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劉建軍 包海柱 劉志萍
(1.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2.內蒙古錫盟農業研究所,內蒙古 寶昌鎮 02700)
自2004年以來,隨著大麥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種植產業地位的確立,特別是馬鈴薯大面積種植的中、東部區,大麥已成為與馬鈴薯進行輪作倒茬的首選作物,在完成該地區耕作制度改進的同時,作為既是經濟作物又是糧飼兼用作物的大麥,為發展地區經濟,實現“種養結合”,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麥雖有早熟,抗逆性強等特點,但不合理的栽培措施會影響其生產潛能和加工品質。我們通過肥料與密度效應試驗研究,明確內蒙古中東部井灌區大麥生產的最佳栽培技術模式,為指導該地區大麥生產提供科學依據。太仆寺旗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東經114°51′~115°49′,北緯41°35′~42°10′),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康保縣相鄰。海拔1300~1800m,屬中溫帶亞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大于10℃年積溫1500~2000℃,無霜期90~110d[1],年降水量不足400mm。
應用于本試驗研究的品種為蒙啤麥1號大麥(千粒重55.0g,發芽率97.0%),該品種由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育成,2008年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品種審定;肥料為尿素(N:46%)、重過磷酸鈣(P2O5:46%)、硫酸鉀(K2O:51%)。
試驗設在內蒙古錫盟太仆侍旗寶昌鎮北郊農田,肥力均勻,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前茬為油菜,具有灌溉條件,全生育期灌水3次。
本試驗采用N、P、K肥及密度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設計,即16個處理組合。各因素水平為純氮9.0kg、7.2kg、5.5kg、3.7kg/667m2;純磷9.0kg、7.2kg、5.5kg、3.7kg/667m2;純鉀6.7kg、5.0kg、3.2kg、1.5kg/667m2。播種密度:40萬、35萬、30萬、25萬株/667m2。每處理小區播16行,行長5m,行距0.25m,小區面積20m2,區間距0.5m,重復間距0.8m,2次重復,試驗四周設有保護區。試驗處理各因素配比設置及所得產量結果及蛋白質含量(絕干計)見表1。試驗數據采用SAS9.0分析。
經過對表2進行方差分析[2]后結果顯示(表3):試驗模型設計達到了P=0.01的顯著水平;16個試驗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P=0.01),試驗重復間無差異(P=0.327),表明總體試驗設計合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2]。
將本試驗的處理水平設定為自變量X(X=X1X2X3X4),其中X1為氮肥水平,X2為磷肥水平,X3為鉀肥水平,X4為密度水平,產量及蛋白質含量分別設定為依變量Y1、Y2,經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后,回歸方程如下(決定系數=0.928)。

表1 試驗各處理水平對應產量及蛋白質含量結果

表2 試驗各處理產量結果統計

表3 產量性狀方差分析
產量效應回歸:
Y1=-439.75+60.89X1+43.23X2+111.05X3-0.64X1+5.97X22+0.82X32+0.071X42-11.48X1X2-7.43X1X3+1.84X1X4-1.14X2X4-1.67X3X4
經對上述方程進行求解得出:當施純氮3.7kg/667m2、純磷9.0kg/667m2、純鉀6.7kg/667m2,密度25萬株/667m2時,將獲得最高理論產量為540.2kg/667m2。
蛋白質含量回歸:
Y2=20.36-0.39X1-0.30X2-0.92X3-0.03X4-0.015X12-0.08X22+0.09X1X2+0.09X1X3-0.01X1X4+0.04X2X3+0.01X2X4-0.002X3X4
將獲得最高產量時的自變量值代入上式求解得出,蛋白質含量(Y2)為9.5%。
1)本試驗條件下,通過4因素4水平的正交試驗設計,16個處理產量表現達到了顯著差異(P=0.01)。
2)經過對產量性狀的多元回歸分析及多元求解可知,蒙啤麥1號在錫盟太仆寺旗井灌區,施肥水平為純氮3.7kg/667m2,純磷9.0/667m2,純鉀6.7/667m2時,播種密度25萬株/667m2時,可獲得最高理論產量540.2kg/667m2,蛋白質(絕干計)含量達9.5%的生產水平。蛋白質含量達到國標《GB7416-2008》優級釀造標準。
[1]陳彥才主編.內蒙古的種植業現狀潛力與發展[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2]裴喜春主編.SAS及應用-第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