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競爭合作是企業內部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兩種基本關系。過度強調競爭會破壞企業的分工合作特性。本文認為,使用內部市場機制的企業,需要建立一種基于價值創造過程的、具有全息式信息傳遞功能和動態演進特性的競爭合作網絡,它由各類主體和運行機制構成。
[關鍵詞]內部市場 競爭合作 特征
一、引言
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數十年內,傳統的集權式企業中出現了嚴重的“協調困境”,為了擺脫這一困境,許多企業開始采用多部門的組織形式(M型組織)。這次組織結構變革的浪潮為管理學學術研究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影響,以內部轉移價格為雛形的企業內部市場機制的產生是其中之一(保羅,克魯格曼,約翰,羅伯茨,2004)。內部市場是指“將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過程,使它能夠像固定的外部市場一樣有效的發揮作用” (Rugm an,P981)。內部市場最重要的特征是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與企業的權威機制的結合。使用價格機制,有助于解決U型企業信息傳遞機制的僵化和低效問題;而將競爭機制引入企業,有助于克服激勵不足的問題。因此,內部市場被認為是激發企業活力,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響應速度,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李海艦,聶輝華,2004)。但是,競爭機制的引入,并不意味著要抹殺企業分工合作的特性,相反,企業內競爭的實質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合作剩余。使用內部市場機制的企業,需要在競爭和合作之間進行平衡,構建競爭合作網絡。為此,本文將著重探討內部市場環境下各內部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競爭合作網絡,為進一步深入研究企業內部市場管理與運行機制提供理論基礎。
二、內部市場競爭的作用及其局限
競爭機制對資源配置和生產效率的促進作用是企業引入內部市場機制的動因。但過分強調內部競爭又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果。
1 內部市場競爭的作用
首先,內部市場的競爭機制可以打破企業內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沒有引入內部競爭機制的企業中,上下游部門之間是固定的供給關系,生產數量由生產計劃決定。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成本不斷上升,生產計劃的協調作用日益無力。即使在使用內部定價的多部門企業中,集權式的定價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企業的激勵效率,協調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事業部門之間的矛盾不斷出現。內部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不但提高了內部定價的合理性,更為重要的是將外部市場和內部市場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使得外部市場的變化能迅速傳遞到企業內部,生產的靈活性大大增強,僵化的內部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
其次,內部競爭能夠提供一種長久有效激勵。在內部市場中,交易主體的收益直接與其績效關聯,并最終體現為交易的收益。收益的大小本質上取決于與其他交易主體之間的績效競爭。每一次交易完成后,競爭會促使交易主體重新認識自己的工作績效并進行改進,從而起到了有效激勵的作用。在內部市場上,為了在競爭中獲得更高的績效,對交易主體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會迫使他們努力地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這不僅對提高企業效率是有利的,也有利于滿足員工和團隊的成就感。這樣,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激勵都可以通過內部市場的競爭機制實現,形成了有效的綜合激勵。
最后,企業內部競爭有助于了解交易主體的私有信息。一是市場競爭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有關交易主體的素質、能力、業績和努力程度等這些私人信息,市場競爭的這種顯示機制,迫使交易主體始終保持足夠的努力程度。二是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對交易主體的地位始終構成一種威脅,企業內部通過競爭使那些被反復證明低能力、低努力程度的交易主體的真實信息得以暴露,這時業績信息起到了杠桿作用。為了能夠在企業內部市場中生存,就必須不斷超越自我,戰勝對手,尋求業績的提高。
2 內部競爭市場的局限
首先,通過競爭機制配置企業內部資源會帶來資源的內耗。競爭是一個“試錯”過程,競爭失敗者要承擔一定的沉沒成本。在企業內部市場中,虛擬的交易主體并不完全具備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過度競爭帶來的大量的沉沒成本最終得由企業買單。也許在企業的總體效率尚未得到有效提升之前,過度競爭帶來的資源損耗就會使得企業難以為繼。同時,企業和交易主體之間的委托代理沖突、交易主體自身的機會主義行為等影響競爭機制的因素的存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企業資源的內耗。
其次,企業本身建立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之上,合作是其重要特征,過度競爭可能破壞合作。競爭帶來的優勝劣汰會導致交易主體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過大的差距會影響交易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團隊內部的競爭可能會破壞整個團隊協作生產的關系,也可能出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表現自己的能力的同時,通過破壞競爭者的工作來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或通過各種非正常手段來阻止潛在的競爭者的情況出現。如此則這種競爭會破壞合作以至最終損害企業的利益。
可見,在內部市場中,只有競爭是不夠的,競爭不足或競爭過度都是有害的。企業自身的分工合作特性不內因內部市場的建立而消失,必須在內部市場中強調合作,以保證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三、內部市場競爭合作網絡構建
為了有效的發揮競爭機制在企業內部配置資源的作用,而又避免過度競爭帶來的負面作用,使用內部市場的企業必須建立一種競爭合作網絡(圖P)。這個網絡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基于價值創造過程、全息式的信息傳遞和動態演進。
1 基于價值創造過程的競爭合作
企業內部市場的競爭合作網絡首先是基于價值創造過程的,這是企業的根本目的所決定的。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的效率體現在“給定分配規則的情況下最大化共同創造的剩余(楊瑞龍,馮健,2003)”。分工是企業活動的基礎,也是合作產生的基礎。如何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最大化企業的合作剩余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分工的基礎是生產過程的可分解性,無論是工廠內部分工還是社會分工都是如此,只是生產過程的復雜性不同。市場則與之相反。它關心的不是生產過程,而是生產的結果——可供交易的產品。在市場上,不同企業的生產過程最終凝結成為形形色色的產品,它們是市場得以存在的根本,也是展開市場競爭的基礎。在傳統的企業理論中,合作和競爭似乎是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企業內,通過權威機制來協調和控制生產過程,內部各部門、各工序之間高度合作。而在市場上,企業和企業以產品為基礎展開激烈競爭。
在企業內部引入市場機制后,企業的根本屬性并沒有改變,依然是謀求合作剩余的最大化,改變的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競爭機制只能從屬于企業內的分工合作。從價值鏈角度來看,企業的生產過程實質是價值創造的過程,它是內部市場競爭合作機制的基礎。從縱向來看,處于價值創造過程不同階段的交易主體進行合作,共享經驗和專業知識,不斷進行價值整合。交易主體之間的縱向關系實質是過程導向的合作關系。橫向來看,在價值創造過程某一階段的平面上,交易主體之間相互競爭,通過競爭機制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高效率的交易主體上去。交易主體之間的橫向關系實質則是結果導向的競爭關系。
2 全息式信息傳遞
外部市場是企業賴以生存的舞臺,只有那些能夠對外部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反映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市場的價格機制則起到了信號傳遞的作用。在傳統的職能制企業中,外部市場的價格變化向高層管理者發出信號,他們會依此修改生產計劃,并通過內部信息傳遞機制傳送到企業的各個生產單元。由此建立了一種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機制。但是,隨著企業層級的不斷擴張和外部市場變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企業計劃機制的信號傳遞功能越來越弱。
使用內部轉移定價的M型企業在信息傳遞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它們把市場的價格機制引入了企業內部,各事業部門之間通過內部轉移價格傳遞信息,效率大大改進。撇開內部定價的困難不說,這種信息傳遞機制依然是直線式的,以內部價格表示的信息沿價值鏈依次傳遞,傳遞過程中信息的損耗和扭曲時常發生。除了營銷和采購這些處于市場前端的部門,企業的其他部門并不能及時覺察市場的變化。
而建立起內部競爭合作網絡的企業,則可以通過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的交易主體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實現信息的全息式傳遞。在這種競爭合作網絡中,被賦予相應經營自主權的交易主體間既有內部市場上的競爭合作,還具有與外部市場交易主體的競爭合作關系。如果內部市場交易主體提供的產品不能滿足上游交易主體的需要,可能會有外部交易主體取而代之。因此,內部交易主體必須同時關注內外部兩個市場,既要同時戰勝內部和外部的競爭對手,又要積極的在內部和外部市場上建立合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通過不同市場上交易主體的競爭合作網絡關系,企業和外部市場的連接不再局限于營銷、采購等部門,而是擴大到了每個具有外部產品市場的交易主體。企業獲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信息傳遞機制由直線式變成了全息式。
3 競爭合作網絡的動態演進
企業內部市場的競爭合作網絡并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在內外部市場的相互作用下,它也呈現出動態演進的特征。而這種動態演進又體現在兩個方面:內部市場的交易主體變化和內部市場的范圍變化。
競爭具有優勝劣汰的功能。在內部市場上,經營不善的交易主體最終會被淘汰出局,要么被內部市場的其他競爭對手兼并重組,要么徹底被企業淘汰。同時會有新的交易主體進入內部市場。內部市場的優勝劣汰最終起到了吐故納新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競爭合作網絡呈現出動態演進的特征。圖P中左下角的內部市場在優勝劣汰機制的作用下,一些交易主體被淘汰,又有一些新的交易主體進入內部市場。這種動態演進表現為企業橫向分解和縱向一體化的并存。
競爭合作網絡除了以交易主體變化為表征的動態演進,還有以內部市場范圍變化為表征的動態演進。普遍認為,競爭是一個“分餅”的過程,而合作是一個“做餅”的過程(Teece,P992)。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每個經濟活動主體都希望獲得更多的資源,競爭以爭奪資源為目的,合作則以創造資源為目的。企業內部市場的競爭合作關系亦是如此。內部競爭是內部交易主體爭奪資源的表現,內部合作則是以企業為整體獲得更多資源的方式。如果內部競爭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的核心能力得到提升,它會在外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資源。這又為內部市場上相互競爭和交易主體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在這種“爭奪資源——創造資源”的螺旋上升中,內部市場的范圍也日益擴大。
當然,如果內部市場交易主體的效率普遍低下,競爭合作網絡會向相反的方向演進。結果可能是企業被外部市場淘汰,內部市場也不復存在。
四、結論
內部市場的出現,對傳統的企業和市場的替代關系提出了挑戰。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但是,競爭是一把“雙刃劍”,過度競爭會損害企業分工合作的功能。使用內部市場化管理模式的企業需要建立一種基于價值創造過程的、具有全息式信息傳遞功能和動態演進特性的競爭合作網絡。網絡的節點是各種直接參與內部市場的交易主體和間接參與內部市場的非交易主體。談判機制、價值整合機制、內部交易機制、內部合同履約機制、監管機制等則是競爭合作網絡的運行機制。企業通過完善內部的信息傳導機制,可以有效降低談判與監督成本,并可以有效地激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