自己”,失敗的也是“自己”。一個人有兩個“自己”,能說得通嗎?當然能說得通。這就得用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觀點,去看待這兩個“自己”。
人(包括自己),都有著極為復雜的人性。正如劉崇升先生所說,“人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即動物性,是與生俱來的,如食、色、貪、攻擊、占有……社會屬性是個體后天在一些社會準則、行為規(guī)范,對其約束并進行內(nèi)化過程中形成的。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而帶有文化色彩的社會屬性,會讓人對一些自然屬性產(chǎn)生羞惡之感。如亞當夏娃吃了禁果,就要穿衣蔽體……”。(2008年3月14日《健康報》)
國外更有人把人性善的一面,稱之為天使;把人性惡的一面(如貪財好色等),稱之為魔鬼。
人的一生,就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不斷調(diào)和,不斷斗爭的過程。
要舉這方面的例子,可謂車載斗量,誰都能夠舉出一大串。就拿小學生來說吧,他們的日記或作文中,常常會舉這樣的例子:在大街上突然撿到10元錢,或者一個錢包,是交給警察叔叔好呢,還是裝進自己的腰包?經(jīng)過思想斗爭,他決定交給警察叔叔。這說明,他的社會屬性戰(zhàn)勝了他的自然屬性。即人性中光彩的一面,戰(zhàn)勝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這個小學生勝利了,他戰(zhàn)勝了自己。
《明史》中有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曹鼐。曹鼐年輕時曾經(jīng)做過司法工作。有一次,他抓獲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賊。當時天色已晚,來不及趕回衙門,只好夜宿破廟。這時,女賊便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讓曹鼐上鉤。當曹鼐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欲火時,便寫下“曹鼐不可”四個字,以自律。這四個字寫了燒,燒了再寫,一直寫到天亮。曹鼐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成為青史留名的人物。
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湖南郴州巨貪曾錦春。他本是一名紀委書記,紀委書記理應是貪官的克星,他應該為反腐倡廉作出巨大貢獻,然而,他卻大搞貓鼠游戲,只要給他送紅包送禮金,老鼠都會成為他這只貓的好朋友。正因為他的罪行特別巨大,影響又特別惡劣,最終才被判處死刑,已于2010年12月30日被處死。(2011年3月24日《南方周末》)在死前,他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戰(zhàn)勝自己,天下無敵。”他的人生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原因就是“自己沒有戰(zhàn)勝自己”。反過來說,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他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應該戰(zhàn)勝他人性中丑惡的一面,結果相反,卻是丑惡的一面打敗了美好的一面。他說,上大學寫文章,寫的是為人民服務;參加工作后,他嘴上說的,也是為人民服務,可他心里想的卻總是升官發(fā)財。于是,便大搞權錢交易,大搞權色交易。那些老板們送錢時,一個個信誓旦旦:“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會講”。靠不住啊,沒有一個兌現(xiàn)的,“他們把刀都插在我的兩肋上”。那些“妹”力四射的美眉秀腿,做你的情婦,對你哪有什么愛情,她們愛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愛你的權力和金錢。
“不義之財不可取,僥幸之心不可有”,只有“戰(zhàn)勝自己”,才能“天下無敵”。這些話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但如何才能保證每個官員都能一帆風順地戰(zhàn)勝自己呢?除了嚴格的自律之外,對官員還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他律。比如建立健全嚴密的規(guī)章制度,增加官員行政的透明度,實行陽光政策,避免暗箱操作,特別是要加大對“一把手”的監(jiān)督力度。有了這些全面的綜合治理,壞人也干不成壞事,否則,好人也會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