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美國的娛樂活動并不多,對于中國人來說,則更是有限,于是剩下的也許就是吃飯最能激發(fā)大家的興趣了。美國的人工很貴,所以終歸不能總在外面吃飯,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家自己做著吃。因為雷有車,所以會經常帶著大家集體到中國超市購物。去的次數(shù)多了,我發(fā)現(xiàn)幾個朋友買菜還真是各有各的特點。
JAY是出了名的健忘,對待她買的食物也是如此,所以她只能買些可以開瓶即吃,或者極容易處理的食物。否則她會迅速忘記她買了什么,直至食物腐敗發(fā)出氣味。就連最簡單的三文魚,她都得買已經煙熏好了的,這樣回家自己熱一下,甚至打開就能直接吃了。每次大家聚餐,她都是叫了外賣帶過來,雖然她也曾經信誓旦旦地表示有一天要做個蘿卜燒肉給大家吃,只不過到現(xiàn)在我連蘿卜和肉的影子都還沒見著。
GRACE是個素食主義者,而且絕對是我所認識的朋友中最講究營養(yǎng)學的。任何食物,如果有零脂肪的,她一定買零脂肪的;如果沒有,那也是買低脂肪的;如果連低脂都沒有,她寧可選擇不吃。每次和她一起,說起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來都頭頭是道,我們說她可以轉行去當營養(yǎng)顧問了。
LUKE是個超級大忙人,屬于社會活動巨多的那種。所以他買菜的準則是要能快速解決他的肚子問題。于是每次買菜,我看見他的籃子里總是充斥著鳥東面和魚罐頭。他自己也封自己為“KING OF NOODLE”(面條之王)。
我自己就屬于比較雜食動物的那種,所以每次這樣看看買一點,那樣看看也買一點。然后回家再對著菜譜搗騰一番,嘗試各種不同的菜式。
不過,民以食為天,不管是買什么類型的菜,大家都得先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才能開始考慮色香味的。
波士頓的農貿市場
波士頓有個著名的HAY MARKET。我不清楚中文該怎么翻譯這個名字,不過這個地方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市場,它指的是每個周末都會有那么一批賣菜、賣水果和賣海鮮的商販們,會聚集在波士頓一個著名的歷史悠久的廣場上,出售他們的貨品。
其實這個HAY MARKET就和我國內常去的農貿市場沒有什么區(qū)別,那里的東西新鮮,而且很便宜,所以我們也經常會在周末到那里采購一番。不過要去就得趕早,否則去晚了,新鮮的水果蔬菜就會被別人挑走了。我特別喜歡到那里買海鮮,因為價錢比超市里賣的要便宜一半以上,所以每次去的時候我都會多買一點海鮮,然后放在家里囤著,想吃的時候再弄一些出來。如果家里要開PARTY,那來這里買水果是最適合不過了,3塊錢就能買到一大箱草莓,夠一屋子人吃的了。我最喜歡買的是蘋果,不知道以前國內吃過的紅蘋果是不是因為空運時間太長了,咬在嘴里的味道是粉的,沒有爽口的感覺。而這里買的紅蘋果,一口咬下去,真的可以聽見“撲”的一聲,和我在電視廣告里看到的一樣。爸爸媽媽還有外婆來看我的時候,我也買了這些紅蘋果給他們吃,他們也夸贊這是他們吃過的最好吃的蘋果。
到這里的商販很多,他們所賣的水果蔬菜種類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是有些會更新鮮一些。所以我們來的時候,總是要擦亮了眼睛,仔細地看好了才購買。如果講價技巧好的,還可以試著和商販討價還價,說不定可以還到一個更低的價錢。
由于波士頓冬天會下雪,而這個農貿市場又是露天的,所以它很受季節(jié)的限制。大概只能從每年的5月到11月之間,這個農貿市場才開放。現(xiàn)在波士頓已經開始下雪了,我們只能等到明年春天的時候才能再次買上如此價廉物美的好菜了。
我是大廚
君子遠離庖廚。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文人的我,廚藝一向不能見人,最拿手的也就是西紅柿炒雞蛋。這炒的時候是先下雞蛋還是先下西紅柿也還是到了美國后才學會的。到了美國后,剛開始的時候吃學校里的西餐,然后這個過程以體重的迅速攀升而結束。后來痛下決心遠離垃圾食品,而最好的方法無非是自己在家做了。
原來樓下住了個上海過來的同學平,做菜了得,哪怕一個雞蛋,也能做出可口的菜,被我們奉為神人一般。大家有次還打趣他說道,如果現(xiàn)在出現(xiàn)一個富姐,就由他負責搞定,絕招就是胸前掛一牌,上書“來自上海,會做飯”。懶人一個的我,開始還能在他那憑借打下手的名義,順便蹭蹭飯,后來這招就不靈了。一來因為大家開始為學業(yè)而忙碌,只能各顧各的吃飯;二來因為自己實在是實力不行,貢獻太少,缺乏吸引力。自詡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我,只好披上媽媽捎來的圍裙戰(zhàn)炮,閃亮登場廚房了。
那會兒同住附近的幾個同學朋友常常聚在一起POTLUCK,所謂POT LUCK,就是每個人做一道菜,然后湊在一起就可以開飯了。我也常常奉獻自己的新近作品,反應基本上能從大家的表情看出,雖然大家都說著“還不錯”之類的話,但是看見自己的菜在飯局過后還剩下一半,心里也就知道其實不過如此了。日子就這么一天天地過著,我的菜好像做來做去也沒有太大的起色,除了有時候能貢獻幾個廣東人一向拿手的靚湯,好像也就無他了。俗話說,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不知道是哪一天開始,突然有一次,我的紅燒肉被大家吃了個碗底朝天,從那一刻起,我就好像在做菜這方面開了竅一般,口味越做越好,菜式也越做越多。后來又因常常和一些廚藝精湛的朋友互相交流切磋廚藝,技術更是進步神速,而今我也算是個小小“名廚”了。有次掐指一算,還能做上50樣菜呢!最近雷也開始對我說,家里做的要比外面館子做的好吃多了,夸得我得意非凡。
昨天在家請客吃飯,做了麻辣手撕雞,紅油腐竹,臺灣油飯,干鍋羊肉,吃得來作客的朋友們嘴巴一個勁地咂巴:好吃好吃,太好吃了!自己也忍不住叫一聲,我是大廚!
校園免費午餐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可是來到美國后,我才知道,原來真的有所謂的“FREE FOOD”。學校里經常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講座和討論會,還有不同的學生社團組織的一些社會活動。很多時候這些講座或者活動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參加,都會在宣傳單上印上會有免費的食物和飲料供應。只要你留心,基本上每天都會有這樣的食物供應。我有一個在MIT的朋友,笑著說,第一個學期自己基本上沒有怎么做飯,每天就是吃這些FREE FOOD解決糧食問題。不過這些食物往往以批薩、奶酪和餅干為主,總歸是熱量很高的食物。我的朋友也就是這么迅速地吃胖了。
一般小活動供應的食物都比較簡單。有的時候學院里會舉行一些RECEPTION,來慶祝或者紀念一些事情的時候,食物就會很豐盛。學院往往會準備一些精美的餐前小食,包括海鮮等,還會有紅酒。往往隨便吃上幾個小食就很飽了。有時候會很佩服美國人的胃容量,因為這種RECECPTION結束后會有正式的晚餐。可是對于我來說,在晚餐開始之前就已經很飽了。到了晚餐實在是吃不動了。
還有的時候會有BBQ,就是室外的燒烤。美國人的燒烤很簡單,就只準備一些烤好的牛肉餅或者熱狗,然后拿兩片漢堡包一夾就可以吃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需要喝啤酒。天氣好的時候,坐在草地上喝著啤酒,啃著熱狗或者牛肉漢堡,和朋友聊著天,實在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如果是亞洲人開的BBQ往往會豐富很多,還能吃上海鮮:像蝦啊,魷魚啊和三文魚等等。GSD每年都會舉辦一次SPRING BBQ,有時候還會請來一些樂團在現(xiàn)場演奏流行音樂,來的人總是很多,除了我們自己學院的,還有其他學院的,但是氣氛很好,特別熱鬧。
都是cheese惹的禍
說起來總是在重復一個奇怪的怪圈,每次一換了一個新環(huán)境的頭半年里,體重就會像吹氣球一樣地鼓起來。于是在后面的日子,便又有了一個個與那些新生脂肪戰(zhàn)斗的回憶。
我來到美國的頭一年,住在學校的研究生宿舍,宿舍配有MEAL PLAN,每周有5頓是在學校的咖啡廳吃的,自助餐的形式。剛開始的時候特別喜歡這種就餐計劃,因為晚上吃飯的時候總能碰見很多朋友,大家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著東西,聊著天,度過一天緊張學習后的輕松時光。可是很快我便意識到這樣帶來的后果了,我的衣服開始不再松松地掛在身上,危機感隨之而來,于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和新生脂肪的斗爭。首先要找出究竟是什么造成體重上升的原因。研究了一番,發(fā)現(xiàn)是CHEESE!這種玩意聞著非常香,美國人做很多菜都喜歡在里面放一點,可是它的熱量極其高,不知不覺肥肉便開始在身上囤積。于是我決心從此遠離CHEES EI多吃蔬菜和水果,也不再在晚上的時候去吃自助餐,以免因為和朋友們聊天時攝入過多的食物。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要多運動了,趕緊沖到學校的體育館辦好會員證,每天按時到體育館跑40分鐘。其實跑步除了可以讓身體多消耗熱量,還能提醒自己辛辛苦苦跑40分鐘,也不過是消耗400卡路里的熱量,而一杯冰淇淋很可能就超過了這個數(shù)量的熱量,而你射入這些熱量的時間不過是10分鐘。
一切計劃起來并不困難,可是堅持下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就這么反反復復地進行著這場艱苦的斗爭。很希望有一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可以在鏡子前看見一個苗條而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