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溫州大學商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調查與分析
李健
(溫州大學商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溫州285家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進行隨機調查,結果表明,存在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認知度偏低、理念滯后、行為受企業財務目標影響大、外部監管機制缺失等問題。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外部監管機制,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效應,促使溫州中小民營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溫州; 中小民營企業;企業社會責任
目前,我國中小法人企業數量超過1 000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95.8%。中小企業貢獻了我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1]。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在繁榮經濟、擴大出口、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生命周期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中小企業為獲得更大的發展,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扶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提高社會認知、提升市場競爭力顯得更為重要。目前,一些中小企業仍然熱衷于追求短期利益,違背和藐視市場交易規則,破壞市場道德秩序,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以及違約毀約、欺詐客戶、偷稅漏稅等行為,嚴重損害了國家、投資者和債權人、消費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造成社會責任缺失、信用危機加劇、生態環境破壞等社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政府、社會、消費者三位一體的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機制,最根本的是要求中小企業基于其長遠利益,端正經營理念,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建立健全自律機制,規范企業管理,依法生產和經營[2]。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以民營經濟發達著稱。2010年,民營經濟占溫州市國民經濟比重達到81.6%,現有工業企業14.54萬家[3],其中99.9%以上均為中小民營企業。中小民營企業是溫州企業的主體,在推動溫州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大多屬于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的輕工制造業。對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調查與分析,旨在為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外部推進機制,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效應,促使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和借鑒。
調查對象涉及溫州市的工業中小民營企業,其中包括鹿城、龍灣、甌海3區和瑞安、樂清2市及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的中小民營企業。2011年6月18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4]將工業中小企業劃型標準定為: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 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本文采用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以此為依據,調查自2011年7月15日始至8月30日結束,歷時一個半月;隨機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8份,剔除回答不符合要求的13份,實際有效問卷285份,有效回收率95%。
(1)問卷調查法。本課題組結合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的特點,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涉及企業社會責任取向、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利益影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機、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可持續經營相關性,以及對企業形象樹立的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價值與回報的認知、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機構設置、企業公益捐款頻度、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狀態相關性等方面。
(2)統計法。樣本收集并進行有效性篩選后,采用Excel 2003對數據樣本進行分析與處理。
(1)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認知度偏低。對于“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中小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知度普遍偏低。由表1可知,在對“是否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概念”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的占44.6%,聽說過“SA8000”的占33%,聽說過“跨國公司的生產守則”的占36.5%,聽說過“ISO 26000”的占10.2%,“不清楚”的占26.3%。由于溫州中小民營出口企業較多,因而比較關注“SA8000”、“生產守則”等屬于貿易壁壘的相關概念,但中小民營企業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留于表面,多數企業經營者表示曾經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但不理解其含義,錯誤地將企業社會責任理解為“慈善事業”或“只有成功企業才有能力做的事”,甚至有個別表示從未聽說過此類概念。另外,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多以家族經營為模式,部分人員學識有限、觀念陳舊,難以理解和接受“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概念。這說明中小民營企業經營者的企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仍處于低級階段,對企業社會責任價值缺乏足夠認識。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必然成為推進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在對“哪項是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經濟責任”的占20.3%,“法律責任”的占21.8%,“道德責任”的占7.7%,“慈善責任”的占50.2%。在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是什么”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誠實納稅”的占51.2%,“股東利益”的占66.7%,“員工利益”的占40.4%,“公益活動”的占80%,“尊重消費者”的僅占6.7%。由于部分中小民營企業產品質量低、不尊重消費者,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處于本末倒置狀況,使其社會責任實踐面臨“責任困境”,主要表現為企業慈善公益業績突出而眾多消費者卻不認可其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

表1 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
(2)企業社會責任理念滯后。由表2可知,在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經營的影響”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帶來企業長期效益”的占54.7%,“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的占86.7%,“提高開拓國際市場能力”的占43.9%,“改善企業管理水平”的占23.5%,“創造寬松的經營環境”的占14.4%。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履行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這與中小民營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有關。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生存障礙重重,步履維艱,政策疊加效應導致中小企業陷入困境。量大面廣的中小民營企業由于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消化成本空間有限,面臨的困難將更大,中小民營企業更關心經營成本上升對企業發展的負面影響。在對“企業社會責任是否與企業可持續經營有關”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有關”的占86.3%,“無關”的僅占2.5%,“不清楚”的占11.2%。這表明絕大多數溫州中小民營企業認可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對促進企業可持續經營是有積極作用的。在“對社會責任企業作何打算”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作更深入的了解”的占51.6%,“列入長遠發展策略”的占12.3%,“一般了解”的占36.1%。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僅3年多,這意味著每年都會有部分企業倒閉[5]。2007年7月31日,溫州市工商部門發布的第一份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報告顯示:近半數中小企業“存活”時間不到4年,而信息、軟件服務業及租賃、商務服務業則是最“短命”的行業,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年左右[6]。盡管企業社會責任能夠給企業帶來長期利益,但由于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短,致使多數中小企業經營者不愿意將企業社會責任列入其長遠發展策略,而往往將企業社會責任看成是公益營銷。在對“企業文化是否包含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內容”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是”的占19.6%,“否”的占80.4%。可見,多數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沒有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之中,也沒有建立社會責任導向的企業文化。

表2 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及影響
(3)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機具有特殊性。由表3可知,在對“如何看待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首要動因”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占81.4%,“獲得政府認同”的占40.7%,“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占3 7.9%,“建立持續競爭優勢”的占32.3%,“樹立企業家個人形象”的占28.1%,“更好地創造利潤”的占22.8%,“實現企業家個人價值追求”的占15.8%。多數中小民營企業將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作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動因,說明企業經營者已認識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的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近年來,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在內外部機制的作用下逐漸提高,而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也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調查的結論。中小民營企業比較關注獲得政府認同,這與中小民營企業的特點是相吻合的,因為中小民營企業盡管數量眾多,但規模小、融資能力差、競爭能力弱,往往更需要尋求政府的保護。中小民營企業經營者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雖然有實現企業家個人價值追求的需求,但面對現實,只有把企業生存放在第一位,多數企業經營者暫時放棄了實現企業家個人價值追求的需求。

表3 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首要動因
(4)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受企業財務目標的影響大。由表4可知,在對“是否有過公益捐款”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經常”的占34%,“有過”的占52.3%,“沒有”的僅占13.7%。這說明絕大多數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是熱心公益捐助的,但也反映了企業捐助很少與企業戰略結合起來,隨意性、隨機性、盲目性較大。在對“選擇供應商時是否考慮企業已履行社會責任”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考慮”的占45.3%,“不考慮”的占30.2%,“不一定”的占24.5%。多數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比較關注合作伙伴的企業社會責任或企業形象,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對“企業設置了哪些社會責任管理機構”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企業社會責任部”的占10.2%,“可持續發展部”的占16.8%,“環境管理部”的占12.3%,“公共關系部”的占60.7%。相關組織機構的設立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組織保障,也說明了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形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在對“當企業自身經營不太景氣時是否承擔社會責任”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占15.4%,“適當減少參與社會事務”的占34.8%,“停止或放棄參與社會事務”的占49.8%。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必然會產生成本費用,受財務目標的制約和影響,當企業經營不景氣時多數中小民營企業會停止或放棄參與社會事務,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理性社會責任理念已逐漸形成。

表4 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及影響
(5)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外部監管機制缺失。由表5可知,在對“導致企業缺乏社會責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企業經營困難”的占45.6%,“缺乏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的占37.9%,“監管部門監督不力”的占76.8%,“社會責任的教育培訓不夠”的占63.2%,“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占21.8%。排序為前兩位的是“監管部門監督不力”和“社會責任的教育培訓不夠”,這表明溫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沒有重視中小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需求,因而有必要加強政府對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管。在對“是否遇到利益相關方提出社會責任要求”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從來沒有”的占64.8%,“偶爾有”的占22.8%,“經常遇到”的占12.6%。利益相關者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中小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促進作用。在“溫臺模式”中,區域經濟的微觀基礎主要是個體戶、家庭企業和家族企業,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和企業家資源主要依靠區域內部積累,是一種典型的內源式發展模式。這種內源性民間力量推動型經濟發展模式最早發端于溫州、臺州,后來逐步擴散到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區[7]。這種內源式經濟發展模式簡化了溫州中小民營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從而導致利益相關者外部監管的缺失。在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是否重要”設問時,企業經營者回答“具有重要意義”的占16.8%,“比較重要”的占70.2%,“不太重要”的占12.3%,“很不重要”的僅占0.7%。這說明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大多能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價值。盡管中小民營企業大多認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價值,但真實感受到企業社會責任轉化為真實企業利益的還很少,這反映出在政策層面上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監管機制缺失,外部利益轉化機制、評估機制尚未形成。

表5 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外部監管機制及影響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主要關注大企業的需求,而忽視了中小企業規模小、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生存競爭激烈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不足等特點,使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存在諸多誤區。從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層次而言,相較于更基本的法律責任和倫理責任,中小民營企業對更高層次的慈善責任實踐力度反而更大,甚至部分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處于本末倒置的狀態,過多強調慈善責任,把企業社會責任當作公益營銷,從而面臨“責任困境”,其履行社會責任表現往往得不到消費者及社會公眾的認可。企業因為承擔公益、慈善事業等外部社會責任形成良好的聲譽,但無法提升內部員工和利益相關者的評價和認同。提高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需要正確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及外延,首先要保證的是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即只有在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善待員工、尊重消費者、安全生產的基礎上,才能延伸到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方面[8]。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一種負擔,只要把握和利用好,完全可以轉化為一種企業發展的機會[9]。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不能建立在損害利益相關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上,這樣的企業不可能持續穩定地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證明,一個長期奉公守法、善待社會、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中小民營企業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競爭力,增加無形資產,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但在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機制設計及政策實施方面不能忽略企業社會責任的制約因素。在用工荒、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節能減排及融資難等多重壓力下,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的利潤受到擠壓,原來的年投資回報率為8%~10%,現在已經下滑到了1%~3%[10]。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會發生成本費用的,在利潤空間縮小的同時,也意味著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被削弱。因此,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應考慮企業發展的現狀及特征,強調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作為企業的第一要務,通過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促使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從單純的“經濟人”轉變為“社會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破解企業發展中的瓶頸制約,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從而提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內生需求,但由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產生成本,從財務角度來看屬于成本費用支出,受利潤最大化財務目標的影響,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不會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因而完全依靠企業自律無法避免中小民營企業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這就需要強化政府監管。政府應嚴厲監管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對凡是涉及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級政府部門都應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加大對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處罰力度,使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構筑維持企業社會責任的最有效防線[11]。此外,為了促進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應進一步完善政府激勵約束機制,法律強制性約束與激勵約束雙管齊下,全力支持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諸如優先解決社會責任意識強、信譽良好的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融資問題;金融、保險、工商、質檢、海關、法院,以及擔保機構等在政府主導下分工協作,共同為溫州中小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企業社會責任更多是屬于道德范疇,完全依賴政府監管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要充分發揮輿論和消費者協會、工會、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彌補政府監管部分失靈的問題,形成立體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社會群力機制。建立健全外部監督為主與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內部自律為輔相結合的企業社會責任監督體系,形成政府、行業協會、社會三位一體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推進機制。社會公眾的行為趨向和認知度對民營企業具有引導、示范作用,因而擴大公眾的參與權對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具有強大的外在的促進作用。與大多地方政府緊攥權力不同,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溫州市更多的是適度放權,溫州市政府將18項原屬政府的職能轉移給行業協會[12]。因此,溫州行業協會在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應發揮積極作用,建立適合中小民營企業特點的社會責任報告制,鼓勵和推進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按照社會責任規范標準來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從根本上改變中小民營企業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
企業的競爭力分為硬件競爭力、組織制度競爭力和軟性競爭力三個部分。實際上,提高企業軟性競爭力是中國企業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軟性競爭力是一種文化競爭力,主要通過公司的責任體系表現出來。責任體系回答的是企業為誰而活、為誰經營、為誰發展,而這正是企業價值觀的核心[13]。溫州民營企業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天然的家族性、強烈的草根性和明顯的成長性等四大特征,對促進溫州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并不重視企業文化的塑造與培育,只重視形式而不重視內涵,家族式企業文化突出,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因此,亟待建立社會責任導向的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文化,把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之中,提高企業軟性競爭力。從長遠來看,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也是提高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宏觀背景下,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應更多地估量文化的魅力,在提升軟性競爭力方面大做文章。特別是要把強化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的靈魂,在積極推進戰略性轉型、堅持改革創新的同時,大力培育正確的經營管理理念和企業精神,用文化打造企業品牌,用文化樹立企業信譽,用文化傳播企業形象,用文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1]陳夢陽.我國中小企業處于最好的發展時期[N].人民政協報,2010-08-17(A1).
[2]魏長霖,曹學慧.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模式研究[J].中外企業家,2009(6):19-22.
[3]溫州市統計局.2010年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1-03-31)[2011-09-05]. ht t p://www.wzst at s.gov.cn/i nf oshow.asp?i d=9303.
[4]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EB/OL].(2011-07-04)[2011-09-05].ht t p://www.gov.cn/zwgk/2011-07/04/cont ent_1898747.ht m.
[5]曾云畢.上半年溫州企業還好嗎?[N].溫州商報,2011-08-19(17).
[6]沈錫權.溫州發布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報告[EB/OL].(2007-07-31)[2011-09-05]. ht t p://www.zj.xi nhuanet.com/newscent er/2007-07/31/cont ent_10726830.ht m.
[7]鄭勇軍.內源性民間力量推動型經濟發展:浙江經驗[J].浙江社會科學,2001(2):35-40.
[8]顧磊.中國奶企面臨“責任困境”[N].人民政協報,2011-08-09(C2).
[9]沈年耀.論企業社會責任——以中國乳業三聚氰胺事件為分析對象[J].社會主義研究,2009(4):112-116.
[10]陳瑋英.溫州突圍:中小企業轉型壓力[N].中國企業報,2011-07-22(2).
[11]崔利宏,李文杰.構建和諧社會與提升民營企業社會責任[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4):52-54.
[12]鄧麗.溫州創新:政府移交部分行政權力給行業協會[EB/OL].(2011-03-04)[2011-09-05]. ht t p://www.21cbh.com/HTM L/2011-3-4/1M M DAwM DI yNDA1M g.ht m l.
[13]王志樂.提高中國企業的軟性競爭力[EB/OL].(2005-11-20)[2011-09-05]. ht t p://f i nance.si na.com.cn/revi ew/20051120/18462132830.sht m l.
Survey and Analysis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Wenzhou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LI Jian
(Business School,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The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m. A survey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de to 285 Wenzhou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shows that there ar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enterprises have weak awareness and low recogni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ir concep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lags behi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ffected greatly by the financial objective of enterprises; there is no external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it is vital for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the exter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effec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mp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fulfill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enzhou;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F272-05
A
1671-4326(2011)04-0001-05
2011-09-18
溫州市文化工程項目(wyk11022)
李健(1956—),男,浙江杭州人,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
吳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