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中共天水市秦州區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0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進性構建
王永利
(中共天水市秦州區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01)
不同歷史階段所倡導的價值觀念不同,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評價便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標尺,它繼承、發展并吸收了人類歷史上有共同追求并普遍認可的價值理念,包括傳統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及體現時代精神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先進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我們黨在思想理論建設上的又一個重大創新。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及其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基于一定時空體系內發展的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態引導、塑造著這個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先進的價值理念,發展了社會主義榮辱觀,也順應全球化的大趨勢,吸納合乎中國國情、涵蓋人類普世的價值理念,成為人們是非善惡榮辱的判斷標準,也是當代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導向,用先進的價值體系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明顯的歷史繼承性。現在是過去歷史的延續。沒有歷史就沒有現在,也就沒有未來。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理論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縱觀中國走向近代化、現代化的歷史,傳統文化及其所包含的價值體系無一例外地受到了最大的沖擊。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徹底而決裂地割斷了整個傳統文化的命脈,我們不僅打倒了“圣人”,戧殺了文化,而且推翻了幾千年凝聚人心的價值體系。魯迅在1934年寫《拿來主義》時就提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我們要剔除糟粕,吸收精華,為我所用。但實際上我們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不加區別地否定了我們的舊文化。錢文忠先生在《解放周末》發表的《國學熱的呼吸和嘆息》中說:能否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核心文化價值,并且使其成為全人類文化價值寶庫里的珍藏。中國核心文化價值的建設資源,毫無疑問只能首推自己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既有維護封建政權的統治秩序而建立的價值糟粕,也有維護社會和諧、鼓勵人性美好發展的價值精華。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值得我們繼承并發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價值理念,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價值理念作為文明社會人的行為價值準則可以說是永恒的,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倫理思想和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吸取并弘揚傳統文化中“一諾千金”的誠信道德,“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高尚情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價值理念,把中華民族獨特內容和風格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傳承升華。
“八榮八恥”點出了中國社會目前思想道德建設的要害,涵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明確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也為重構中華民族的榮辱觀、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是非得失,做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它不僅汲取了我國傳統榮辱觀的精華,而且吸收了中國革命精神。在中國革命、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新時期的“64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不同時期的精神[2]。“八榮八恥”把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弘揚科學精神,提倡人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忠于祖國、熱愛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知難而進、勇往直前;艱苦奮斗、求真務實;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重視道德規范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從道德發生的規律上激發道德主體的自覺性,同時又緊密結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風尚、人生態度等各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黨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完美結合。
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歷史是發展的,核心價值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與其核心價值觀念的演化過程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堅持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既要求保持民族傳統的根基,又要求緊跟時代的步伐。世界多極化、全球化的趨勢不僅是政治的民主化、經濟的全球化,也包括文化的相互吸納和接受,2007年2月26日溫家寶總理在《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對外政策》的講話中,提出“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從而看出,全人類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有利于人類發展、弘揚美好人性的文化價值也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借鑒和吸納的。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君主政治的一統天下,君權至上的道德傳統培養了深入骨髓的臣民意識,在君權神授的年代臣民沒有權利只有義務。“五四”運動就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為我們提出了“人權”的概念,到今天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公民社會。但由于幾千年的愚民統治,封建傳統、等級觀念還沒有在國民思想里完全消除,我們國家的公民意識還遠遠沒有培養起來。公民是指在一個國家里,具有該國國籍,并享有法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成員。公民意識則主要指公民對于自身享有法定權利和義務的自覺[3]。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公民有法定的權利和自由,時代精神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就是培養并樹立公民意識的價值體系,要培養公民意識就需要樹立“民主、平等、自由、人權”的價值理念。
科學、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具有普世性是與全球化分不開的,全球化使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使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更近,更便于溝通交流,互通有無,達成共識。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又提出加快推進黨內民主進程。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由于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來沒有民主傳統,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們有一個時期又忽視了民主政治建設,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我們的民主制度還有一些不夠完善的環節和方面。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吸取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推行民主政治,要從本國的實際國情出發,進行精心的制度設計,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代價,獲取最大的民主效益。推行民主政治,需要“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引導,價值體系中沒有“民主”,要推行民主政治就沒有思想意識形態的基礎,所以吸收科學、民主的時代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含著傳統的民族文化價值觀,符合人性需求的儒家道德是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瑰寶,也是我們燦爛的文化遺產;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符合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價值體系,是當前社會宣傳和遵循的主流價值觀;創新的時代精神融合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價值。縱向的歷史的繼承和橫向的地域融合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進性,不僅符合社會和民眾的價值引領需求,也包含了規范整個社會秩序的價值準則。·
[1]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N].光明日報,2007-08-28.
[2]王峻巖,翟秀文,張志國.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9.
[3]劉澤華.從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J].炎黃春秋,2009,(4):76.
D616
A
1009-6566(2011)04-0069-03
2011-05-26
王永利(1972—),女,甘肅武山人,中共天水市秦州區委黨校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