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些企業領導班子不團結現象,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之間的不團結,人們一般把原因簡單地歸結于個人品德、性格差異或工作方法等因素。事實上,這只是事物的表象,其背后折射出更多的是新舊體制變革,在人們思想觀念上引起的沖突和碰撞。實踐中有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甚至是以偏概全的觀念,長期以來得不到應有的澄清,在一些根本性的認識問題上的“糾結”,是影響企業黨政主要領導關系的深層次動因。
糾結一:關于黨政工作“兩張皮”
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這樣的表述,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要貼近企業經濟工作的中心,融入中心。咋一看,這個論述很正確,是對過去政治掛帥的“極左”思想的否定,體現了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卻有意無意地把這個口號只針對企業黨群工作部門提出,而其他部門似乎就成了當然的“工作中心”,這就隱含了企業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的邏輯前提,因為是兩張皮,所以要“貼近和融入”,在客觀上會造成對企業黨建工作的認識混亂。
企業的一切活動是政治與經濟的有機統一,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生相存,缺一不可。無論何種所有制企業,不論有無政治組織存在,企業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政治的影響和導向,區別僅在于企業是否存在有形的政治組織,并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個人是否自覺意識到政治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強調國有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就是要通過有形的黨組織的存在,將政治作用進一步強化和顯性化,這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特色和優勢。
把企業活動的政治與經濟的兩個方面,當作“兩張皮”看待,而要求“貼近、融入”,作為一種比喻,在開展一些具體活動時,有一定形象化借鑒作用,但如果把“比喻”不恰當地夸大,甚至絕對化,無疑會強化人們對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的片面認識。把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人為割裂開來,對企業黨組織開展工作將是十分有害的。事實上,現在國有企業黨組織的工作,在一些人看來就是一張政治的皮,而行政業務部門工作,則天然地被當作了另一張經濟的皮。“企業一切工作圍繞經濟效益為中心”,這是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在企業工作中的必然要求,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企業黨群部門的工作,要圍繞行政、業務部門工作為中心,是對黨的指導思想望文生義的片面理解。如果以此作為消極對待企業黨建工作的盾牌,則是更加錯誤的。企業的行政、業務及黨群部門是個有機的整體,是企業內部不同工作職責和崗位分工,所有部門的工作都面臨著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這個“經濟效益”問題,因此,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絕不僅僅限于對黨群工作部門的要求。
糾結二:“一把手”稱謂的潛臺詞
國有企業總經理和黨委書記誰是“一把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卻隱含了豐富的潛臺詞。其實,在黨的正式文件或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中,就從來沒有對國企(包括社會各類正式組織)領導人做過什么一二把手的劃分??稍趯嶋H生活中,為什么大家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認同,甚至有些企業領導人為“一把手”桂冠而明爭暗斗?
“一把手”是個語焉不詳,含混不清的概念。既然大眾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習慣成自然,就一定有著社會歷史文化的軌跡可循。長期以來,封建官本位的思想意識影響,對領導人以權力大小作地位排序,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社會潛規則。據百度百科解釋:“一把手是指一個有組織的單位的最高領導人。 一把手的基本特征是擁有實際上的人事權、經營管理權、財務管理權和職務、薪資調動權”。由此可見,“一把手”的潛臺詞就是絕對權威。按照權力大小、地位尊卑、長幼有序的倫理規范,“一把手”與“二把手”、“三把手”,理所當然成為等而下之的服從隸屬關系?!耙话咽帧蓖蜁躺鼋^對權威的優越感,就此埋下黨政領導關系“糾結”的隱患。
實際上,企業總經理與黨委書記各自有十分明確的職責分工和權限,他們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相互配合,不如說是對權力的相互制衡,這是現階段國有企業領導體制的制度性安排。如果以權力排序的“一把手”意識處事,必然會扭曲現行體制下對權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是好講面子,傾向于保持一團和氣,“工作配合”往往異化為“絕對服從”。古代先哲在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的同時,警示人們“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可惜在傳承中,我們只記住了“和為貴”卻丟掉了后半句,不以“禮”節制,亦不可行的要求。這個“禮”在今天來說,就是事物的規制和規范。
其實,黨的正式文件在這方面有很好的規范。過去我們習慣于說“以某某為首(或為核心)的黨中央”,現在的正式文件提法是“以某某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形容性名詞“核心”,改為一個組織的專有名詞“總書記”,凸顯了組織和制度的主導地位。兩句句式相同,措辭略有改變。這一變化,在我看來,絕非僅僅是措辭上的改變,而是反映了我黨在民主與法制認識上的一大進步。
為增進企業黨政主要領導團結,強調彼此尊重,加強溝通,互相配合。這里的尊重,首先是對彼此的職責分工和權力格局的體制性尊重,這是企業黨政領導人搞好團結的思想基礎。如果對現有體制認識不一,甚至存在思想沖突,必然會導致摩擦和矛盾。因此,國企領導人與其在誰是“一把手”的問題上一爭高下,還不如回歸到“黨內還是稱同志好”,或以職務相稱,比較符合黨的優良傳統和民主法治的精神,也符合企業現行領導體制的實際狀況。
糾結三: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聘
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聘辦法相結合,本來是一個完整的干部管理工作的理念和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同志卻把這理解為互不相容的兩碼事,甚至把市場化當做消解黨管干部原則的“利器”。其表現為,一是把市場化當做簡單的市場操作辦法的趨同化,認為其他非國有企業由經營者決定人事聘用權,國有企業在同一市場環境下生存,似乎也應該效仿那些企業的做法,才叫做市場化。二是認為我國現行公司法第50條,對公司經理行使職權包括用人權已經作出了規定,而國企企業經營者要根據黨委會的決定,再行使干部聘用權,似乎有悖法律規定。
首先,什么是市場化?市場化的本質含義,講的是市場主體之間的地位平等,獨立自主、公平交易、誠實信用等市場法則,在干部工作中引入這些市場化原則,使干部的選拔任用更加公開、公平和公正,才是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聘辦法相結合的真諦,而絕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不同類型企業的做法,把市場化當做趨同化的口號。
其次,關于我國公司法第50條對公司經理行使用人權的規定,屬于法律的一般性規定。因為公司法適用于多種性質的公司企業,為了體現現階段不同所有制企業對公司經理層不同的授權,公司法對第50條的適用是可選擇的。即規定:“公司章程對經理職權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币簿褪钦f,公司法已經充分考慮到我國國情,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投資人對經理人的不同授權,可以在公司章程中予以明確。對此,法律尊重投資人的自主選擇權。國有企業作為黨執政的重要經濟基礎,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并將此載入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公司章程予以規范,是完全符合法律規定的舉措。
在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首先必須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工作的原則。把建設高素質經營管理者隊伍、人才隊伍、黨員隊伍、職工隊伍和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貫穿到國有企業黨組織活動始終。經過多年實踐和探索,關于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聘辦法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切實可行的操作思路和方式方法,黨組織對企業干部的選拔任用及管理,主要是確定用人標準,研究推薦人選,嚴格組織考察,完善評價體系,加強監督管理。按照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要求,落實黨管人才原則,全面推進人才強企戰略。
糾結四:集體決策的雙重模式
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三重一大”問題,必須堅持集體決策的制度,已經實行了多年。最近,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要求國有企業黨委(黨組)、董事會、未設董事會的經理班子等決策機構要依據各自的職責、權限和議事規則,集體討論決定“三重一大”事項,防止個人或少數人專斷。
國有企業黨委會的議事規則是按照“集體領導、民主決策、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進行,會議決定、決議的作出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原則。而企業行政辦公會的議事規則,在實踐中似乎可以是另一種模式。一個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屬于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由法人代表集中大家意見作出決定?!边@里存在兩個模糊的界線:一是決策主體身份不確定,主持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把列席會議的相關人員視作“大家”的意見予以歸納;二是缺乏“少數服從多數”的明確規定,會議主持者的最后總結,不論是否真正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往往就成了會議的決定。集體決策往往只留下了走過場的形式。
行政決策會不明確采用“少數服從多數”集體決策原則的理由,無非是:1. 誰負責,誰決策。企業實行的是總經理負責制,班子其他成員不負主要責任,所以他們的意見只是作為參考。2. 集體決策會影響辦事效率。在有些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還未必正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3. 集體決策是走過場,出了問題找不到責任人,而變成“集體缺失”。
這些理由是否成立呢?首先,對國企來說,如果一旦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是任何負總責的個人根本無法彌補的。也就是說,個人所負的責任總是有限的,因此,權利也不可能是無限的,必須受到約束,這種約束就轉化為應盡的義務。為了盡量避免決策失誤,按照重大問題集體決策的規定,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是保證我們正確行使權力所必須盡到的義務。
其次,效率和程序合規,兩者之間的合理兼顧,尋求平衡是必然的要求,不能只強調了效率,而不顧程序合規。至于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情況,確有發生,但那畢竟不是生活中的常態。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意見更能把握事物的規律和方向。
關于第三點,過去所謂的集體決策,無人負責的現象,恰恰是因為決策程序不規范的結果。以會議主持人的總結代替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的決策,往往是借集體討論之名,行個人或少數人決斷之實。如果出了問題,又怎么能讓集體承擔責任呢?“集體缺失”現象也就應運而生。
值得期待的是,在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已經在細化的操作辦法中明確。重大問題的決策,必須集體討論,采用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的集體決策,贊成與反對意見記錄在案,參與決策的每個人所應承擔的責任,不言自明。如是,“集體缺失”現象將成為歷史。(責任編輯: 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