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瑩,李文華,楊紅英,劉曉莉
(昆明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101)
823株假絲酵母菌菌種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胡 瑩,李文華,楊紅英,劉曉莉*
(昆明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101)
目的分析臨床標本中假絲酵母菌屬的菌種分布及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耐藥性,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采集我院2005~2009年患者感染的深部標本進行真菌培養(yǎng),采用CHROMagar顯色培養(yǎng)基進行菌種鑒定,ATB-Fungus-3微量稀釋法做藥敏試驗并對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共分離823株假絲酵母菌,菌種以白假絲酵母菌 (58%)、熱帶假絲酵母菌(15%)、光滑假絲酵母菌(14%)為主。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各種真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伏立康唑均保持較高的抗真菌活性,而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藥率較高。結論真菌感染逐年增多,對唑類藥物的耐藥情況日趨嚴重,應加強對臨床真菌感染與耐藥性情況的監(jiān)測以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假絲酵母菌;抗真菌藥;耐藥性
近年來,真菌感染,特別是深部真菌感染已成為醫(yī)院感染的又一新難題,發(fā)病率日益增高,原來臨床一些少見真菌、雙相菌和條件致病真菌引起的感染逐慚增多,耐藥菌株不斷增多等等,給醫(yī)療機構帶來了很大困難,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加強真菌的檢測和體外藥敏試驗對指導臨床用藥十分重要。為了進一步了解臨床真菌感染的特點及分布,我們對2005~2009年我院所分離的假絲酵母菌的菌種分布及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耐藥性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菌株來源 共823株假絲酵母菌,分離自我院2005~2009年住院病人的血液、無菌體液、穿刺液、尿液等標本。
1.2 假絲酵母菌的培養(yǎng)和鑒定 按常規(guī)方法從標本中分離培養(yǎng)酵母樣真菌,用CHROMagar顯色培養(yǎng)基進行菌種鑒定,在顯色培養(yǎng)基上顯綠色的菌株為白假絲酵母菌,呈灰蘭色菌株為熱帶假絲酵母菌,紫色菌株為光滑假絲酵母菌,粉紅色邊緣有微毛菌株為克柔假絲酵母菌,其它顯粉色或無色菌株用Vitek-32YBC卡進行鑒定。
1.3 藥敏試驗 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Fungus-3酵母樣真菌藥敏試條,包括五種常用抗真菌藥5-氟胞嘧啶(5-FC)、兩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按產品說明操作和判讀結果。其中AMB以生長完全被抑制孔、其它四種藥物以生長明顯減弱孔為判讀折點,質控菌株為白假絲酵母菌ATCC90028。
1.4 數據統(tǒng)計分析 用WHONET5.6藥敏統(tǒng)計軟件進行菌種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2.1 2005~2009年5年823株假絲酵母菌的菌種分布
在20055~2009年五年間,從呼吸道分泌物以外的各類臨床標本中共分離到823株假絲酵母菌,其中白假絲酵母菌分離率為58%(475/823),非白色假絲酵母菌為42%(348/823),在非白假絲酵母菌中,以光滑假絲酵母菌14%(114/823)、熱帶假絲酵母菌15%(126/823)、克柔假絲酵母菌10%(79/823)較為常見,此外還包括近平滑假絲酵母菌3.0%(27/823),季也蒙假絲酵母菌2.1%(3/143)及其它假絲酵母菌16.1%(23/143)。白假絲酵母菌雖仍占首位,但所占比例已明顯下降,而非白假絲酵母菌則有所增加,其中尤以光滑假絲酵母菌增加最為明顯,與其它學者[1]的研究結果一致。
2.2 823株假絲酵母菌對五種常用抗真菌藥的耐藥性
2005~2009年5年所分離的823株假絲酵母菌對常用抗真菌藥 5-FC、AMB、FCA、ITR、VRC 的總體敏感率分別為 86.0%、100%、90.9%、69.9%、93.5%。較為常見的三種假絲酵母菌中白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對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仍保持較好的敏感性,其敏感率均在98%以上。但氟康唑伊和曲康唑則在體外藥敏試驗中顯示了較高的耐藥性。見表1。

表1 醫(yī)院真菌感染常見病原菌對5種抗真菌藥的耐藥情況 率%
近年,深部真菌感染逐年增加,目前已上升為醫(yī)院內感染的第4位病因。同時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種構成發(fā)生了較大變遷。國外文獻報道,以往深部真菌感染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白假絲酵母菌的構成正逐年下降,而非白假絲酵母菌的構成逐年上升[2]。本研究中白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為主要流行株、光滑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近平滑假絲酵母菌,曲霉菌占一定比例。與既往國內文獻比較,白假絲酵母菌構成有下降趨勢[3]。可能與本研究中排除了呼吸道標本(定植的白假絲酵母菌比率較高)分離株有關。
除伊曲康唑外,兩性霉素B和氟康唑、伏立康唑均表現出對假絲酵母菌屬較高的總體敏感性,說明這些藥物仍是假絲酵母菌感染治療的有效藥物,而伊曲康唑的體外藥敏試驗表現出的較低敏感性,作者推測可能與其判斷折點建立在粘膜假絲酵母菌病治療的基礎上有關。對白假絲酵母菌,5-FC、AMB、FCA、ITR、VRC五種抗真菌藥物仍顯示較低的耐藥率,FCA仍有較高的敏感性,與國內學者[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這些藥物均是治療的可選有效藥物,與此同時,與其它研究結果[3]不同,我們的統(tǒng)計結果中,白假絲酵母菌對FCA的中介率未有明顯增加,FCA仍可作為治療白假絲酵母菌感染的首選藥物,但考慮到近年來FCA的廣泛應用,尤其是預防性應用對白假絲酵母菌的影響[5],我們有必要密切注意其變化趨勢。對于非白色假絲酵母菌,除AMB與VRC外,另外三種藥物的耐藥性均明顯高于白假絲酵母菌,值得注意的是在用ATB-Fungus-3進行的假絲酵母菌藥敏試驗中,除了克柔假絲酵母菌表現出了對FCA的固有耐藥性外,我們并未觀察到對FCA呈固有低度敏感性的光滑假絲酵母菌表現出相應的耐藥性,反而表現出與其它藥物一致的敏感性,說明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應注意對實驗結果的修正。
綜上所述,白假絲酵母菌雖仍是目前假絲酵母菌感染中排名首位的菌種,但其所占比例已明顯下降,而非白假絲酵母菌尤其是光滑假絲酵母菌顯著上升,對于白假絲酵母菌,常用抗真菌藥仍然呈高度敏感性,而對于非白假絲酵母菌引起的感染,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應將其鑒定到種并作藥敏試驗,臨床醫(yī)師需了解目前假絲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變化趨勢,并根據菌種鑒定結果和藥敏試驗合理選用抗真菌藥,避免盲目經驗用藥。
[1]張軍民,席麗艷,魯長明,等.醫(yī)院分離深部真菌菌株流行病學調查和藥敏試驗研究[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30:27-30.
[2]Bouza E,Mu P.Epidemiology of candidemia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Int JAntimicrob Agents,2008,32(Suppl2):S87-S91.
[3]尚元元,喻 楠,賈 偉,等.2007~2008年醫(yī)院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1):35-37.
[4]胡志東,岳 娜,徐海茹,等.臨床標本中分離的白假絲酵母菌對氟康唑的敏感性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27:676.
[5]余 進,張 敏,李若瑜,等.氟康唑預防應用對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體內分離的假絲酵母菌藥物敏感性的影響[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30(1):17-19.
R379.4,R446.5,Q939.92
A
1674-1129(2011)01-0051-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1.01.021
胡瑩,女,1977年生,碩士,主要從事細菌耐藥方面研究。
劉曉莉,email:xiaoliliu20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