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物課上,老師提到了酵母菌的出芽生殖,但課本上沒有詳細介紹,也沒有展示顯微鏡下的圖像。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它是如何進行出芽生殖的?又會不會“進食”呢?一系列問題在我腦海里形成。我決定通過實驗來解答這些疑問。
酵母菌長什么樣
我往塑料杯中加入40 mL水和2 g酵母菌,取酵母菌培養液制成玻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酵母菌的形態。
在10×4倍顯微鏡和10×40倍顯微鏡下,酵母菌都只是一個小圓點。在10×100倍油鏡下,它終于露出了真面目——細胞壁、細胞核清晰可見,但未見液泡和細胞膜。
我不禁疑惑,為什么看不到明顯的液泡?難道是還沒有生長?我再往塑料杯中加入2 g白糖,在30 ℃室溫下培養一天,又將酵母菌培養液制成玻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這時,酵母菌的液泡清晰可見。原來酵母菌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后,液泡才會出現。
經過細心觀察,我發現酵母菌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液泡和不易觀察到的細胞質構成,一般呈圓形或卵圓形。
酵母菌如何出芽生殖
我繼續在30 ℃室溫下,在原有的塑料杯(裝有40 mL水、2 g酵母菌、2 g白砂糖)中培養酵母菌。不久,酵母菌有了一大堆自己的“寶寶”。我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看到小小的圓球從母體的一側鉆出,像一個樹芽。這應該就是出芽生殖。
酵母菌出芽生殖需要什么條件呢?我采用對照實驗法,研究水、溫度和營養對酵母菌出芽生殖的影響。
我設置了對照組和3組實驗組。
對照組:往塑料杯中加入20 mL水、1 g酵母菌和1 g白砂糖,在30 ℃的溫度下培養酵母菌。
實驗組1:往塑料杯中加入1 g酵母菌和1 g白砂糖,不加水,在30 ℃的溫度下培養酵母菌。
實驗組2:往塑料杯中加入20 mL水、1 g酵母菌和1 g白砂糖,在0 ℃的溫度下培養酵母菌。
實驗組3:往塑料杯中加入20 mL水和1 g酵母菌,不加白砂糖,在30 ℃的溫度下培養酵母菌。
第一天,對照組酵母菌大量出芽生殖,并形成菌落;實驗組1酵母菌沒有變化;實驗組2酵母菌沒有明顯變化,有白砂糖凝結;實驗組3酵母菌沒有明顯變化。
第二天,對照組酵母菌大量出芽生殖;實驗組1酵母菌沒有變化;實驗組2、實驗組3中的酵母菌均無明顯變化。
實驗表明,水、溫度和營養對酵母菌出芽生殖都有影響。
酵母菌也會“進食”
營養物質會影響酵母菌的生長繁殖,那酵母菌是不是會從外界攝取食物呢?不同的食物是否會影響它的形態?
我先培養酵母菌,然后將它們平均分成三組,一組加入切碎的菠菜,一組加入等量的火龍果,最后一組正常培養。
我猜想,兩組酵母菌會分別變成鮮艷的綠色和紅色,但是,一連幾天我在顯微鏡下觀察,都沒有發現酵母菌細胞質的顏色有明顯變化。
再仔細觀察,我看到菠菜組有些許變綠,部分酵母菌內有葉綠素,但火龍果組沒有一點動靜。我不停翻弄著顯微鏡下的玻片,觀察時以為發現了變色的細胞,但事實上,那只是一小塊果肉。我把火龍果換成莧菜的紅色部分也是如此,甚至最后呈現綠色。難道酵母菌壓根不吃這些?兩天后,酸臭的氣味飄散出來,我不得不停止實驗。
我想,可能是酵母菌的細胞膜阻擋了大量紅色色素進入,使得里外顏色相近,不易察覺。
實踐出真知。雖然我之前的猜想被推翻,只有菠菜組出現了明顯的變色現象,但這足以證明,酵母菌會從外界攝取營養。
經過近兩周的實驗,我的收獲很大,了解了小小的酵母菌背后的奧秘,體會了生物學的樂趣。生物學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深入思考和研究,今后我會繼續探索,發現世界的神奇。(指導老師: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