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喜歡書法的人很多,但長期以行楷書體為主進行學習的人很少,不僅因為歷代在行楷書體上出現的無數書法大家、名家難以超越,長時間在行楷書體上的臨習書寫研究,也容易使人產生出一種平淡無奇的畏難情緒。因而,社會上眾多學習書法的人在自己的書體稍微寫得有點進步之后,通常就忙于開始書寫草書、篆書、隸書等其它書體了,匆忙地進行草書的人數更是形成一種新時期世俗化流弊。但中國女書法家韓寧寧卻是一位幾十年如一日地長期堅持在行楷書體方面的耕耘探索的有心人,這是她淡泊明志胸襟,持之以恒堅持高品位書學藝術追求境界的最佳表現。
中國書法歷來注重書學的寫心表意修養內涵,古人曰:書者,抒也;書畫之難,難于寫心。唐代理論家張懷瓘又云:“藝成而下,德成而上。然書之為用,施于竹帛,千載不朽,亦猶愈沒沒而無聞哉!”可見中國書法藝術創作并不僅僅局限于書體作品的外表形式,而是在于講究在學書之前先學做一個有道德情操修養品位的人,在書法學習創作中,樹立一種高品位的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品高于藝品思想觀念的確立,在于書家必須創作出具有鮮明的個性化藝術審美嶄新內涵的意趣境界。
顏真卿不僅楷書寫得端正勁美,氣勢雄厚,是中國楷書四大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尤其是他為唐朝鞠躬盡瘁,不幸遇害。朝廷詔贈顏真卿司徒,謚曰“文忠”。他一生忠烈壯懷的事跡,更提高了其在中國書法界得到無上尊崇的地位。韓寧寧長時間臨習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帖,在獲得無數風骨受益之后,繼而又陸續學習二王書體與柳公權的書體,充分吸收了顏體的端莊嚴謹,王羲之書體中前后映帶呼應的韻律變化,柳公權書體精瘦的風骨中某些剛勁的味道,從而形成自己融合眾家之長的書風。
我們在欣賞韓寧寧書寫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新作時,發現其開頭第一個“獨”字為章草連筆的書寫范式,左邊偏旁墨色飽滿,筆力雄健,在回鋒之際,一氣呵成書寫出右邊氣勢如虹的筆畫,形成一種厚重與纖柔的線性對比。第二個“憐”字為一般章草書寫范式,左邊的豎心偏旁仍然保持敦厚的壯實感,右邊卻在舒展對應書寫出兩點之后,揮毫書寫出一種由粗逐漸變細的線性筆力形態。第三個“幽”字,起筆為頓筆向下緩行書寫,緊接提筆的鋒芒,書寫出兩邊的連筆形態;最后書寫出相互映帶,略有變化的方框形結構;第四個“草”字書寫為一種亭亭玉立的婀娜多姿的形態。
韓寧寧書學修養智慧不僅表現在異字的構成與不同筆畫的書寫方面,更突出表現在相同筆畫的不同書寫結構上,“一時下筆,各有其勢”(山谷語)。作品中重復出現的偏旁有“澗”、“深”、“潮”、“渡”四個字,第一個三點水偏旁筆畫輕逸,干凈清爽;第二個三點水偏旁筆力厚實,鋒芒健碩;第三個三點水偏旁楊柳輕飏,曲線嬌美;第四個三點水偏旁張弛有度,端莊穩?。凰膫€偏旁在一種自然書寫之中,卻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
書家作品中的每一字體筆畫結構中,或行、或走、或坐、或臥,雖尺幅之內,卻宛如群英薈萃,眾相群生,各具獨特的風韻妙趣,仿佛被書家創造出一個個富于生命性格的形象,完全達到心手如一的暢逸創作書寫狀態。使人領略到在作品的書法線性構成組合中,表現出來對筆劃粗細搭配,若斷還連,行筆前后映帶銜接的無數生命情緒起伏變化的美感魅力。
書家韓寧寧難能可貴之處,在于無論是她考入北京印痕樓治印社從事專業刻字工作,陸續加入北京市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為中國篆刻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早已是國內小有名氣的女書法家之后,仍然懷著一種虛懷若谷的好學進取態度,潛心致力于自己以行楷為主體的書風,長期堅持筆耕不止的書學執著追求精神,這是韓寧寧能夠取得無數書法藝術成績的品德修養所在。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