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唯一幸存至今的榕城四大著名古剎,它的下院遍布東南亞,每年有眾多慕名而來的信徒;
這里是喧鬧都市里的幽靜處:香甜的茶、靜心的佛經、可口的素食、精致的器血、考究的桌椅……應有盡有;
這里就是位于榕城著名寺院西禪寺內的西禪茶緣。
漂浮于茶坊與佛國之間
自古名寺出好茶。寺廟和茶有著割不斷的關系,西禪茶坊和西禪寺也是如此。
茶坊外,透過一面墻的落地窗,寺院的美景盡收眼底。
遠處是高聳入云的報恩塔、羅漢堂。報恩塔,高67米,共15層,仿古建造八角飛檐,屹立突兀,為國內最高的石塔i塔旁新筑的羅漢閣,塑有500羅漢,羅漢們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近處有“寄園”遺址、明遠閣、九曲橋。寄園內,荔木稀疏。假山嶙岣;明遠閣則是歷代名家應邀映荔吟唱所在。而在此舉辦的西禪寺荔枝詩會,則形成西禪寺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放生池的九曲橋有著似江南園林格局。放生池內,魚兒愜意地享受著佛法的滋養;在拱橋上觀賞景致,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
茶坊內一杯香茗在手,茶客們體會著茶與禪的玄機。
陽光晴好的日子,波光粼粼的池水會透過玻璃窗映在屋內,讓人看到動人的水的影子,整個人也會在陽光和水的感染下變得澄澈;綿綿細雨的日子,密密的雨絲打在水面上。奏出一曲感人的曲子,好像佛音綿綿,浸潤著萬物;有風的時候,窗簾隨風在長長的過道上飄揚,棉質的窗簾從手上滑過。從第一扇窗到最后一扇窗,好像一個世界走向另一個世界,回歸的感覺一點一點強烈。
這樣的場景讓人有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的恍惚,產生一種置身佛國仙境的錯覺。有人言:從一杯茶中窺見整個春天。在這里,則是從一杯茶中窺見整個西禪。
自然純粹的氣質
這里的一切淳樸自然,用回歸簡單的方法詮釋著自然純粹的氣質。
這里的店員不但精通茶藝。而且也對產茶有著自己的理解。她們稱茶坊為“咱們家”,與人為善,大家和睦相處。所以在這里,會讓人產生如家般親切與自然的感覺,溫暖從口中暖到心里。
茶坊里沒有過多的顏色,白色的墻壁、原木色的桌椅、原木的佛像、棉麻質的窗簾,連茶的外包裝都是黃色的環保牛皮紙。問或的一些其他顏色,便是素雅的青花瓷茶具、古樸的陶器、簡潔明亮的佛燈和代表著生命的綠色植物。白色和原木色是這里的主題色調。
這樣的顏色。或許剛從花花世界而來的你會覺得單調,不過如果你能坐下來,聽聽悅耳的梵音,安撫自己躁亂的心,細細地品每一杯茶。你會喜歡上這里返璞歸真的氛圍。
這里另一種回歸自然的方式是素餐。置身在寺院內的獨特性,決定了它遠離葷腥的宿命。這里的素餐,有西禪寺齋菜的優點,更注重綠色健康,營養搭配,體現著西禪人對素餐得理解。很多的菜幾乎也是“素面朝天”,樸素的就只剩下自己“土生土長”的模樣。不過,對山珍海味司空見慣的現代人來說。這樣反而讓人覺得更清新、更增加食欲。
總之,不管是這里的人,還是這里的一草一木,星星點點,都從里而外透露著返璞歸真的自然純粹。
品茶話禪悟人生
下午和晚上是鬧市茶館最喧囂的時候。而這里是寧靜與祥和,僧客團團圍坐,邊品茶,邊論禪議事。
這里茶香且清,和著水的溫度與空氣的流動,飄散開來。我們靜下心來,在清靜的環境中,細細地去品茗,體味萁連綿悠長的滋味。而且,在這種閑情逸致中,大自然的景象也撲面而來,融入你的心境當中。“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晴蜓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也無期。”杜甫的詩句,描繪出恬淡之中人與自然和諧為一的樂趣。
茶在品,禪在參。經常會有來訪的茶客問:這茶與禪,究竟是什么關系?方丈大師答:如果只帶有一顆品茶的心,那么只能品茶的味。而出家人參禪,其實不在干茶味的好壞與否,而在于通過品一杯茶的過程來悟心。
。在這個浮躁喧鬧的時代里,現代人有著太多的誘惑,能在誘惑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寧靜、能在平淡的生活中陶冶自己,需要一種良好的清凈心態。因此,一個人能夠長期享用清凈、品賞甘味茶香,參悟禪茶一味,必是有著很高的品格修養,也是難得的福分。
品茶就是感悟人生、享受生活。有詩說:
“閑觀葉落地,靜坐一杯茶”這是人生的享受和感悟。覓一個閑暇之曰,到西禪茶坊,品一壺清茶,識幾縷書香,這便是獨處時的至上幸福,更是禪意人生的美妙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