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財經]
國家質檢總局去年底發布新規,要求“2011年3月1日起,未能重新獲得生產許可的乳品企業將被要求停止生產”,后來又宣布大限推遲至3月底。據經濟導報記者了解,面對添置檢驗設備帶來的巨大資金壓力,已經有部分區域性乳企放棄了生產。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則表示,估計至少會有三成乳企遭到“清洗”。
生存空間被壓縮
“我們正在整改過程中,已經投資一百四五十萬元了。”4日,棗莊祥和乳業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馮忠軒告訴導報記者。他說,“公司是去年剛剛投產的,需要增加的設備不是很多。不過,為應對新規,不少老乳企投資五六百萬元很正常。”
據了解,2010版的《企業出產乳制品許可前提審查細則》 與之前相比嚴格很多,不僅增添了很多常規審查項目,還要求嬰幼兒配方乳粉出產企業須配備相應檢測設備,對食物添加劑、三聚氰胺等64項指標進行自檢。企業必需具備三聚氰胺檢驗項目相關的檢驗設備及能力,不得進行委托檢驗。而一套這樣的小型檢測設備價錢在200萬元以上,大型檢測設備則需要上千萬元,成為很多中小乳企頗感沉重的負擔。
國家質檢總局子2月24日表示,鑒于企業審核清理工作面廣量大,乳制品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查工作完成時限順延至3月底。質檢總局還透露,生產許可證的重新審查工作現在正有序進行。截至目前,1/3企業完成了重新核查。馮忠軒說,為增加檢測設備,企業只能停掉部分產能。“幸好我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還能挺得過去。”不過,據他所知,已經有一些同行主動放棄了整改,退出了乳制品行業。
棗莊市經營乳制品多年的石先生說,在伊利、蒙牛等行業巨頭滲透和食品安全監管的雙重作用下,地方性乳企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以棗莊為例,原來有本地大小乳企近10家,后來由于利潤率過低、市場份額萎縮等原因,逐一退出了市場,目前惟一的祥和乳業,背后還有港資企業——香港祥龍集團的身影。”石先生說。
乳企巨頭忙“收編”
“如果嚴格按照新規,大約會有30%-40%的企業被清理出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留下來的企業會迅速補上空缺的市場,”陳連芳說,“乳企從市場撤出,并不代表奶源也沒有了,奶牛和奶農會很快被別的企業收編,這其中不乏一直虎視眈眈的外資乳企。”
據馮忠軒介紹,目前中國乳制品生產企業有1800家左右。其中,前5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高達60%-70%,乳制品行業集中度非常高。每一次整頓之后,伊利、蒙牛及一些國際乳業巨頭的實力都會有所擴充。
導報記者注意到,國內乳業巨頭早就聞風而動展開了新一輪圈地擴張。如*ST伊利(600887)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先后發布了新建河北日產1200噸超高溫滅菌奶及追加寧夏日產780噸超高溫滅菌奶項目投資金額等計劃,在奶源環節,則加大自建奶源、推廣奶聯社的扶植,以節制原奶的成本。皇氏乳業本部的募投項目也將于今年完工投產,公司還選擇用部門超募資金收購皇氏食物7P%的股權,以擴張乳制品生產線。與此同時,二三線乳企紛紛啟動上市計劃,試圖擠進資本市場獲得資金后援,從而打破區域限制,謀求更大成長。
同時,一些實力雄厚的洋品牌也開始在中國圖謀中高端液態奶市場。據悉,多美滋日前暗示已經在部分大城市開賣這類產物,而雅培最新發布的特別配方奶也為液態產物,且這款液體配方奶現在已在上海和廣州等地的部分母嬰店開售。
對此,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業分析師宋亮表示,面對將有大批小企業退出市場的現狀,未來外資企業通過收購進入是必然趨勢。
乳制品業仍是幼稚產業
陳連芳說,“牛奶安全關鍵在于培養‘良心企業’。無論是三聚氰胺,還是皮革奶,根源往往在于添加劑,而不是牛奶本身。因此,很多本地生產銷售的小牛奶加工廠,其產品質量可能比國際品牌還要好,這也是很多地方小加工廠得以存活的原因。”
宋亮也表示,產能、規模、檢測設備、檢測人才等多重因素都對中小乳企造成巨大壓力。
“在我國,乳制品產業仍然是幼稚產業。從生產廠商到消費者,再到市場監管,都很不成熟,”陳連芳說,“在我國,現代意義上的乳業從改革開放之后才真寶源控股起,發展不過20余年,與西方乳業近千年的歷史相比,有巨大的差距,各方面都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摸索。”
陳連芳還表示,盡管伊利、蒙牛等企業在全國范圍內能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但由于乳制品行業對原材料保鮮的特殊要求,區域性乳企仍會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當地企業可以提供鮮牛奶等遠距離難以配送的產品,所以不用過分擔憂乳業壟斷問題。并且,即使出現壟斷,牛奶也很難提價以獲取暴利。與糧食、食用油不同,在中國,乳制品并不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彈性相對較大,如果乳企為了轉移成本而上調產品價格,很有可能丟失大量消費者。”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平均乳制品消費量開始出現下滑,而這很大程度上源于乳企集體漲價。“牛奶價格太高,我們可以喝豆漿嘛。”陳連芳調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