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在清麗倩美的杭嘉湖平原,一顆顆晶瑩奪目的珍珠點綴其上,如南潯、烏鎮、西塘、菱湖、新市等。這兒,雖然不出產茶葉,但人們對茶——春季的新茶,卻別樣地鐘情。這些旖旎的水鄉古鎮,宛如茶水里滋養的精靈,在夢幻般的似水年華中,不經意流衍著釅釅的茶俗茗風。
南潯別名潯溪、南林,地處苕城湖州東首,為“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素有“絲綢之府、詩書之邦、鎮志之鄉”等諸多美譽。
南潯彝鼎圭璋,物豐人杰。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謂;至清末民國初,潯商“四象八牛”富甲天下,首屆“世博會”摘金的“輯里湖絲”源自南潯,而嘉業堂藏書樓更是名冠吳越。
南潯茶風亦盛,邑中董斯張、汪日楨、陸長春等先賢嗜茗愛茶,嘉應廟(土地堂)的茶棚茶市尤為興隆。舊時,南潯鎮區有如意、萬福、明園、南安、同福、鳳椿、同春樓、三星閣、萬陽春園等50余家茶館。
南潯民風淳樸,好“以茶待客”。水鄉詩人李蘇卿先生曾深情地描繪道:
我們水鄉講究喝茶
喝花花綠綠的熏豆茶
喝茶里青青的熏豆
金黃的橘皮
黑白的芝麻
翠綠的茶芽還有
火紅的丁香蘿卜干
不論是誰來到水;
阿媽便泡出一碗熏豆茶
一碗有色彩的水鄉溫馨
一碗五彩六色的吳越文化
一碗成甜香的吳語鄉情
一碗五彩繽紛的江南云霞
晨
清晨的南潯,恰似一盞臨波起舞的芽茶。
當水鄉南潯還沐浴在一片氤氳霧色中時,這個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古鎮早已蘇醒。瀠洄的潯溪河畔,一幢幢傍水而建的木樓上,一張張古舊斑駁的八仙桌旁,三三兩兩,圍坐著前來吃早茶的父老鄉親。熱氣蒸騰的小籠包,滋味鮮美的雙交面,吃完了一抹嘴,打著飽嗝,吆喝跑堂的師傅給沏上一碗茶,不在乎茶有多么名貴,只要是新茶就行。抿上幾口后,與認識的、不認識的同桌們拉起家常,說些咸成淡淡的事兒,水鄉的一天,就此開始。
三月的南潯,更是煙雨迷瀠的詩意古鎮。時爾晴,時爾雨,但雨天似乎總是多過晴日,飄灑的春雨,經常忽如其來,淅淅瀝瀝,讓街頭巷尾的行人猝不及防。但是,不論是打傘的,還是不打傘的,步履依然如常,不緊不慢地穿梭在斜風細雨之中,踩著濕漉漉的青石板路,來來往往。這一刻,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然置身于戴望舒凄美如夢的《雨巷》畫卷里。
午
晌午的南潯,就象一甌貞靜幽嫻的綠茶。
記得一位友人曾戲言:湖州話綿軟悠長的“百坦”二字,幾乎肯定是從禪僧皎然開始的。這話,我相信,并且認為:在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高效率固然可貴,但“慢生活”同樣值得倡導。“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當年,皎然不也是在“樂活”中才譜寫《茶訣》,妙悟“茶道”的么?
漫游南潯鎮,你會覺得,舊城區里一些老房子在江南民居的格調上,融合了不少歐美風情的建筑元素,聯想到吳冠中先生畫中的水鄉,藝貫中西的吳大師,據說也愛茶,其別名竟然是個“荼”字,這讓我面對南潯不同與其它古鎮的建筑時,平添幾分親切,而嘉業堂藏書樓無疑是最具人文底蘊之所在。假如喜歡獨處、靜思,那里應該是合適的休閑地兒。跨越鷓鴣溪,仰望高聳的牌樓,不由自主,心生感佩,甚至萌生敬畏。清末,南潯巨賈劉貞一承襲庭訓『,廣搜古籍善本,終成藏書大家,嘉業堂也名列“中國四大藏書樓”。
太湖石堆砌的荷塘邊,明瑟、漳紅、沅碧三亭玉立,附近設有茶座,林間有石桌、石凳。點一款上好的新綠,外加幾樣茶點,順便提一把熱水瓶,續杯可是免費的。在麗日惠風中,一個人細品慢啜,和不時繞膝的狗狗一起,享受午后的陽光,懶意洋洋地,消磨著時光,溫柔著歲月……夜
入夜的南潯,阮若一壺回甘雋永的紅茶。
華燈才初上,古鎮漸漸地阮復寧靜,水鄉也默默地歸于沉寂。晚餐時,凜冽的佳釀潯灑是不可或缺的,乘著三分微醺,披著如銀的月華,尋尋覓覓,翩然于潯河兩岸。如果意猶未盡,櫛次麟比的百問樓不失為好去處。順著絲竹之音掠過“留蔭廬”,移步經石拱橋至潯溪西湄,隱約問,清婉的吳門《瀟湘水云》已聲聲在耳;呵,
“茶之韻書吧”就在眼前。邀二三知己,挪幾把藤椅,憑欄小憩,各自選本喜愛的書,讀與不讀不重要,瀹上一壺“白葉吉紅”,默吟陸瓣香之《瑤花慢·茶船詞》,和著琴韻追覓那一脈清韻。酩酊過后是茗芋,興致所至,拾掇起湖筆,揮毫潑墨,落紙云煙。莫管今夕是何年。
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以茶代酒,意興闌珊。醉了,陶醉了,是茶醉?還是人醉?醉心者,無非南潯,無非夢里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