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其禮來自于家庭與家族的生活中即家禮。家禮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依序而規(guī)范行為。嚴謹傳統(tǒng)的家禮分為父子之禮、夫妻之禮、兄弟之禮和閨援之禮四個部分。
父子之禮
父子之禮是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孝”是父子之禮的核心,是父子之道的道德規(guī)范,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以孝來示人以禮:贍養(yǎng)父母以敬為首。孟愁子問孝,子日:“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敬而無違,子女對父母一定要恭敬順從,不違逆父母的意志。后來經(jīng)漢儒董仲舒衍化而為“父為子綱”的倫理:
見父之執(zhí),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座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警,不茍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
在日常生活中,家中臥室,父母要住最好的;座位也有尊卑高下之分,家人同桌吃飯,座次要按尊卑排列;走路時子女不可擋道,要自覺靠邊、落后;子女不可直呼父母的名字等。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要放棄其它一切活動而殷勤侍奉父母。要求子女不得隨便離開父母的身邊,不可嬉笑、設宴、游玩,不可彈琴、喝酒等,要一心侍奉父母,請醫(yī)抓藥,直至父母痊愈。
夫妻之禮
夫妻之禮為夫妻間相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傳統(tǒng)社會對夫妻關(guān)系十分看中,視之為人倫之始。《易傳·序卦》說: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錯。
這告訴人們,男女結(jié)合的意義,不僅在于生兒育女,繁衍后代,而且是人類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基石。夫妻之禮得到廣泛重視。
中國社會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古代社會的基本趨勢是,社會越發(fā)展,婦女的社會地位越低,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被看成是如同天地、君臣、父子一樣的關(guān)系。
《儀禮·喪服》說:夫,至尊也。
《女誡》中也說:事夫如事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若問也。
傳統(tǒng)社會中的夫妻之禮,通常可以用 “夫義妻順”一詞來加以概括。夫義,是對丈夫行為的約束,事實上對此并不太強調(diào);妻順,則是對妻子的行為的約束和規(guī)范,這方面歷來十分強調(diào)。
恭敬柔順。古人認為,男子承受天地的重任,負擔養(yǎng)育的職責,在外投身事業(yè),博取功名,在家定門立戶,供養(yǎng)家人,男子是世界的主人,是家庭的主宰,所以在家庭中的地位,丈夫尊貴,妻子卑賤,丈夫為主,妻子為從。
“夫為妻綱”,因此封建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女子必須 “三從四德”,其核心就是要求女子必須具備 “柔順”的素質(zhì),柔順軟弱,是女子最大的美德,是作為妻子的行為準則,女子對丈夫必須言聽計從,畢恭畢敬,要對丈夫常懷畏懼之心。
《周禮·天官·九娛》中的九娛,就是職掌教導 “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四德。
東漢班昭《女誡》這樣解釋四德:
不必明才絕異也,……清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為婦德 (后來,“不必明才絕異也”這句話演化成了“女子無才便是德”)。
不必辯口利辭也,……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為婦言。
不必顏色美麗也,……盈澆塵穢,服飾鮮潔,冰浴以時,身不垢污,是為婦容。
不必功巧過人也,……專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為婦功。
在傳統(tǒng)社會中,這種婦德觀念落實到世俗生活中,就要求女人必須聽從夫家的使喚,孝敬公婆,侍奉丈夫,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等,這一切都是女子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是天命的安排。女子必須服從天命的要求,嚴格遵守道德規(guī)范,如有違背,就會遭到丈夫的休棄。
從一而終。從一而終的觀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說妻子不能以任何理由提出離婚,《白虎通·嫁娶篇》中說:
夫有惡行,妻不得去者,地無去天之義也。到了唐代,就有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諺語,民間還有“好馬不配雙鞍,好女不嫁二男”“生為丈夫的人,死為丈夫的鬼”等說法,都是強調(diào)女子從一而終。這種習俗大約形成于南宋前后,人們對男子的婚外戀行為不做任何指責,妻子卻只能忍氣吞聲,最多是低聲下氣的規(guī)勸。但女子的婚外戀行為卻被視為傷風敗俗,是絕對禁止的。第二是說如果丈夫死了,妻子不可以再嫁,甚至要為丈夫殉節(jié)。
兄弟之禮
兄弟間相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稱為兄弟之禮。傳統(tǒng)社會的兄弟關(guān)系,深為社會所重視,尤其儒家思想中,把兄弟關(guān)系與君臣、父子、夫婦、朋友關(guān)系并列,作為封建社會五種人倫關(guān)系之一。
《中庸》: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大道也。在兄弟之間,人們更重視骨肉親情。
《顏氏家訓》中說: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竿,前襟后裙,食則同案,衣則專服,學則連業(yè),游則同方,雖有恃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二親既殘,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
總之兄弟間的親情,既有先天血脈相通的情緣,又有后天朝夕共處的情意。維系兄弟關(guān)系的倫理規(guī)范是 “悌”,常寫為 “弟”,指為弟者對兄長的尊敬與順從。“悌”與“孝”常常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相提并論的,稱為“孝悌”,并且被提到 “萬善之本”的高度。兄弟間相互尊重和團結(jié)友愛,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諺語:“親不親,手足情”“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變黃金”“朵桃花一樹生,兄弟姐妹莫相爭”“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等,都形象地說明了民眾在兄弟情誼方面的價值判斷和要求。
“兄仁弟悌”,又叫“兄友弟恭”。兄仁,指的是做兄長的對弟弟要親仁寬厚,要友愛、關(guān)懷、照顧;弟悌,指的是弟弟對兄長要恭敬順從,不管兄長對自己如何,都要盡心竭力。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即對兄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怎樣使弟弟順從,對弟弟來說,最重要的是怎樣遵從兄長的意志。而要使諸弟順從,兄長必須親仁寬厚,對兄弟真誠友愛;而弟弟對兄長必須盡心盡力,至誠事兄。
兄弟平等,財產(chǎn)均分。強調(diào)同帖一起的兄弟應各懷公心,取于私則皆取于私,取于公則皆取于公,不得取公財而肥私。管理家務,長者總提大綱,幼者分干細務,遇到事情,兄長必須與諸弟商量,諸弟必須聽從兄長的指使,不論何人,都不能私藏財物。分配東西要絕對平均,兄長不可以大欺小,幼弟也不能驕縱任性。兄弟之間即使分居,經(jīng)濟上也要相互幫助。
閨媛之禮
閨媛之禮是家庭中的女子所必須遵循的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
男女有別。對于女子,家禮首先強調(diào)的是她們與異性的隔離和疏遠,更不許女子與任何異性有過多往來,所謂“男女有別,授受不親”。甚至一家之中,共同生活的男女成員也不能隨便坐在一起,不能將衣服掛在一起,不能使用同一個手巾和梳子,不得手接手遞東西。女子未出嫁時,除非遇到夫家有疾病、災變,否則不得進入夫家之門。女子出嫁后,兄弟不得與之同席而坐、同器而食等。
儀態(tài)端莊。家禮中對女子儀態(tài)的要求很多,如女子行走不能左顧右盼,說話不可掀舌露齒,坐著不得扭動膝腿,站著不能搖擺裙釵,高興的時候不能開口大笑,氣憤的時候不得厲聲叫喊。總之,一切行為都要適度,處處顯示出女性的謙卑、馴服、柔弱,即所謂 “貞靜悠閑,端莊誠一”的氣質(zhì),輕柔婀娜的舉止,甚至形成對女性的怪誕的審美心理,即欣賞女子的小腳。在五代的南唐時期,由于李后主的提倡,形成了女子纏足的陋俗,而且愈演愈烈,最后導致女子腳的大小,成為了評價女子美與不美的重要標準之一,大腳不但被恥笑,甚至難以出嫁。
孝親持家。未嫁女子,與父母共同生活,主要的社會職責就是孝親,這是古代家禮中有關(guān)女子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要求。這方面對未出嫁的女子要求更多一些,因為她們在父母身邊長大,一直承受著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出嫁后就要終生生活在夫家,再沒有更多時間孝敬父母了。
同時女子必須具備必須的技藝女紅:縫補、機織、做衣、做襪、納鞋、養(yǎng)蠶、抽絲、刺繡等。當然,這些技藝主要是平民家女子必須具備的,世宦之女、豪族貴婦則無需親手織布納鞋、養(yǎng)蠶造絲,不過最好也應對女紅略知一二,因此一些大家閨秀、貴婦懂得縫紉、織布、縫衣的也不少。
恪守節(jié)操。從漢代起,中國社會開始重視女子的貞操,女子婚前守貞,受到人們的稱譽,并出現(xiàn)了為保護貞操而喪命的少女。到了魏晉時代,女子的貞潔被反復強調(diào),到了唐代,女子貞潔,特別是未婚女子的童貞,被明確寫進了家禮之中,嚴守清貞,成為女子處世立身的首要規(guī)則。一旦女子失身于人,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