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唐太宗
作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個重要的長處就是善于求賢和納諫。他認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即位之初,就要求德彝舉賢,德彝久無所舉,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太宗對他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边@說明人才無時不有,關鍵是在善于發現人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
貞觀三年的夏天,因天旱下詔求言,中郎將常何條陳二十余事,深切時宜。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將,怎能寫出這樣的好奏章呢?問知是出于他的門客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見馬周,留置門下省供事,后來馬周官至中書令。
太宗用人,不問親疏,不論貴賤,不分畛域,一視同仁。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馬周、戴胄、杜正倫、張玄素、劉洎、岑文本、崔仁師等,有來自敵方的屈突通、尉遲敬德、李世勣、秦叔寶、程知節等,有出身貴族的蕭瑀、陳叔達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韋挺等。因此史家稱贊唐太宗“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愿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
用人之道長短論
貞觀十八年,太宗評論司徒長孫無忌時說:
長孫無忌擅于避開嫌疑,反應快速,決斷力強,這沒有誰能比得過;但帶兵打點不是他長處;
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耳。
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于獻替。
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緩急不可得力。
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持論恒據經遠,自當不負于物。
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于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
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每寫忠誠,親附于朕,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
就在這一年,太宗與侍臣論及右衛大將軍薛萬徹等時說:“于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對文武大臣才能這種深刻的了解,充分表現了太宗用人的明達。
兼聽則明納諫之貞觀
“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
——唐太宗
唐太宗深以“隋煬帝好自矜夸,護短拒諫”為鑒,鼓勵臣僚“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諫”。因此貞觀時期出現了不少有名的諫臣,如王珪、魏徵、劉洎、褚遂良等,而魏徵尤為特出。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币蚺e堯、舜之所以明,在于通達下情;秦二世、隋煬帝之所以暗,在于偏信讒佞。太宗聽了很滿意。
貞觀十年,太宗問侍臣:“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
左仆射房玄齡認為,群雄競起,戰勝乃克,草創為難。
魏徵卻說:“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與人授,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后,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敝,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蔽横鐝默F實需要出發,強調守成之難,識見更為深遠。
唐太宗說:“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魏徵十疏諫唐太宗
貞觀十三年,魏徵看到唐太宗“近歲頗好奢縱”,上疏進諫,從十個方面指出太宗初期所為與近年不同。如始則體恤人民,近則輕用民力;始則親君子疏小人,近則昵小人而疏君子;始則不事畋游,近則畋游無度;始則謙虛若不足,近則恃功驕矜;始則雖遇災荒而民不逃怨,近則百姓疲于徭役而生怨心等,無不切中時弊,深得太宗的嘉獎。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p>
貞觀之世,群臣之所以敢于進諫,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柏懹^之治”的出現,也是和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諫的政治表現分不開的?!鼍庉?獨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