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興盛延綿也是如此。中國歷代都有一批經過家訓的蒙養,從而進一步受到良好教育的儒雅俊才,他們胸懷家國天下,秉承堯舜之德、周孔之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使得古代中國出現漢唐之盛世,雄踞東方,千年不敗。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近百年來,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這種優秀傳統像“洗澡水一起被潑掉”,出現文化斷層,導致世風日下,弊端叢生。困惑彷徨中,我們正在重新回望和思考歷史。這意味著傳統文化必將批判性地回歸和建設性地延續。
古代家訓多為散文、詩歌、格言等形式,用精煉玲瓏、瑯瑯上口的語言,闡述立身之要,處世之宜,為學之方,勸誡子孫鑄偉岸之人格,養浩然之正氣,做一個符合儒家倫理規范的謙謙君子。
《家訓》是先民留給我們的一大筆珍貴遺產:教子孫修齊治平,立功立言立德,體現了歷代出色家長的智慧靈光和教子真經。當然,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屬宗法社會,家訓中也存在時代烙印,有歷史的局限性,我們要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辨別。
家訓中諄諄教誨的是要家人和孩子忠恕、慈孝、勤儉、廉潔等。尤其是對于讀書,中國人更是世世代代,耿耿縈懷。韓愈教育兒子讀書要勤:“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陸游要求兒子讀書要趁少壯時:“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吳麟征強調多讀書的好處,說得可謂通透:“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天自佑之;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閑,邪閑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教育兒子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他深刻地指出:“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這些哲理警語,常理常道,可永世為范!
家訓的可貴之處,還因其純粹和真誠。“人之愛其子孫也,何所不至哉!愛之深,故慮焉而周;慮之周,故語焉而詳。詳于口者,聽過而忘,又不如詳于書者,足以垂世而行遠,此家訓所為作也。”的確,這些面對自己的至親所作的深情囑托,是一個人終生的體驗感悟之言,拳拳之意,殷殷切切,寄深望于來者。亦惟其如此,家訓之所以能卓絕千古,流芳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