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華茶藝的品茶法,把品茶細致地分為六品,目品、鼻品、口品、耳品、身品、意品,不同的茶類用不同的茶器;把品香味分開來,分為聞香和品味,分別用聞香杯、品味杯,這是幾千年來,茶文化的進步發展,猶如“茶藝”一詞,是臺灣人對茶文化的創意,是臺灣對茶文化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中華茶文化的特色。
常常有人問起,中華茶藝有關聞香杯、品茗杯分開來的品茶方式起源于何人?何地何故?
1979年左右,一批臺灣南部的愛茶人士,時常七八個人聚集一起泡茶。其中有很多是200多年前來自廣東省潮州府,包括現在的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和豐順縣等移居到臺灣屏東縣潮州鎮的后裔,他們大都沿襲著故鄉“潮州工夫茶”的習俗,經常相聚在一起斗茶。為了讓泡茶的人斟茶方便,每人用兩組杯子。一組放在自己面前,另一組推向自己前面的中間,然后各人取各人的一杯茶品味,審評所泡茶的優劣。剛開始的時候,兩組杯子是一樣的,漸漸地,有人認為杯子一樣容易誤拿別人的杯子,為了避免搞錯而分為兩種不同的杯子。很快地,又有人認為,應該將聞香的杯子做得高一點且要束口,香氣才能集中,不容易很快散發,而品茶的杯子需要就口。必須杯沿較寬一些且似v字形斜口,品味較方便,聞香杯與品茗杯分開使用就此形成。
上世紀70年代束期,臺灣正是茶藝之風興起之時,這種分為高口的聞香杯與寬口的品茗杯分別開來品茶的方式,很快就從南到北的流傳開來。1980年,我在林馥泉先生那里學茶的時候,已經有聞香杯與品茗杯分開使用的情形了。1981年,我住在臺北內湖。家里來人時,朋友間品茶也已經開始用聞香杯與品茗杯了。但印象中,陸羽茶藝中心教學卻似乎未曾有過聞香杯、品茗杯分開來用的經驗。我在陸羽茶藝中心上茶藝課時,只用一只杯子,將一只或兩只小杯放在當時所謂的“茶船”內轉動地燙杯,然后提起小茶壺在“茶船”沿上繞一遷,發出“嘎嘎”響聲,稱“關公巡城”,然后將小壺的茶分別斟入小杯中,稱作“韓信點兵”。
中華茶藝應該與時俱進,逐漸走向精致化才是發展之道。中華茶藝的美是大美,是意境的美,大美是感官之外的美。如果,中華茶藝只強調感官之美,沒有意境,沒有技藝,沒有禮法,還談什么“道”昵?中國的茶業過于粗糙,缺乏文化的深度,好不容易發展出具有文化創意的茶藝,當富有西方情調的咖啡傳入中國來,茶藝很快就面臨后繼無力的窘態,這個問題絕不是茶藝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為的環境問題。不同的環境可以孕育出不同的果實。茶到日本幾百年,到西方一二百年,卻可以維持不墜的美好年代。
近年來,臺灣的一些茶藝界人士,以為省略了器皿,就可以多賣幾斤茶葉。而不重視茶器的應用,好像茶藝就只有那一杯茶,越是如此,茶產業越會壁壘重重,茶文化發展越窒礙難行。喝茶的人轉向咖啡館,喝咖啡的人愈來愈多,現在咖啡館也賣茶。如果茶藝館只重視那一杯茶,那么喝茶何磐在茶藝館,在咖啡館也能喝茶,這就是臺灣茶藝館逐漸式微的重要原因。
國人對茶藝的認知不足,對茶文化的了解不深,把一杯茶的感官享受當作就是茶藝的美,把一杯茶的物理性質作為茶藝的追求目的,物理性可以用科技來執行得更為完美。茶藝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范疇,茶藝的美是體現在行茶的過程中而不是在結果。如果把茶藝定調在一杯茶的好喝、好感上,珍珠奶茶、泡沫紅茶、包裝液態茶更能吸引人。
如果星巴克變成茶藝館,咖啡會賣得更多,茶的生意會更好。咖啡在自己的國家能生存發展,到中國來也能生存發展;為什么茶到別的地方能生存發展,在自家的土地卻維持得如此的艱辛,不能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