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雁,吳致安(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烏魯木齊市8300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我國已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為DM的主要微血管病變,是DM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筆者在降糖藥物基礎上配合活血通絡方內服及注射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早期DN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5年1月-2009年8月我院腎內科門診和住院的DN患者50例,均為2型DM,按就診順序隨機1∶1分為2組:治療組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齡38~70歲,平均(51±8.72)歲,病程3個月~21年,平均(13.2±1.18)年;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36~69歲,平均(50±8.24)歲,病程6個月~20年,平均(12.8±1.57)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尿蛋白定量、血壓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DM診斷參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咨詢報告DM診斷標準[1]診斷為2型DM,DN診斷標準根據國際通用的Mogensen對DN的分期標準[2],腎小球濾過率(GFR)為30~70 mL·min-1,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0 μg·min-1,或持續24 h尿蛋白定量≥0.5 g,并排除急慢性腎炎、尿路感染、酮癥酸中毒、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及尿毒癥患者,且近期未使用腎毒性藥物。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消渴病(糖尿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顯效:臨床癥狀消失,UAER恢復正常,24 h尿蛋白定量降至正常或下降≥0.5 g,腎功能指標下降≥25%或恢復正常,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UAER和尿蛋白定量有所下降,腎功能有所改善,血糖、HbA1c下降,但均不足顯效指標;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或惡化,實驗室指標無變化或升高。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期間,觀察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尿素氮(BUN)、肌酐(Cr)、UAER水平變化情況。
2組患者均給予低鹽低蛋白DM飲食,蛋白攝入量為0.8 g·kg-1·d-1。原治療方案不變(胰島素和/或口服降糖藥),控制FBG<7.8 mmol·L-1,2hBG<11.1 mmol·L-11,HbA1c<8%。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活血通絡方和銀杏達莫注射液:(1)活血通絡方:當歸12 g、川芎9 g、丹參9 g、雞血藤12 g、黃芪15 g、王不留行12 g、牛膝9 g、枳殼9 g;陽虛者加肉桂、附子、菟絲子、肉蓯蓉;陰虛者加生地、太子參、女貞子、旱蓮草;氣虛者加黨參、山藥;水腫者加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尿血者加小薊、白茅根、仙鶴草;大量蛋白尿加黃精、金櫻子、山萸肉;腎功能異常者加大黃。(2)銀杏達莫注射液(貴州壹佰制藥有限公司)3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qd。2組療程均為4周。
利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詳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Tab 1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2 groups(n,%%)
由表1可見,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組治療前后FBG、2hBG、BUN、Cr、24hUAER指標比較詳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x ±s)Tab 2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x ±s)Tab 2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BG/mmol·L-1 7.55±1.48 7.32±1.24 7.68±1.85 7.61±1.43 2hBG/mmol·L-1 10.11±1.86 9.62±1.82 10.19±1.57 10.01±1.89 BUN/mmol·L-1 6.78±1.45 6.35±1.32 6.61±1.44 6.58±1.35 Cr/μmol·L-1 97.5±18.2 92.6±15.3 95.7±16.9 93.2±13.2 24hUAER/mg 86.9±26.4 54.6±16.8 84.5±19.4 83.9±17.5
由表2可見,治療前2組FBG、2hBG、BUN、Cr、24hUAE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FBG、2hBG、BUN和Cr組內比較無顯著改變(P>0.05)。治療組治療后24hUAER降低了大約3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上述結果表明,銀杏達莫注射液聯合活血通絡方可顯著改善DN患者的腎功能。
治療組出現2例胃腸道不適,1例嗜睡;對照組出現1例嗜睡。2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不影響繼續治療。
DN屬中醫之“消渴”、“水腫”、“腰痛”、“虛勞”等范疇,《臨證指南醫案·三消》云:“三消之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枯血竭,致血液循環受阻而成血瘀”。古時歷代醫家多認為本病與稟賦不足,勞傷太過,腎元虧虛密切相關。現代中醫多認為其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久病而至陰傷氣耗,氣陽不足,氣血運行失暢而成瘀,而單純養陰補氣力量不足,瘀血不去,血流瘀滯則腎失所養。
現代醫學認為,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和血管壁的濾過屏障功能受損、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微循環異常是DN典型的病變特點,是導致蛋白尿的主要原因,也符合祖國醫學中“血瘀”的特點。方中丹參、雞血藤、牛膝為活血化瘀之品,從現代藥理研究情況來看,既能改善因DM引起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等改變,又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障礙,并可不同程度降低血糖、血黏度,降低胰島素抵抗。川芎具有調節血管舒縮、增加腎血流量、利尿、消腫等作用。當歸補血活血,且具有利尿之效。黃芪具有明顯促進肝臟合成白蛋白的作用,且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王不留行功專通利,走而不守,能行血脈、通經絡、消瘀血、利水道。枳殼行氣寬中,氣行則血行。大黃可使從腸道吸收的合成尿素原料之一的氨基酸減少,抑制機體蛋白分解,使血中BUN和Cr降低,改善腎功能。銀杏達莫注射液是一種新型的銀杏葉提取物復合制劑,其主要成分為銀杏黃酮苷、銀杏內酯、白果內酯、萜類及少量雙嘧達莫,其活性成分是銀杏葉提取物EGb761與雙嘧達莫[4]。銀杏達莫注射液的藥理作用在于其能清除自由基,抑制細胞脂質過氧化,降低微血管通透性[5],從而減輕腎小球間質及腎小管損傷,減輕自由基對腎的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銀杏達莫注射液聯合活血通絡方可顯著降低DN患者的UAER水平,從而改善患者的腎功能。
DN一旦進入Ⅲ~Ⅳ期,病情往往進行性進展,中西醫結合治療DN可取得較好療效,并初步顯示其獨特優勢,而且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的特點。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病例過少,結論尚需大樣本臨床試驗證實。
[1] 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
[2] Mogensen CE,Schmitz A,Chfistensen CK.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Diabetes Metab Rev,1988,4(5):453.
[3] 鄭筱萸.中藥新藥治療消渴病(糖尿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2.
[4] 謝培山.銀杏葉標準提取物EGb761及銀杏葉制劑的質量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3):3.
[5] 何正顯,信玉瓊.銀杏葉的化學成分及抗氧自由基作用探討[J].山西醫學,2003,1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