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寶貴的是健康,健康最寶貴的是養生;無可貴的養生,難得珍貴的健康,無珍貴的健康,難得寶貴的生命。
——朱鶴亭
養生四大原則
第一,以不傷為本,即以不要受傷為根本。晉代養生學家葛洪強調:精神養護“以不傷為本”。他列舉了不利于養生的各種傷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為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這些內容既有精神養護,又有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這些原則,在今天看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第二,要適度。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節制,即要有度。度很難掌握,但是如果掌握好度,做事就不容易產生偏頗。
比如,事情做得太過分,人就會走向反面;如果放縱自己,人可能會失去理性;如果偏嗜、過分地愛好某一方面,對人自身也不好,例如有的人喜歡打牌打一個通宵,喝酒喝兩三瓶;如果妄為,做事情就沒有分寸。
有些年輕人血氣方剛,很容易失掉理性,結果妄為、放縱,釀成一些事故,所以大家如果想做好養生,就要特別考慮“度”的問題。
第三,要養育生活。重后天之養,人之保健益生,全在于自身的重生,進而重視衣、食之順應自然與節制有度。
第四,要養和生活。現在,我們提倡創造和諧社會,我的觀點是,首先要自我和諧,其次要家庭和諧,自我、家庭不和諧,就構不成社會的和諧,用孔子的話來說即“以和為貴”。
在中國哲學上有兩個字,很值得大家重視,一個是“中”字,一個是“和”字。“不偏不倚謂之中”,任何事情趨于“中”,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就是合情、合理、合法。一個人能做到這點,在人生道路上,就會少犯錯誤、少受挫折。所以,人們之間一旦產生矛盾,就要想辦法化解、和諧起來,這樣才能促成整個社會的和諧。
養生二十五字
養“命”,命是基礎,沒有命談不上養生。
養“活”,指人怎樣生活,怎樣活下來。
養“人”,根據儒家思想,人需要“忠孝節義”,需要懂得“禮義廉恥”,并具備“仁義禮智信”的品德。
養“神”,人的精神可以壓倒一切。
養“心”,其實是指“良心”,人們有時評判一個人道德的好壞,經常會說“這個人良心不好”或者“這個人是有良心的”。
養“志”,即人的志趣,是愿意干大事還是干小事。
養“意”,一個人的任何行為,往往錯在一念之差,對在一念之為。
養“愛”,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很難立足社會。
養“情”,涵養性情。《荀子·禮論》:“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
養“理”,用理智支配感情,還是用感情支配理智,這是一個人做錯做對的分水嶺。
養“藝”,一個人要有才干,要有藝術才能,不懂藝術,就不能美化生活。
養“才”,人貴在有才干,沒有才干做不成大事。
養“業”,這是人生得失成敗之道,人們需要開拓事業,做出業績。
養“家”,即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如果一個人家庭不好,會困擾他,使他不能專心開拓事業,“家和萬事興”就是這個道理。
養“趣”,人都有趣味,現在很多人喜歡養花,喜歡養鳥,喜歡釣魚,喜歡旅游開闊眼界……一個人沒有興趣的時候,生活會很枯燥。
養“性”,既是性欲的性,又是個性的性。沒有性欲,就沒有人類;沒有個性,就沒有特點。
養“色”,孔子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中有“食色,性也”。如果人“色”得恰到好處,就會養育生活、愉悅生活;“色”不到恰到好處,就會栽在色字上。
養“德”,即德行。很多人評價一個人,會首先判斷他的德行如何。
養“政”,這是權與勢的問題。從政不但要有勢,也要有權,而且是合情合理的權勢。從政的人要有權限,權限越大,他們為社會服務的機會就越多;權限越大,為百姓造福的機會就越多。
養“商”,政是權勢,商是利益。合法經商,按時納稅,按時給員工們發放福利,這是合情合理的商。如果是奸商,又經營藥品和食物,就會貽害民眾,罪惡滔天。
養“技”,人要有技藝,沒有一技之長,無法立足于社會。
養“國”,上醫治國,能把整個民族都“醫”成健康的,這個國家就強盛,這是醫的最高境界。這樣看來,養生高境界的含義,就是這個民族都是健康的——精神健康、身體健康、理智健康、感情健康,這樣,這個國家一定會興盛。
養“社”,即養社稷。社稷是由很多人構成的社會,也指國家。如果這個社會正氣興盛、邪氣下降,這個國家是有希望的。社稷問題是大的養生,個人是小的養生。
養“老”,現在我們國家老齡化越來越明顯,養老問題很重要。人們需要從老年人身上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比如離退休的干部,他們過去是寶貝,現在是財富。他們在參加革命的過程中,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在他們把經驗貢獻出來,教育年青一代,國家會后繼有人,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就是老年人在造福。所以老年人是巨大的財富。
養“欲”,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無窮盡的,很多人就敗在欲望無窮盡上,所以在名利問題上能夠抑制欲望、適可而止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養生學就包括這二十五個方面,這些是初步的概念,如果要深化,每個字都能擴展出很多問題。
正確飲酒
大家只有明白酒的好處和壞處,才能正確飲酒、合理養生。“養生以不傷為本”,這是養生的根本,如果酒喝多了,人就傷了,所以養生學上有這樣的話:“一日之養,晚不食飽;一月之養,以不醉為好;一年之養,要重養生。”
酒有很多好處,也有很多壞處。酒的好處是:第一,能舒展胸懷;第二,能壯立志向;第三,能激發情趣;第四,能壯膽;第五,能激發文思。從這些方面來看,如果飲酒適量,對人有好處。酒不好的地方在于:第一,酒能傷肝,肝是人身體上很重要的器官,肝炎是很難治的,肝癌更難治,喝酒喝多了,首先傷的就是肝;第二,酒能亂智,喝多了以后,人的智力就會下降,有時候講話會失言,做事會莽撞。所以,喝酒要適量,最好的境界是“飲酒飲到微醉后,賞花賞到半開時”。
健康“三養”
從健康著眼考慮養生,有三點:第一,上養神智,即養精神和意志;第二,中養形態,即養人的身體;第三,下養四肢筋骨,這是養生學的三養。比如,老年人要養腿,因為人老先老腿,腿腳在人體的下端,血液循環回心臟的速度比較遲緩,所以心臟、肝臟的疾病常可引發下肢浮腫;中壯年要養形態和神智。
健康四功法
第一,安神,即安定精神,一個人神色不定的時候,往往會做錯事。
第二,定意,人的意念有時候變化很快,一個人很可能因為一個意念而導致一生敗落,所以定意很重要。
第三,守心,如果心猿意馬,即心像猿猴一樣不停跳躍,意像馬一樣不停地跑,撒了韁繩收不回來,怎么能夠養生?人要把心收攏住,才能養生。
第四,制情,在感情激烈的時候人們需要控制一下,因為養生忌大怒,大怒會傷肝,所以說要制怒。
養生之道,應該是“唱消憂,笑解怒,安養精,和養氣,靜養神”。歸結起來就是兩句話:“生命福在健康,健康貴在養生”。
(本文根據朱鶴亭先生在醒獅國學院講座編輯整理,未經主講人審閱)
■編輯/許宏
專家簡介
朱鶴亭,道號玄鶴子,香港著名武術氣功名家,中醫學者,出身于玄學世家,父親是著名的嶗山道人玄中子,母親信仰佛教,他六歲開始練功。自1974年開始診癥至今,治愈過多種疑難病癥,其關于養生的書籍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曾多次受邀在東歐國家講授運動醫學和養生方法,長于運用食療、點穴、針灸、氣功、中草藥等綜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