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應用水平現狀信息孤島被打破 四成高校實現統一數據服務
2005年,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聯合CERNET對全國315所高校的校園網基礎設施及應用水平進行調研,在該次調研中,數據顯示,多數學校重點關注遠程教育系統、數字圖書館系統、學校網站和多媒體網絡系統建設。
2011年,我們在對全國451所高校的調研中發現,校園信息化應用全面開花,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信息化交流互動的數字時代。尤其是在信息化支撐校務方面,教育信息化管理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正如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今年4月在全國電教館長大會上指出,如果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發展階段分為“單個應用”、“數據互通”、“流程再造”三個階段的話,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正處于進一步完善“單個應用”并同時向“數據互通”過渡的階段。
數據表明,目前高校信息化應用系統已經涵蓋到教學(占98%)、科研(占84.4%)、管理(占95.3%)等學校主要業務上。(如圖1所示)具體包括教學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科研系統、校園門戶網、后勤管理系統、遠程教育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人事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財務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等。
基本應用,作為一種普及式的應用,其應用水平可以反映一個學校信息化建設成果的基本風貌。此次學校信息化的基本系統應用調研,內容包含電子郵件系統、校園卡(一卡通)系統、校內信息資源搜索工具、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科研項目交流協作平臺等。
總體上,各學校對自身所處的信息化水平有初步的認識,大多數(86.4%)學校認為自己處于初級和中級水平,即,初級水平:信息化覆蓋部分主要業務流程,業務流程自身及業務流程之間的信息流通不暢,在主要業務流程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孤島現象;中級水平:信息化覆蓋80%以上的主要業務流程,并能實現及時充分的數據共享(如圖2所示)。
而44%的學校已經建立了“服務師生、校友、院系、管理部門等的各類信息系統,覆蓋全校大多數用戶,基本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聯動”,而有37.1%的學校正在建設這樣的系統,努力實現信息共享(如圖3所示)。
從具體的基本應用情況上看,統計數據顯示,100%高校建有電子郵件系統,76.4%的學校建有校園卡(一卡通)系統(如圖4所示),48.7%的學校建有校內信息資源搜索工具;有74.4%的學校建有輔助教學平臺,有36.4%的學校建有校級或系級(不包括網絡學院)統一建設的網絡考試平臺/系統;僅有27.1%的學校建立了科研項目協作交流平臺(如表1所示)。


隨著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和提升,相關的應用也將隨之普及,今后,包括教學科研的整合、教學管理系統、視頻會議和實時交互、信息資源整合和服務等等,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
一卡通系統是信息基礎設施中的基本支撐系統之一,是實現數字化、信息化和資源共享的標志,也是高校信息化應用建設重點。目前,高校一卡通已集成了消費、管理、認證等多種功能,學生只需持有一張校園卡,就可以到食堂吃飯、到水房打水、去圖書館借書等,已基本實現了“一卡通”。
校園卡的建設情況統計結果表明,約76.4%的學校已經建有校園一卡通系統,其校園卡的功能實現情況,從調查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到,消費功能如餐卡(99%)、圖書證(85.2%)、洗浴卡(68.6%)、上機卡(66.3%)等都較普遍,具有身份識別的功能,像門禁卡(60.99%)、學生證(63%)、教職工證(59.94%)、購物卡(59.29%)、水卡(59.29%)等,占比也都較高,說明校園卡已經逐漸與身份驗證綁定。而銀行卡、醫療卡等,尚在普及和推廣中,校內乘車證、校內對公資金結算卡則是新拓展的功能(如圖5所示)。
可以看到,身份識別的功能在校園卡中集成的需求較旺盛,并且新拓展的功能,常常與身份識別掛鉤。
另外,由于每個學校實際情況不同,一卡通的建設進程也不一樣。一些實力雄厚、信息化程度高的學校,已早早地讓師生們享受上信息化帶來的便利;而一些規模比較小、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學校,由于資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仍需讓師生們懷揣現金或多張卡生活在校園中。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合并,形成了很多“超級航母”,學校擁有了很多分校區,需要校園一卡通的投入更多,致使一卡通進程緩慢。
對于一卡通的管理歸屬,由于一卡通身份特殊,涉及到消費、認證等管理,有的學校歸信息網絡中心管理,有的是財務部門來管理,有的則是歸教務處管理。歸口管理和其他如后勤等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是導致一卡通進程緩慢的原因之一。

教學和科研信息化是校園信息化的核心,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校園信息化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信息化是全面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過程科學化、教學方法現代化和教學手段的多媒體化。
從網絡教學或輔助教學平臺來看,有74.4%的學校建有輔助教學平臺(如圖6所示),有36.4%的學校建有校級或系級(不包括網絡學院)統一建設的網絡考試平臺/系統(如圖7所示)。從多媒體視頻教室的情況來看,36.8%的學校有至少1個多媒體視頻會議室,7%的學校有至少5個多媒體視頻會議室,在擁有視頻會議室的學校中,有55%學校的視頻會議系統是與教學系統共用的。


科研信息化是通過建立一個協同工作的信息化科研環境,使科研人員能夠方便地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同行之間的研討和交流,實驗設備的共享等,進而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從統計數據來看,僅有27.1%的學校建立了科研項目協作交流平臺(如圖8所示),僅有22.2%的學校建立了科研知識共享平臺(主要指各類研究數據等資源共享)。可以看到,目前對科研的支持僅僅停留在科研信息發布、科研項目管理層面,對科研服務的信息化支持還是很薄弱的。不過,也能看到,有一些職業技術學院甚至也建立了科研項目的協作交流平臺。
應用集成環境的建設是信息化工作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新發展,常言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應用集成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在此基礎上的教學、科研、管理、社區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化工作。
調查顯示,43.1%的學校建立了校園公共數據庫或數據交換系統(如圖9所示),其數據類別包含有學生信息、教職工信息、科研項目信息、公共資源信息;61.6%的學校建立了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用戶范圍涵蓋學生、教師、行政人員、科研機構人員、工勤和教輔人員(如圖10所示)。
58%的學校建立了集成各種信息資源的信息門戶,校內信息門戶涉及的服務系統最多的是教學教務系統,其次是辦公OA系統,圖書館信息系統、學生管理信息系統、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科研信息系統等(如圖11、12所示)。
總之,我們可以發現,教育領域信息化建設正在步入成熟期,信息化應用水平正在上升,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業務對信息化的依賴越來越大,應用類型不斷增多;數據存儲和管理的重要性逐漸上升;基礎應用仍然存在“重硬輕軟”現象,但逐漸在改善;信息化管

理水平有待提高,技術和教學工作的脫節現象正在逐步改善。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現象:
1. 教育領域信息化的建設逐漸升溫,由于帶寬有限,應用類型不斷增多,各學校正在面臨網絡和服務器升級的壓力。
2. 信息化應用正在逐漸普及,建設硬件逐步完善和成熟,軟件和應用等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應用較好,但是,對于學校的核心業務——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尚待加強和提高。
3. 當前高校信息化實施效果的主要體現是:提高圖書資源、電子資源的利用率;改善對師生員工的服務質量;幫助學生和教師獲得更多的學習與教學資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與學習交流空間;提高學校的工作效率;幫助教師和科研人員獲得更多的科研信息;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加強學?;A數據的管理等。
4. 目前學校信息化的驅動首先來自于教學要求。E-mail、教務系統、數字圖書資源利用的應用效果占據前3位,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相對較低。
5. 相比而言,信息技術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學校更好地適應外部變化、提供更多的科研協作機會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信息化對科研工作的支撐程度遠低于對教學和管理方面的促進作用。信息化的實際應用效果仍低于學校和師生員工對信息化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