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恩同志是我國中西醫結合老一代專家的優秀代表之一,是一位富有戰略思想的中西醫結合專家,是一個由基礎走向臨床的中西醫結合專家,也是一位善于著眼全局及思考長遠的中西醫結合專家;李恩同志對中西醫結合教育貢獻是實實在在的……決心與獻身貫徹始終,不斷探索正確與可行性的思路是成功的保障,他強調“醫學—哲學—人文”結合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國醫大師吳咸中院士
李恩對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內涵、思路、方法,對中西醫結合教育、人才培養以及科普等方面,開展了全面工作,對中西醫結合理論建設、貢獻良多。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院士
2009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中西醫結合高端論壇暨《李恩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研究》首發式”召開,該書是對河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李恩教授50余年從事中西醫結合科研、教學、醫療和人才培養的總結,由李恩的學生——蔡輝等五位博士后、教授編寫。以上節選自發布會上兩位院士的發言
帶著崇敬與好奇之心,在一個明媚初春的上午,本刊記者走訪了這位為中西醫結合事業探索和奉獻了半個世紀的老者。
中西合璧 融會貫通
記者:何為中西醫結合?您是怎樣走上中西醫結合研究之路的?
李恩:從事中醫研究和教學,跟我的家庭出身和經歷有密切的關系。舊社會,貧窮和疾病是一對難兄弟,我的童年是在貧窮和疾病中度過的。因此,我從小就立志學醫,專為窮人看病。在讀私塾時受老師影響,對中醫很感興趣,后來考上河北醫學院,學的是西醫,參加了課外“中醫研究小組”。1957年,我大學畢業,留在了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工作,后來又參加“西學中班”。在不斷的學習中,對于中西醫結合的認識不斷深化,就一步步走上了中西醫結合之路。
中醫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母體,在醫學實踐中以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形成的完整理論體系,并體現中醫整體的思想和辨證的觀點。這恰好與西醫的微觀局部的實驗分析方法互補,二者結合起來,將發揮中西醫各自的特色和結合的優勢,形成一門新的醫學學科。
中西醫結合不是方法學,而是一門“學科”,是中醫、西醫兩門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我通過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給中西醫結合下了一個定義: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一門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對象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會貫通,創建醫學理論新體系,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體醫學,簡稱為中西醫結合。“研究、比較、吸取、創建、服務”這10個字,能夠概括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性質、內容、方法和目的。
現在對中西醫結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不可能結合,這是正常現象。我深知任何學科的發展和創新,都離不開“繼承發揚、互相滲透、引進借鑒以及本身的自生殖性”這四條基本原則,中西醫結合醫學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建立,是在中醫和西醫發展中的結合,是前進中的結合、提高中的結合,它既不會代替西醫,更代替不了中醫。舍棄任何一方,中西醫結合便不復存在。
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建立,在于它的理論體系和教育體系的創建和完善。有了根基,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這也就是我50多年從事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和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研究和實踐的根本目的。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的中西醫結合未來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李恩: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首先要對我國現有的中醫和西醫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是研究中西醫結合的前提。
我國有三個醫學,即中醫學(傳統醫學)、西醫學(現代醫學)和中西醫結合醫學(整體醫學)。醫學的發展經歷了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現已進入了整體醫學(系統醫學)時代,這為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如: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自然—社會—心理—個體”模式轉變,更重視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人口譜發生變化,老齡化社會更重視攝生、養生保健;疾病譜也發生變化,代謝性疾病取代傳染病的地位,應更重視整體調節;心身健康中,與中醫的五臟、五志相關的心理學特點研究增多;醫學的研究方法日益分化,需要高度綜合,需正確認識還原論分析方法的貢獻與局限性,應對人體開展整體研究;以及文化建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結合與中醫學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融為一體等。
多年來,西醫學以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使得分子生物學成為生命科學中的帶頭學科,也促進了醫學的發展。
因此,現代醫學所追求的方向,恰是中醫的特色和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把中西醫二者之長結合起來。目前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已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一種趨勢。
立足傳統 求新求變
記者:您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并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研究了中醫腎本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李恩:生物化學是現代醫學的理論基礎,也一定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我作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的首屆主任委員,應當成為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的帶頭人。我提出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形神統一的整體觀、辨證施治的治療觀,最終形成了“生物—自然—社會—心理—個體”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這是對1977年美國內科學教授恩格爾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修改和補充。
生物的進化,物種的滅亡,首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這就是中醫學的“天人相應”的思想,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現代認為,任何疾病(除外傷)都是遺傳基因與環境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如,目前癌癥發病率之高,主要是由于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引起了多種基因突變的結果。
人既有生物學屬性,更有社會屬性。人的心身健康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心理活動,形成了“心理—生理—病理”一體論,體現了中醫形神統一的整體觀,說明心理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
不同病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應,同樣的藥物對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效果,這就是中醫的異病同治,同病異治,治療個體化的依據,形成了辨證施治的治療觀。
以上“三觀”說明了任何疾病都是全身性疾病在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的一種特殊表現。因此,醫生面對的是“病人”,而不是“病”,這就是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治療觀。
在中醫藏象學中,非常重視“腎”。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包括“腎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腦,腦為髓之海”、“腎主生殖”、“其華在發”等的理論。我根據中醫的理論,以臨床疾病為切入點,以補腎法求理,相應的研究了“腎主骨”與佝僂病、原發性骨質疏松;“髓生血”與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髓通腦,腦為髓之海”與精神分裂癥、老年性癡呆;“腎主生殖”與不孕不育;“其華在發”與脫發、黑色素代謝等,進行了動物實驗的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觀察,取得了創新性的成果。我主持編寫、出版了《中醫腎藏象理論傳承與現代研究》(200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系統地論述了“腎—骨—髓—血—腦”一體論的學術思想的理論與臨床,并為中醫學其他藏象研究提供了一個參考的范例。
記者:您曾說“創新才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在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中,怎樣才能做到自主創新?
李恩:思維決定科學的命運。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和創新,首先在于思路與方法的突破。研究中醫,不在于解釋中醫,而是用中醫的觀察法和形象思維超前的原創性思想,去發現新事物,闡明新功能,得到新發展。我通過近50年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特別是通過腎藏象理論傳承與現代研究得到的啟發,提出了中醫藥學發展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思維模式,概括為五句話:以中醫形象思維思辨學為指導,以中醫基礎理論為“體”,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用”,以臨床疾病為切入點,以“法”求“理”,最終達到尊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在繼承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創新。
形象思維是認識事物的突破口。中醫學醫哲交融,自然哲學是中醫學的指導思想,以形象思維中“取類比象”的思維方式對中醫學的許多原創性思維進行研究,可能會有所發現。歷史上源于中醫的思想通過國外的現代研究方式獲得諾貝爾獎者不乏其例,如牛痘的接種發展了免疫學等。
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情志等構成了以功能為主的理論體系,只有用現代的科學方法進行研究才能有發展和創新。如五味與五臟歸屬,那么是否心肝脾肺腎也存在有“味蕾”?
以臨床疾病為切入點是中醫本身特點所決定的,中醫學的根基在中醫理論,生命力在臨床,也只有通過臨床療效,才能為理論研究提供思路。
中醫治療方法與臟腑功能不全有關,通過治達到療效,有助于從解剖學對臟腑研究進行定位,并轉變和擴大為功能定位。利用治法,探討中醫理論的內涵,將得到發展和創新。
有人預測,中國在近幾年如果能獲得諾貝爾獎,可能在生理學和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對中醫學的研究大有希望,關鍵在于有沒有這種思想準備。
務實探索 言傳身教
記者:多年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您對目前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有怎樣的認識?您認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李恩: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的建立,關鍵在于學科體系的創建。目前中西醫結合只有中西醫結合基礎和臨床二級學科,需要到三級學科,深入到基礎和臨床各個學科,才能為教育體系的建立打下基礎。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支持和鼓勵下,于1988年以學會的名義、以民辦形式在全國第一個創建了“河北中西醫結合學院”。經過20多年的教育實踐,總結了中西醫結合教育模式為“兩個基礎、一個臨床、先西后中”。即,中醫和西醫兩個基礎課分開上,打好中西醫理論基礎;臨床可以中西醫對照著講,努力達到結合著講;采用“西學中”的路子,先學西醫后學中醫,以便對照和比較并進行結合的思考,為到臨床工作中探索結合點打下理論基礎。
目前中西醫結合有不同的學年制,3年制大專班主要為基層培養中西醫兩法治病的“赤腳醫生”;5年制培養臨床應用型人才;7年制為臨床培養中西醫結合醫生,其中也有部分人可從事中西醫結合研究。
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要逐步解決各學科教材的編寫、師資隊伍的培養、臨床基地的建設等問題,還要提高教育主管部門的認識。
我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就是看到學生成才,作出突出的成績。我是一個沒有拿到“世界冠軍的教練”,但要讓我的學生去拿“世界冠軍”。我只是“場外指導”,臨場發揮主要還是靠學生。我的座右銘是:“培養不出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生命的延續、事業的繼承和發展都寄托在學生身上,青年是人類的未來,我將為了學生而活著。”
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傳授知識傳播學術思想。我要求學生要努力做到“三個素質”和“三個能力”。“三個素質”即政治素質—為事業而奮斗的人生觀、思想素質—為事業而奮斗的思想品德、業務素質—為事業而奮斗的才能;“三個能力”即思維能力—認識事物的高度、動手能力—解決事物的方法、表達能力—解釋問題的水平。
如何做?在于老師的言傳和身教。另外我要求研究生畢業必須寫3篇論文。一篇自然辯證法論文,了解他的課題設計和對實驗結果抽提概括的思維能力;一篇實驗論文,看他掌握最新技術的動手能力;一篇科普論文,看他的表達能力。只有完成3篇論文才能申請答辯。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記者:您如何看待名利?現在還有哪些工作在做?
李恩:名利不是貶義詞,你為人民、為國家乃至為人類做了有益的事,出名了有什么不好?你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國家給予獎勵肯定也算作理所應當。名利褒貶的關鍵在于,它是你追求的目的,還是工作的結果,這是分水嶺。
我以杜甫的兩句詩作為座右銘:“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我怕表揚,不怕批評。因為表揚容易使人驕傲,而善意的批評卻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是動力。名利有時也會帶來煩惱。
我已經邁入了“80后”,用公歲來表達是41公歲。離休以后,我的“三五規劃”要做三件事:一是繼續完成在職時未完成的工作,總結科研工作,著書立說,我正組織和主持編寫《黃帝內經理論傳承與中西醫結合現代研究》(600萬字,中英文對照),讓《黃帝內經》走向世界;二是關心下一代,用自己的閱歷為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做人生觀、價值觀的學術報告;三是科普創作,普及醫學知識,完成《醫學十萬個為什么》科普系列叢書的編寫出版,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讀書是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哲學、文學……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思路,提高生活的動力。我現在每天打太極拳,保證身體健康,以便用充沛的精力去完成我要從事的事業,做到鞠躬盡瘁為人民。
李恩,1929年12月生于河北武清縣(今天津武清區),我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河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原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負責人,省管優秀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50年來,李恩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和中醫腎本質的研究,以及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理論與實踐探討。他提出中西醫結合內涵和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為“生物—自然—社會—心理—個體”,并以此作為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指導思想;進行了中醫腎本質有關“腎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腦,腦為髓之海”的“腎—骨—髓—血—腦”一體論相關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發展了中醫腎本質內涵;從學科的要素和本質切入,為中西醫結合進行了科學定義;1981年參與創建了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1988年主持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中西醫結合學院─河北中西醫結合學院,長期致力于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多項課題,多次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主編和出版了《中國中西醫結合臨床全書》、《臨床醫學問答》、《李恩學術論文選》(一、二集)等著作、教材20多部,達4000多萬字,其中《臨床醫學問答》被翻譯成維吾爾文,與《中國中西醫結合臨床全書》同時獲得“學術著作獎”;主持多項科普活動,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被河北省科協授予“河北科普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