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依然是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要戰略指向,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正經歷著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型。在這一發展進程中,人口的不斷增長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實現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有效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依然是我們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出發,認清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并提出相關的實施策略,對于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關鍵詞]人口 資源環境 經濟社會 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對經濟社會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對于經濟學的研究較早,人口經濟學作為社會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來加以建設,人們的認識略顯有些不完善或者不完備。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日益提出的資源損耗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引起了眾多資源學家、經濟學家和生態學者的重新思索,嚴重的社會資源環境問題激起了社會的強烈抗議,從而也把人口資源環境列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部分。WCED在對聯合國提交的關于《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這么認為的:“就是在滿足當代人現實需求的基礎上而不損害后人需求的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成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稱之為一個重大的戰略。通過控制人口、保護和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出發,為經濟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抉擇。
一、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1 人口問題
我國現有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成為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國,盡管從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實施計劃生育策略,有些地區出現了人口的負增長現象,但是從總體看來人口數量的增多卻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在2035年人口將達到16億以上,并且呈現人口的嚴重老齡化現象,并嚴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2 人口的整體素養依然很低
目前我國文盲和半文盲人數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為明顯,分析主要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目前貧困人口的比例依然很高,就業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依然有幾千萬的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以徹底解決。加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對人員的需求卻出現了下降的發展態勢,從而形成國有、民營和事業單位下崗的人數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誠實人口的貧困現象。
3 我國的資源開發較為嚴重
盡管我過的地下資源較為豐富,但是這些能源的開發畢竟是有限的。由于過度追求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資源的過渡開發造成了很多地區出現了沙漠化和鹽漬化狀態,地下資源、森林資源和水資源出現了大幅下滑。我國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地面積卻相對不高,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會造成未來我國將成為世界進口資源第一大國,這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很大影響。
4 環境污染問題
由于人口過多的壓力和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現象,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威脅。從全球的形勢來看,酸沉降、全球變暖和臭氧層逐漸變薄的現象日益嚴峻,空氣和水資源的嚴重污染,垃圾的處理問題已成為經濟社會的一大困擾。
二、人口資源環境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
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該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和終極目標,但是人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和資源。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用固定的土地供給相對于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農業生產報酬的遞減標志著單位資本的產出表現為下降的趨勢。在整個經濟系統中,人口與資源、環境、消費、生產、自然和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可以說是一個系統的整體,人口與環境形成一種生態關系,人口與經濟形成經濟關系,人口與消費形成一種消費關系,人口與生產成為一種生產關系,人口與資源成為資源關系。在整個環境資源系統中,都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環境的總和。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基礎,通過不斷吸收、儲存和擴散而不斷凈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對環境的開發必須在一定的限度范圍內,一旦超出了這個界限就必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造成生態的破壞和資源的枯竭,從而產生對經濟社會的制約和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人口環境資源與經濟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才能真正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施策略
1 控制人口數量,完善人口結構調整
對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優生優育的宏觀舉措,同時也能為人口質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質基礎。實現對人口的控制也是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的根本,關系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對人口增長的控制既有利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又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力資本的積聚。完善人口結構需要從教育的現狀出發,不斷完善教育體制改革,加大對人才資本的投資力度,并建立終身教育機制。
2 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并重
對于資源的合理保護首先各地區要根據本地區的資源現狀,分析造成資源環境惡化的有關因素,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開發的雙向發展。另外,要加大對新技術的開發,實現對資源的利用率,并建立各級保護區。
3 走區域經濟的特色發展道路
區域經濟的特色發展主要表現值第三產業方面,對于旅游產業來說,積極開發本地域的自然景觀資源,完善基礎設施改造工作,普及和落實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另外,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工作,提高服務水平;加大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不斷實現技術創新,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加快。
四、結束語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可以說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內在的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對于人口資源環境的開發需要從控制人口數量,完善人口結構調整入手,實現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并重,從而推進各地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步伐,這也是有效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經濟社會戰略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曾學英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田。當代經理人,2006,c):20-21.
[2]黃飛。關于北京市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的思考田。前沿理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