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會將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同國家的整體命運聯系在一起,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綿延千年的時間線上的一個點。這個點會在歷史長河中投射影像,這影像讓我們感到,我們屬于一個偉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這種強大的歸屬感支撐著全體人民的內心世界。
“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國的家,國是家的國”……中國人精神氣脈中最本真的“家國情懷”,在今天盡情釋放。
“國”與“家”交融的觀念,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逐步在國人心中固化起來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在中國人心中,國與家是有疏離感的。在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中,國是帝王天子的,跟百姓關系不大。新中國,愛國與愛家才統一了起來。在“家國情懷”的浸潤下,每一個公民都能感受到這個國家給予他的福祉,感受到自己和國家息息相關。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愛國者林則徐的兩句詩。
為國家利益不計生死,不趨利避禍,體現的是一種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即使是遠在海外,也難以割舍。新中國建立之初,錢學森毅然放棄美國國籍的誘惑,排除一切阻撓,冒死回國,投入到原子彈的研制事業中。出身在美國的丁肇中因發現構成物質的第四種基本粒子——J粒子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頒獎儀式上,他發表演講時說的是一口流利的漢語。他說:“我希望占全球1/4的中國人聽到。”
家國情懷是最高尚的情感,能使人看淡個人得失,不惜為國家做任何犧牲。戊戌變法失敗后,當有人勸譚嗣同逃走時,他毅然回絕。他說:“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家國情懷,是中國一代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數知識分子窮經皓首,格物致知,最大的追求就是報效國家。北宋名臣范仲淹說出了無數志士仁人的心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有國才有家,國興家富足。為國家的振興而努力,這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家國情懷。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一般老百姓,都要有這種家國情懷。因為這種家國情懷,正是國家興盛、民族振興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