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泡好是茶道追求必經的途徑,如果連茶都泡不出應有的香氣與滋味,就別談什么品嘗、審美、思想了。所以在學校或其他傳授茶學的單位,“如何泡好一壺茶”都是列為第一優先考慮的課程。
泡茶課程包括基礎知識與沖泡技藝,前者如茶的制作、荼類識別、茶具材質與功能、品鑒要領。后者如水質、水溫、茶水比例、茶況、程序、手法、美感、風格。然而練習是最終呈現效果的關鍵,練習可以自行為之,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當然較易見效,但是如何讓茶湯穩定在高標準的狀況之下,且穩定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就是不論何種茶,十次泡下來總有八次以上合格,這就必須設計一種“泡茶磨練”的方法。依筆者經驗,以下這種被稱為車輪式泡茶練習法最為快速有效。
五六個人一組在一張泡茶桌上泡茶。先由第一位茶友坐上泡茶位置,置茶,泡第一道茶。置完茶后,傳遞茶壺請各位茶友審看置茶量與茶況,并打開水壺蓋顯示水溫,要求大家判斷第一道應浸泡的時間,并將之記錄在紙上。每組配備一位老師,這時老師詢問主泡者擬浸泡多少時間,老師如果認為適當,就示意依此時間沖泡,否則提出一個時間,主泡者就依老師的意見沖泡。
茶湯倒出后,每位茶友判斷一下是否屬于適當的濃度,如果是適當的,那這個浸泡時間就是標準時間,如果不是,老師就做個修正。提出應該的標準時間。大家把最后確定的標準時間寫在紙上,并算出自己原先判斷的誤差秒數。
接著第二位茶友上臺沖泡第二道,也是先傳遞茶壺,請大家審看第一泡以后的茶況,并顯示自己擬沖茶的水溫。大家依舊把自己研判的浸泡時間寫在紙上,老師詢問主泡者擬浸泡的時間,老師肯定或修訂浸泡時間。出湯后,大家依舊判斷茶湯的濃度,將應該的標準時間記錄在紙上,并算出自己的誤差值。
接著第三位茶友沖泡第三道茶,第四位茶友;中泡第四道茶,第五位茶友沖泡第五道茶并去渣清理茶具,清盅后奉一杯白開水請大家品泉。五道茶后,每人結算自己的總誤差值,誤差值愈小即表示自己的判斷更接近于標準。
每次練習最少二壺茶,第二壺泡第二種茶。由第二位茶友置茶與沖泡第一道,第三位茶友沖泡第二道,第四位茶友沖泡第三道,依此類推。這種排序方式可以讓每位茶友練習到置茶、去渣與沖泡不同的道次。泡飲期間也是判斷浸泡時間、決定浸泡時間、確定標準時間、記錄與結算誤差值。
練習的初期,指導老師可以對影響浸泡時間的各種茶況與其他非茶因素多加說明,練習的尾聲則是測驗,訂出多少的誤差值是及格的分數,多少以下是特優。從老師每次標準時間的修正值也可以看出老師的穩定度。
車輪式泡茶練習法實施的最大障礙是將浸泡時間從直覺的判斷轉換成計時器的秒數,但這個時間觀念的建立在泡茶技能培訓上是很重要的。每種茶可以換一種不同材質與容量的壺具,訓練大家對茶水比例判斷的能力。老師對每次置茶量不必特意指導與調整,不太適當的置茶量也會造成許多磨練的機會。至于每人注水滿壺的程度、注水的速度、浸泡時間的起始與結束點、茶湯倒干的標準都要事先說明清楚,這樣對浸泡時間的判斷才有意義。此泡茶練習法的成績統計僅偏重于浸泡時間的誤差,但在練習時大家還是要關心水溫、壺質、茶量等對茶湯品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