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方物流作為實踐中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潤源泉”,被彼得 杜拉克譽為“經濟界的最后一塊黑大陸”,愈發被各國重視。分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物流業的法律監管現狀、準入制度、行業協會等,對我國物流業的法律監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第三方物流;法律監管;行業協會
中圖分類號:F259.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148-02
第三方物流作為實踐中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潤源泉”,被彼得 杜拉克譽為“經濟界的最后一塊黑大陸”,愈發為當代中國所重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物流外包逐步深入,第三方物流技術成為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有力武器。與之相適應,發達國家相繼構建了適合本國第三方物流產業發展的政府監管體制,針對物流市場失靈之處,進行適當的干預,日見成效。
一、國外物流業的法律監管現狀
發達國家對現代物流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得較早,理論也比較成熟,政府監管部門普遍高度重視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指引和合理規劃。
日本早在1966年就編制了《流通業務城市街道整備法》,目的在于統籌規劃大城市中心部位物資流通設施的合理布局。根據這一法律,把擁擠在大城市中心部位的流通設施向距離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郊區集中搬遷。1968年,日本通產省、國土交通省陸續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對日本流通系統化的概念、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內容做了具體規定。1990年通過的《物流二法》為第三方物流的發展鋪平了道路。1997年,日本通過了《綜合物流施政大綱》,建立高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必要的基礎設施環境。日本在全國22個城市中建設了24個流通團地,將運輸、集散、中轉、儲存、配送、租賃、定貨、銷售、售后服務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便捷、安全、透明、低成本的全國大物流系統,為日本產品的大量出口作出了杰出的后勤貢獻。
就相關物流監管法律而言,日本法律比較齊全,主要包括:綜合型物流發展法規、物流節點規劃與建設類法規、陸海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經營類法規、信息技術與標準化類法規等。
目前,美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的聯邦機構或部門來監管物流。雖然,組成物流服務的基本運輸服務一般是由聯邦政府來制約,但對物流服務提供者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專門管束。從政府架構上看,美國運輸部統轄著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聯邦航空局、聯邦公路管理局、聯邦鐵路管理局、聯邦運送管理局、海運管理局、海岸警備隊等政府機構,依運輸方式的不同各負其責,各自管一攤。但考慮到21世紀的第三方物流發展需要,美國政府正在醞釀籌建“大運輸部”,作為比較集中統一管理物流主要交通運輸環節的機構。“大運輸部”這個概念反映了現在運輸各部門之間的統一融合。該思想將是美國建立21世紀運輸部的指導思想。
王微在《政府與行業協會在物流發展中的作用》一文中說,物流市場需要規范,一是靠政府,二是靠中介組織,如協會、學會等。協會與學會起著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實施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
1970年,日本分別成立了日本物流管理協會(Japan Logistics Management Association,JLA)和日本物流管理委員會(Japanes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JCLM);1992年6月10日,兩個組織合并設立日本物流系統協會(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JILS)。日本物流系統協會是經通產省和國土交通省認可,由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三方共同組成的專門從事物流發展研究的全國性行會機構。雖然JILS也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但它與僅由對物流管理感興趣的人士組成的學術團體(如美國物流管理協會)不同。日本物流系統協會除了具有學術研究功能外,還在政府引導和授權下參與物流管理工作,并由此成為政府物流管理體制下的有力助手。
美國民間性的物流行業組織在美國物流管理體制中占一席之地,但它們的主要意義并不是監管機構,而是一種由對物流管理感興趣的個人組成的非營利性學術組織,其靈魂一直是“物流管理”。目前,該委員會仍然是全世界物流領域最具權威的組織機構。該協會主要從事學術活動并趨向于理論研究,經常性的主持物流培訓集會,并且提供物流方面的書籍及物流相關數據。美國管理協會更趨向于學術和理論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實踐。
反觀我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三方物流在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內迅猛發展,各種物流公司、物流中心不斷涌現,規模不斷擴大,并快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而隨著中國 2005年物流市場的全面開放,跨國物流巨頭紛至沓來,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經常有部分不合格的物流企業在收到貨主的錢款或貨物之后逃之夭夭;有的企業不停地改頭換面,多次進出物流市場,擾亂物流市場秩序;有的企業不具備相關從業資格和能力,也沒有配備相應的人員和設施設備,在從事物流活動中釀成重大事故,造成嚴重的人身和財產損失等。這些第三方物流活動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嚴重困擾著物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政府監管問題尤為突出,不加以合理解決最終會成為制約第三方物流市場向縱深發展的外部瓶頸。
二、國內物流業的法律監管現狀
(一)對物流法律法規和實務的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分析了現代物流服務中貨物包裝合同、倉儲合同、運輸合同、保險合同、物流管理、物流系統技術操作等方面的案例,對物流活動的法律框架進行了論述;同時,闡述了與貨物銷售有關的法規公約與慣例,與運輸、包裝、倉儲、配送、裝卸、搬運相關的法規及公約,并對物流的組織行為、經濟調控和物流爭議救濟程序法律制度等提出建議;另外,對我國物流法的現狀與發展、物流主體的市場準入制度、各種運輸方式的相關法規和實務及物流爭議解決的法律制度進行了詳細闡述。
(二) 對第三方物流市場政府監管的研究
由于我國的物流發展特別是現代物流的發展還在剛剛起步,物流的市場管理還不完善,我國的政府部門交通部、鐵道部、外經貿等也承擔著大部分的物流服務,尤其是我國的中西部,幾乎是完全依靠這些部門。這些部門雖然都聲稱自己代表著國家的利益,但是在一定條件的沖突下,實際上僅僅代表了部門的利益。由于代表的是部門的利益,這些物流運輸負責部門往往會出現部門之間的競爭,使得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少、協調性差,部門的利益超出了國家的利益,從而造成了資源的很大浪費,不利于我國物流成本的節約。
國內部分學者闡述了政府與行業協會的關系及在物流發展中的引導、規范和監管作用,為我國行業協會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介紹了日本在物流業放松政府管制,根據物流市場自身的發展特點,準確定位政府在市場中的職能范圍,為我國物流企業市場的發展在政府制定政策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議。還有一些學者闡述了物流企業市場準入制度在促進物流市場組織結構的轉型、規范和約束物流企業濫設的行為、提供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的依據、培育適格的物流市場主體、促進物流資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闡述了我國物流市場準入制度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三、啟示
在市場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科學技術迅速進步的現代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而形成發展起來的現代物流的重要形式和發展方向,第三方物流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物流市場的健康發展,進而影響到社會秩序的和諧與穩定。綜合第三方物流的政府監管法律問題的已有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1.美日發達國家主要通過立法嚴格界定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物流監管中的職能范圍和定位、執法機構,建立科學的物流監管體制,大力支持物流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建設并積極發揮其作用,推動了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發展。
2.美國民間的物流行業組織雖然不是政府監管的輔助性機構,但其通過對物流理論的研究、傳播和創新,在促進物流理論的發展并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物流行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日本物流系統協會除了具有學術研究功能外,還在政府引導和授權下參與物流管理工作,發揮著監管作用,并由此成為政府物流管理體制下的有力助手。
3.大多數學者在分析了國外第三方物流的政府監管現狀后,從法的移植角度提出了我國可借鑒的經驗,即放松政府規制、通過立法定位政府職能范圍、建立統一的行業協會等,卻沒有從我國物流業的本身出發,尋找適合我國物流市場政府監管完善的途徑。
4.第三方物流作為一個系統產業能否發揮其所具有的“第三方利潤源”的作用,不但取決于物流產業內部治理完善與否,而且還受制于外部宏觀環境。市場與政府不是非此即彼、舍我其誰的水火不融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融為一體的關系。無論是基于化解物流風險、克服物流市場失靈,還是基于預防物流交易機會主義等,都需要政府根據一定的規則對物流市場進行規范和監管,以克服其盲目性和局限性,因為政府承擔的經濟職能決定了必須正確處理與市場、物流協會和物流企業間的關系,規范地行使經濟職權,以確保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
當然,政府不是“萬能政府”而是“有限政府”,不是“強權政府”而是“限權政府”,為了實現經濟民主與經濟法治,必須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政府監管制度,加快實現第三方物流市場政府監管的法治化進程。考察美日等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市場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歷程,政府在這一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隨著政府經濟職能界定的日趨合理,經濟職權行使的日漸規范,逐漸形成了適合本國物流發展實際需要的政府監管體系。
近幾年,我國政府出臺了大量促進物流發展的政策文件,如十一五規劃中就提到國家支持發展物流業并給予財政支持等,各地也陸續出臺政策扶持物流業的發展,其中上海提出要建立國際航運中心,與此相適應,上海在信息系統、公路等方面加強建設,為物流業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由此可見,我國政府正在為物流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王容.物流法規與實務[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6).
[2] 宋玉萍.美國物流法律制度分析[J].中國物資與采購,2008,(20).
[3] 鄒艷.歐洲物流業發展趨勢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9,(4).
[4] 張國強.我國綜合運輸發展及適應性理論的述評[J].綜合運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