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圣誕節來了,在深圳也能處處感受到這個洋節日的喜慶,掛滿了小彩燈、小禮物的圣誕樹多得不再稀奇;戴著圣誕帽的男男女女在身邊晃來晃去;平安夜的天主教堂里,虔誠的信徒和他們的上帝在一起。在鳳凰衛視的新聞里得知,美國的CNN新聞網把香港評為世界上慶祝圣誕節最理想的地方。
西方的圣誕節一步步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有些是不明就里的湊熱鬧,有些是在向居住在中國的西方友人傳遞友情與溫暖。面對迎面走來的外國人,我也想真誠地送上一句“Merry chriamas!”或“happyholidavs!”,雖然也許他的國家并不過圣誕節。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喜歡過圣誕節,是因為他們接受了西方人對愛的理解,并以西方人的方式去表達愛。
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接受西方的圣誕節是一種文化認同現象,是一種消除文化差異的過程。上帝跟人類開了一個玩笑,人的膚色、種族、文化、語言,自“創世紀”的世人妄想直通凌霄的“上帝之門”巴別塔后,就不同了,人的口音開始變亂,人種分散,膚色變為黃白黑,混種又混語,語言不同,文化差異。假如世界毀滅了,只剩下兩個人,如果這兩人是拉丁人,他們會找把吉他找面鼓,弄只樂隊;如果他們是德國人,他們就會開一家工廠;如果是法國人,先去打一場高爾夫;如果是美國人,他們會組織一個“援助委員會”;如果是英國人,什么都沒發生,他們等人來給他們正式介紹;如果是中國人,他們會開一家餐館。
隨著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定居國外,或者是到國外留學,東西方的文化沖突不斷呈現。在加拿大,一位華裔小學生在學校吃午餐,同學們都在吃三文治、漢堡包,而她的午餐是媽媽為她準備的餃子。同學們都用奇異的目光看她的餐盒,令她好不尷尬。回家后,她向媽媽抱怨;為什么要讓自己在新同學面前難堪?媽媽不解,出國前,自己的女兒可是最喜歡吃餃子的啊!細想,這僅僅是漢堡包和餃子之間的差異那么簡單嗎?
有一個消息,美國文化評估測試將于2011年秋季推出,并在美國部分大學試點。美國高校可通過這項測試,對申請赴美的外國學生認識美國文化的水平以及融入美國社會的準備程度進行評估。中國學生在赴美留學的準備中,主要是準備托福考試,強化語言能力。但實際上。我們更需要具備的是一種跨文化交流能力,這個文化評估測試的推出正當其時。
需要思考的是,全球化應該如何發展,是單一的西方模式,還是多元文化和諧并存?孔子的“天下大同”是怎樣的一種境界?特別提醒同胞們:圣誕節來了,春節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