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落戶國博北廣場
1月11日,為弘揚和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座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天安門地區又添文化新地標。
雕像正對東長安街,孔子雕像雙手合于胸前,目視遠方,身體左側佩戴有一把寶劍。雕像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介紹,雕像從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的整體建筑環境與周圍空間環境出發,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當中,似巨石,似高山,氣勢磅礴,與莊嚴的國家博物館建筑交相輝映,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
來源:京華時報
兩岸故宮國寶《御兔賀歲》首次亮相北京
1月9日,高仿版“故宮國寶”——《御兔賀歲》吸引了眾多書畫愛好者的目光。據了解,“御兔賀歲”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將館藏真跡分別授權、監制的“故宮國寶”,也是兩岸故宮首次合璧發行的生肖賀歲藏品。
這些高仿版書畫制作精細,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梧桐雙兔圖》是中國生肖文化書畫的巔峰之作,是榮華富貴的美好寓意。《歲朝歡慶圖》是記錄歡度春節時盛大場面的賀歲代表作。
來源:光明網
樂舞《敦煌韻》蘭州上演莫高窟壁畫被“復活”
1月11日晚,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故事和敦煌民間神話傳說,全方位展現中國古代樂舞魅力及敦煌壁畫精髓的樂舞《敦煌韻》,在蘭州上演。
當晚,莫高窟壁畫中千姿百態的“天宮伎樂”“反彈琵琶”“雷公鼓”等樂舞場面,以及壁畫和雕塑中“月牙神女”“千手觀音”“飛天”等神話傳說和佛教故事都被赫然“復活”。
古箏、琵琶、箜篌、排簫在莫高窟壁畫大量的樂伎場面中都具有主導地位。當晚,除了演奏這些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樂器外,由敦煌莫高窟249窟西魏壁畫中獨特的擂鼓場面隨想出的雷公鼓成為亮點。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兔年風靡“兔手勢”寓意吉祥受熱捧
將兩手交叉露出大拇指,形似一只活潑的小兔子……隨著兔年的來臨,一種拜年“兔手勢”在內地日漸風靡。由于手勢簡單、寓意吉祥,眾多網友爭相在網上秀自己的“兔手勢”,被稱作最“給力”的拜年手勢。
與傳統的“作揖”拜年相比較,兔手勢顯得很潮很活潑。網站上關于“兔手勢”的帖子非常火爆,許多網友還別出心裁,展示各具創意的“兔手勢”。特別是在“兔手勢”中屬于點睛之筆的大拇指,有的畫上笑臉,有的點著朱砂痣,有的干脆寫字祝福。“做這個手勢,兔年就會行大運”,美好的祝愿也隨手勢一起火起來。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失傳兩千多年《尚書》遺篇重現
經過近兩年努力,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首批研究成果日前在北京發布。
此次發布的成果中,不僅包括失傳了2000多年的戰國《尚書》遺篇,還復原了楚國歷史及歷史地理,將有助于解決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
據了解,本次問世的清華簡共60余篇文獻,計劃出版15輯整理報告,首批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等9篇文獻。
這批戰國竹簡2008年7月由清華大學入藏,竹簡數量(含殘片)約2500枚,其內容多為經、史一類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清華簡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將會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來源:人民網
中國國家形象片亮相紐約時報廣場
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1月17日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播出,中國各領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讓美國觀眾了解一個更直觀更立體的中國國家新形象。
當天,一抹亮麗的“中國紅”在高樓林立的時報廣場電子屏上格外顯眼,6塊電子顯示屏同時播放這段60秒的宣傳片,顯示屏的側面還有 “感受中國”的英文字樣。宣傳片的開頭以醒目的紅色為背景,以白色書寫中英文“中國”兩字。中國各行各業的杰出代表如譚盾、郎朗、袁隆平、楊利偉、姚明、鄧亞萍等在片中依次登場,不斷吸引路人駐足觀看。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