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支衣著戌裝、有著軍人紀律、軍人作風的施工隊伍,征戰15年,美名四處傳,業內人士稱他們是新時期的“鐵軍”,老百姓夸他們是當年的“八路軍”。
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松遼平原之上,活躍著一支高擎鐵軍旗幟、頭戴鋼盔、身著戌裝、作風頑強、善打硬仗的施工隊伍,這就是曾先后被沈陽鐵路局吉林建工集團和中國中鐵九局命名為“鐵軍”的九局二公司鐵軍施工隊。前不久,我們前往吉林火車站站改工地采訪,親眼目睹了這支隊伍的鐵軍風采,心靈受到極大震撼。
鐵軍有著15年的成長歷程。在這15年里,他們培育出“站就站直,管就管嚴,干就干好”的作風,靠著軍事化的管理、嚴明的紀律、拼搏奉獻的精神,在施工生產主戰場上沖鋒陷陣,攻克了一道道難關。他們先后承擔了秦沈客專、沈哈提速、鹿道軟滑坡治理、上海新橋站場改造、蓋洲公鐵立交橋搶險、沈陽東北環線、大鄭線復線、通霍線7#8197;000萬噸應急改造、通讓線新增二線、內蒙古西部鐵路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和應急工程,成為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隊伍,先后榮獲了全國總工會“模范職工小家”、鐵道部“火車頭”獎杯、沈陽鐵路局“精神文明標兵集體”等榮譽。鐵軍的領頭人王玉生也先后獲得了吉林市勞模、中鐵九局先進生產(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鐵道部“火車頭”獎章、中鐵股份公司優秀共產黨員、中央企業勞模等殊榮,并代表九局參加了中國中鐵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
鐵軍名稱的由來
“鐵軍”名稱始于1995年的沈吉線DK125大橋水毀修復工程。上級要求必須在兩個月內完成大橋修復任務,以保證其他單位架梁轉線通車。按常規要完成這一任務至少得半年時間。面對緊張的工期和繁重的任務,各施工隊都感到心里沒底,不敢接。原吉林線橋工程公司第三項目隊隊長王玉生找到段長、書記,主動請戰,并立下了“如不能按期交工,就撤我職”的軍令狀。任務下達后,他迅速組織人員,連夜乘汽車趕赴現場,組織員工進行倒班作業。王玉生每天都堅持在現場跟員工一起干,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那些天里,他幾乎是連軸轉,有時干著干著眼皮發沉、腦袋發脹,就用涼水沖一下,實在困了就在基坑邊上打個盹。在王玉生的帶動下,一些黨員和員工也主動加班加點,經常一干就是一個通宵。有的黨員長時間在井下打風鎬,兩條大腿內側被震動的風鎬磨破了皮,仍然一聲不響地堅持工作。就這樣,王玉生帶領43名員工,僅靠一臺“滾筒式”攪拌機,夜以繼日地連續施工,僅用39天時間就完成了綁扎23噸鋼筋、澆筑混凝土730立方米、5墩1臺的全部施工任務,比要求工期提前21天,保證了水毀大橋提前修復通車。在大橋施工時,由于工地活動房屋不夠用,有一部分員工住在老百姓家里,這些同志在工作之余,有的拿起掃帚掃院子、挑水,有的還到地里幫助老百姓收莊稼。老百姓感激地稱:“你們真像當年的老八路。”自此,鐵軍一舉成名,被吉林鐵路分局命名為“精神文明標兵集體”、被沈陽鐵路局吉林建工集團命名為“工程鐵軍”;企業重組合并后,2005年11月22日,他們被中鐵九局命名為“九局鐵軍”。
鐵軍的發展歷程
1996年,鐵軍施工隊在吉林化纖廠30萬噸乙烯配套工程擔任松花江管道橋施工任務。11月份的松花江水冰冷刺骨,隊長、書記和幾個隊干部率先趟水下江,員工們二話沒說都跟著下江施工作業。無言的行動就像一道命令,員工個個爭先恐后在泥漿中奮戰,在8米多深的松花江上筑起了12座橋墩,順利完成了跨松花江管道橋施工任務。
1997年,鐵軍施工隊在遼寧省昌圖縣承擔了造價1200萬元的馬仲河站場電氣化改造工程。由于土方量特別大,并且用不上機械,只能用筐抬。每個大筐直徑1米多,裝滿冒尖后,重達100多公斤。鐵軍將士們每天冒著高溫,從清晨抬到傍晚,人人爭先恐后一溜兒小跑,沒一人叫苦發牢騷。施工組裝13組提速道岔,要將一根根水泥軌枕抬到組裝現場,每根軌枕長5米多,重達1.7噸,運距800多米,還要橫跨3條線路。他們8人一組,每人肩上都是100多公斤的重量,肩膀被磨破瘀血,就用衛生巾當墊肩繼續大干。一位在車站工作的老同志看到他們的工作場景,忍不住出來質問:“誰是你們的領導?還管不管工人死活?大熱天這么干誰受得了?”當員工把皮膚黝黑、工裝上沾滿泥土和汗水、與大家一起大干的王玉生等領導一個個指給他看時,老同志動情了,自言自語地說:有這樣好的領導,員工怎么能不拼命呢!從此,這位老同志天天到現場送糖水、送西瓜,逢人就介紹鐵軍、贊譽鐵軍。
2000年5月20日,沈陽市衛工橋傳來消息,明渠上游突然開閘放水,沖刷著正線路基,危及行車安全。鐵軍施工隊聞訊后立即趕到現場,顧不上水深流急,一個個跳入水中,用沙袋壘起圍堰,保護路基。幾十名工人泡在水中兩個多小時,頂著沖下來的排污臟物和臭味,快速打起了圍堰,保住了鐵路,而此時他們一個個都成了泥人。當時,在岸上圍觀的市民紛紛議論:“這是些什么人,這么能干?”“干這活能給多少錢?”當得知這是一些普通的鐵路施工工人時,在場群眾無不被深深打動,有的端來了開水,有的送來了水果,像當年老百姓支前那樣慰問這支鐵軍。一位記者握著他們的手,連連稱贊:“好樣的!”
2003年10月,鐵軍承擔了牡(丹江)圖(們)線鹿道站改工程,要完成挖填土方1.05萬立方米、起撥道10公里、填搗石碴1#8197;100立方米、新鋪道岔8組、挖排水溝和擋土墻砌石681立方米、砌站臺墻900延長米,并需封鎖施工40余次,施工條件之惡劣是以往罕見的。當時有人斷言:這么大的工作量,最少也得三個月。然而,鐵軍終究是鐵軍,他們在現場條件受限、機械設備根本用不上的情況下,全靠人抬肩扛,僅用6天時間就將近萬立方米土石方全部抬完,贏得了寶貴的施工時間。緊接著,他們冒著紛紛揚揚的雨雪,一刻不停地連續施工,只用了30天就圓滿完成了施工任務,再一次將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2005年11月,鐵軍奉命派出隊伍火速南下“滬杭線”新橋站場,承擔轉線作業施工任務。上海新橋站是連接滬杭、浦東兩條干線的重要樞紐,是上海局當時較大的一次既有線站場改造施工,要求在22天完成封鎖轉線11次、插入道岔16組、鋪設線路1.3公里的施工任務。鐵軍將士實施“空間占滿、時間連續、風雪不誤、晝夜兼程”,150多名員工不分晝夜奮戰在工地上,以堅強的意志和作風圓滿完成了任務。上海鐵路局、上海鐵路局滬杭(京滬)線電氣化工程建設指揮部、中鐵九局上海分公司紛紛向他們發來賀電,對他們的突出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7年7月,通化鋼鐵有限公司白山板石鐵礦線路改造和站場改造告急,上級調鐵軍前去支援。鐵軍將士140多人風塵仆仆從沈陽趕到白山市板石鐵礦。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打著“中鐵九局鐵軍”的大旗,精神抖擻地進入施工現場,迅速投入到緊張的施工當中。夏日的太陽烤得路基發燙,可鐵軍將士們在太陽底下一干就是10多個小時,衣服被汗水濕透,肩膀被磨破了、壓腫了竟無一人叫苦;扛枕木時被瀝青燙紅了臉、熏腫了眼睛卻無一人打退堂鼓。僅兩天時間,他們就肩挑人抬運出土石方1#8197;600多方,運送枕木3#8197;000多根,預鋪道岔兩組。通鋼的記者、礦領導和員工、居民看到這樣的勞動場面,紛紛被鐵軍精神打動。通鋼廠的電視臺一連7天在礦區、居民區、通勤車上宣傳中鐵九局鐵軍的事跡,礦領導還作出向中鐵九局鐵軍學習的號召。
2010年,鐵軍在內蒙古西部鐵路承擔了9座橋的施工任務,其中包括兩座特大橋。由于施工圖紙頻繁變更,一直到5月26日才正式動工。他們一出手,便擺出決戰的姿態。為了克服施工現場沒有水源等困難,他們組織了上百人的隊伍,用人挑、水筒拎,將水源運到鉆機旁,先聲奪人地打下了全線的第一根樁,完成了第一座橋。7月20日,路局指揮部又要求鐵軍承擔的41公里和58公里兩座橋,必須在20天內拿下!他們沒有講條件,僅用18天就完成了任務。到8月18日,鐵軍只用了84天就完成了全部九座橋施工任務,在全線創造了神奇的“西部速度”。
15年來,鐵軍轉戰千里,管理軍事化、工作戰斗化,完成了一大批急難險重工程,也培養和鍛煉出一批管理和技術人才。近年來,中鐵九局從鐵軍隊伍中提拔輸出處職干部四人、科職、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干20余人。
鐵軍的管理方式
鐵軍的稱號不是簡單的文字組合,而是鐵軍的精神、作風、行為在現實中的真實寫照。自從鐵軍成立的那天起,他們就是攻堅克難的先鋒,就是突擊搶險的排頭兵。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不管遇到什么艱難困苦,他們始終將鐵軍的榮譽和中鐵九局的信譽放在第一位,用自己一個又一個業績鑄就了鐵軍獨樹一幟的品牌,樹立了中鐵九局的良好企業形象。
引入軍事化管理不斷增強鐵軍的團隊精神
鐵軍是一支不是軍隊的“軍隊”,以軍事化管理和鐵打的紀律維護著自身的形象。多年來,他們把解放軍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高標準,嚴要求,以人民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不斷激勵著自己、塑造著自己。凡是到鐵軍隊伍工作的員工要經過七天左右的軍訓:一是進行軍規教育和嚴格的隊列訓練;二是進入鐵軍榮譽室參觀,收看《鐵軍是我家》和《軍魂》錄像片,進行鐵軍傳統教育;三是進行崗位技能培訓,并經理論和技能考試合格才能上崗,特殊工種必須持證上崗。
他們學習軍隊的管理辦法,對施工現場和生活駐地進行封閉式管理,為員工購買了軍用被、迷彩服、頭盔、軍用鞋、餐具、皮箱、蚊帳等生活用品。要求員工行李疊得四四方方,毛巾、臉盆擺得成線成行;晚上駐地大院上鎖,按時就寢,按時起床;上班必須統一著裝,講究儀表;上街須經領導批準,并保證三人以上同行;每天出工前,全體列隊點名;每周舉行升旗儀式。
他們用規章制度治軍,用鐵的紀律管軍。根據《職工獎懲條例》的要求,他們制定了具有自己特點的員工行為規范“十不準”、“七做到”、“五項原則”,其中,不僅有團結友愛、遵章守紀、文明禮貌、愛護集體財產等項規定,還有食堂不備酒、不賣酒、工作時間戒酒、不得私設“小金庫”、與駐地群眾交往必須舉止文明、秋毫不犯等等規定,使干部員工有章可循,有紀可守。
在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時,他們對違犯隊里規定的不管是誰堅決處理絕不姑息遷就;每次處罰后,都要召開全體會議,當場宣布。隊長王玉生有一次駕駛汽車操作不當,使輪胎損壞,自罰50元。支部書記丁立民負責對民工的管理,因工作檢查不細,民工接電褥子時造成短路,也被罰款50元。員工孫忠華因違反“十不準”中不準飲酒的規定、領工員趙軍強因衛生檢查不合格,受到停止工作一天和罰款處理。有一次隊里早上點名時,一名員工來晚了,另一名員工沒戴帽子,褲腳卷著,當即受到了批評,被責令寫出書面檢查。持久的堅持和熏陶,鐵軍形成了統一的步調和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2000年6月19日凌晨2點,沈陽衛工街立交橋明渠又一次突遇大水,威脅著沈山線正線的行車安全。隊長下達了全體員工緊急集合、立即搶險的命令。不到10分鐘全隊人員一個不差地全部集合完畢,火速趕赴搶險現場。
施工駐地和施工現場常常會遇到離居民住地很近的情況,周圍老百姓的菜地和水果地很多,隊里就向員工進行嚴格遵守群眾紀律的教育,要求大家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動地里一瓜一果。工地食堂需要大量蔬菜,他們即使是到很遠的集市上去買,也不會隨便亂動菜地里的一葉一藤。有時周圍的群眾主動把蔬菜送到工地,他們都會按市場價付錢,不占群眾一分一毫的便宜。一次,一位剛到隊工作的民工,上班第一天接受了當地老大娘送的一捧杏子,隊領導發現后,馬上領著這個民工去賠禮道歉,說明隊里的紀律和規定,臨走時又把10元錢留給了老大娘。正是由于他們用鐵的紀律嚴格要求自己,在當地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群眾像戰爭年代支援前線那樣自發地來慰問這支隊伍,稱他們是當年的“老八路”,并送給他們一面繡有“紀律嚴明睦鄰住,架橋神速展雄風”的錦旗。
培養嚴細作風不斷增強鐵軍的管理水平
鐵軍堅持每天不論多晚都要召開交班會,會上有總結、有安排、有反饋、有獎罰。會議十幾分鐘,簡潔、具體,效果突出。
他們制定的施工組織設計突出一個“細”字,堅持對施工作業安全、質量管理從程序上控制、從源頭上抓起、從教育預防上入手,做到凡事心中有數、統籌安排、有效調控。
他們抓安全管理突出一個“廣”字,先后制定的既有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和安全卡控措施,從項目領導到作業面工人,分區、分項、設崗、定責,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輻射整個施工作業面,使整個施工現場有序可控。
他們抓質量管理突出一個“嚴”字,堅持“一點也不差,差一點也不行”的原則,建立和完善了質量管理體系,形成了上下交錯的程序控制體系。在日常質量管理上,檢查員跟蹤檢查,項目部日常抽查,發現問題立即返工,不留后患。在成本控制中,嚴格執行工序成本卡控制度,堅持從源頭入手,從基礎抓起,做到先算后干,收支兩條線。在物資采購中,嚴格執行公司物資采購規定和限價制度,定期打探市場行情,在掌握市場價格的基礎上貨比多家,杜絕無采購計劃、超計劃、無領導審批的采購。此外,他們還經常開展以“當主人作貢獻”為主題的競賽活動,使廣大黨員、職工和農民工積極性得到了有效煥發。
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不斷增強鐵軍的斗志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鐵軍之所以成為鐵軍,是因為有一個好的領軍人和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
被士兵和老百姓譽為鐵軍“軍長”的王玉生,生于1955年,高中文化程度,1972年參加工作,1983年12月入黨,歷任線路工、領工員、工程隊副隊長、隊長、項目部經理,2010年元月被提升為中鐵九局二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平齊復線改造項目部經理。多年來,他身為領導干部卻從沒有享受過特殊待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與員工摸爬滾打在施工一線。在無數次的極限沖鋒中,他多次因過度疲勞而昏倒在施工現場。而當老母親病重住院,他竟顧不上照顧,打電話托付弟弟們護理;妻子患病他卻交待兩個孩子伺候。如今,他患有的腰椎脫出、膽結石、腎結石、老胃病不時地折磨著他,他的左腳踝骨在工作中骨折落下了終身傷殘。然而,他那鐵打的筋骨和鋼鑄的身板始終在“急難險重”的施工現場頑強地挺立著。
王玉生對自己苛刻,可對員工卻有著柔腸俠骨。在艱苦的施工現場,他總是把安全和享受讓給別人,把危險和艱苦留給自己。新建橋的承載試驗,他把司機叫下來自己開頭趟車;井下放炮排石,他把工人叫上來,自己放第一炮;在吉林化纖廠工地,床和鋪床的草墊子不夠用,他就把所有的草墊子發給員工,而自己和七名黨員干部卻睡在北方3月的凍土上;松花江下游橋墩搶修筑島,突然江水猛漲,沖垮了便橋,70多人被困在江心小島,當村民駕著一條小船前來營救時,王玉生讓民工先走,然后讓員工撤離,他和干部最后撤出。
王玉生本來有許多機會可以離開施工單位這種艱苦環境。早在他擔任領工員期間,領導就派他帶職到北方交大學習,可是他沒有去,因為工地離不開他;1998年吉林鐵路分局準備調他到吉林列車段擔任進京列車隊長,他又放棄了。近年來,有許多施工企業看上王玉生的領軍才能,以幾十萬元的年薪和優厚的待遇挖他去工作,都被王玉生一一婉言謝絕。他說,雖然我在這里收入不高,但能體現我的人生價值,我離不開鐵軍這個團隊,離不開與我朝夕相處的弟兄們,離不開培育我成長的中鐵九局。10多年來,王玉生一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次搶險立功或突擊完成任務后業主和上級發給他個人的獎金他都讓分發給了員工。
干部參加勞動是鐵軍不成文的規矩。關鍵部位、重點部位,干部必須親自到現場。每當工地上有“急難險重”施工的時候,在工地最關鍵、最危險崗位都會見到領導班子和黨員的身影。11月份的松花江水冰冷刺骨,經理、書記和隊干部率先下江施工,員工們二話沒說都跟著下江作業;深秋季節在昌圖工地東道口挖稀泥,領導干部扎起褲腿跳進泥漿里帶頭大干,員工們怎能不爭先恐后跳進泥漿中奮戰。
正是有了這些高境界的干部隊伍才帶出了一支鐵打的員工隊伍,帶出了鐵軍旺盛的斗志,培育出了鐵軍無堅不摧的拼搏精神。
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不斷增強鐵軍的戰斗力
15年來,鐵軍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支思想過硬、紀律嚴明、戰斗力強、成績斐然的施工隊伍,最根本的原因源于實實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們那里,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書記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靠大家去做。不論是隊長、副隊長,還是領工員、技術員,人人都參與思想政治工作。在他們那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從不搞單純的說教,而是干實做細,從不走過場。
——以干部良好形象激勵員工。鐵軍給干部在生活作風上制定了酒店不去、舞廳不進、麻將不打、送禮不收的“四不”規定。領導干部帶頭執行,鐵軍領軍人王玉生從來沒有上過高級飯店,連“桑拿”是什么都不清楚。而在工作中、在關鍵部位、在危險時刻,領導干部總是沖鋒在前,這種無聲的思想政治工作,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激勵了員工的工作熱情。
——以陽光管理贏得員工信任。鐵軍的領導干部、管理人員實行和員工一樣的考勤管理制度,一樣的工資分配制度。每個月根據當月每個工班和個人完成的工作量和出工數,確定每個班組的工資基數,保證員工工資的公平合理分配;領導干部只拿員工工資的平均數,并且積極推行廠務公開,讓員工進行監督。他們把招收的農民工編入項目架子隊,由正式員工擔任重要崗位管理人員,同時,選拔一些經過較長時間鍛煉、思想素質過硬、具有一定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的農民工擔任班組長、領工員、作業隊長等職務,為農民工的成長提供平臺,增強了他們在企業的歸屬感。
——以排憂解難掃除思想障礙。如:員工張文廣平時是個很機靈的人,但有一次用無齒鋸切鋼筋時,卻把手套切掉了一塊。隊領導知道后,詳細了解摸清其情況。原來,小張家里父母與他的妻子鬧矛盾,他一直惦記著家里,所以才走神出差錯。為了幫助小張解決家庭矛盾,黨支部把小張的父親請來,與父子倆人進行交談,解開了他們的思想疙瘩,最后使小張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施工生產中。又如:員工王金閣因為講義氣,一有錢就找朋友喝酒,發的工資沒多久就喝光花光,家里老婆孩子對他很有意見,經常與他鬧矛盾。一次因孩子上學,急需2#8197;000元錢,家里把電話打到工地,他因無余錢寄回去搞得心煩意亂,沒心思干活。經理王玉生發現他的反常情緒后,及時了解摸清情況,在對其嚴厲批評后,從自己攢了幾個月的工資里拿出2#8197;000元借給他,并同他一道制定了合理的生活、家庭安排計劃。之后,王金閣逐步改掉舊習,和睦了家庭關系,工作上也來了勁,成為了民工班負責人,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付的任務。又如:青工馬連東家住梅河口一間低矮的草房里,夏天進水冬天冷,隨時都會有倒塌的危險。項目部派人到梅河口為他批了房基地,幫他蓋起了磚瓦房,一家人歡欣鼓舞;青工田景志、陶德發籌備結婚,但因為兩家庭都比較困難,沒有哪一家愿意牽頭承辦婚事,項目領導就主動當起了家長,從兩人定親、會親家、置辦結婚用品、布置新房、結婚典禮、新婚宴席等一一為他們操辦齊全,贏得了員工好評。員工們都被黨支部的關懷所感動,紛紛表示:“組織上對我們考慮得這么細致,關心得這么周到,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工作?”
熱情為員工辦實事不斷增強鐵軍的凝聚力
為了讓員工生活得舒適、工作得愉快,鐵軍不斷改善員工生活條件,不斷加大投入,在公司黨政工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購買了電冰箱、電烤箱、和面機、消毒柜等食堂設備,購買了彩電、電風扇等生活用品;統一為每名員工配備發放了服裝、鞋帽、皮箱、迷彩背包和部隊專用的防潮墊子;建立了洗衣房、小賣店、小浴池等生活設施,設立了專人為員工洗衣服、床單和被罩;員工全都實現單床化,每天行李疊得像豆腐塊一樣。在保證員工正常就餐、增加花色品種的基礎上,食堂還開設了生日餐、病號餐、親友餐;在工地上設置了經過專門培訓的兼職衛生員,為每名員工建立了健康檔案,定期為員工進行體檢;在高溫作業期間,工會還為一線員工送涼爽,將自制的糖水、綠豆粥等送到施工現場;在重大節假日和工余時間組織開展羽毛球、排球、臺球、象棋、拔河比賽和卡拉OK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鐵軍還對農民工實行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同娛樂的“五同”管理,使他們體驗到鐵軍隊伍的溫暖。農民工劉永元的愛人有病住院,項目部馬上給他補助了400元錢;剛來沒一個月的黑龍江農民工王亞華父親病故,項目部資助他500元……對此,農民工感動地說:“打工這么多年,還沒看到哪個單位給農民工補助呢?就憑這一點,我也要好好工作,絕不辜負領導的關心和期望。”
15年來,中鐵九局鐵軍堅持“軍事化、站排頭、闖市場”為建隊理念,實施軍事化管理,形成了六種精神。
鐵軍精神的形成
一是勇爭第一、超越自我的爭先精神。鐵軍參與鐵路建設十多年,始終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的攻堅隊伍,形成了“干就干最好,爭就爭第一”的觀念,無論是參與既有線施工,還是參與新線建設,無論是為自己施工,還是支援其他兄弟局,總是能夠超越期望,體現出了極強的爭先精神。
二是紀律嚴明、善打硬仗的拼搏精神。鐵軍最具特色的就是實行軍事化管理,形成了嚴明的紀律,在員工中牢固樹立了大局觀、榮辱感和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執行力、戰斗力。縱觀鐵軍發展的歷程,不難看出,他們所參與施工的都是硬仗、難仗,都是難干的工程,但是他們敢打硬仗,而且善打硬仗。
三是嚴格管理、艱苦奮斗的務實精神。鐵軍制定并完善了安全、質量、成本、環保、技術創新、工期等各方面的管理細則,并且結合項目管理實際,不斷細化、規范,為推行項目標準化管理奠定了基礎。鐵軍大力提倡艱苦奮斗,堅持成本卡控制度,并積極修舊利廢,千方百計地降低成本,產生了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是率先垂范、甘愿吃苦的奉獻精神。鐵軍管理的鮮明特點就是“官兵”一致、上下一致,要求員工做到的,領導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員工不做的,領導干部首先不做,對農民工和員工一視同仁,做到了“五同”。在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體員工艱苦奮斗,甘于奉獻。
五是榮譽至上、充滿激情的團隊精神。鐵軍始終將團隊榮譽和中鐵九局的信譽放在第一位,將他們看得比金錢還重要。鐵軍的將士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能夠自覺地為維護鐵軍的榮譽而犧牲小我。十幾年來,鐵軍的成員雖然換了許多批,但是鐵軍始終都是一個充滿激情、富有戰斗力的隊伍。
六是體貼入微、關愛員工的人本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對員工動真情、辦實事,是鐵軍穩定隊伍、融通感情、共同進步的基礎。他們從員工的衣食住行入手,對員工進行全方位的關愛,使得所有成員都能夠感受到組織的關心,都能夠自覺地將鐵軍當成自己的家,從而樹立起主人翁思想。
鐵軍的事跡真實感人,鐵軍的精神可信可敬,她是中鐵九局乃至整個中國中鐵的寶貴精神財富!(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