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玲 白艷英 尹潔 汪利平 馬 妍 李旭華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部清潔生產中心,北京 100012 )
節能減排是當前我國工作的重點,“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為配合指標的落實和實施,國務院頒布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了工程減排、結構調整減排、管理減排三大措施。近年來,工程減排措施進展良好,結構調整減排措施穩步推進。據調查,工程減排和結構調整減排對主要污染物削減的貢獻率在90%以上,但監督管理減排貢獻率卻很小,甚至為零。故今后在“十二五”階段減排工作亟須挖掘管理減排的潛力,保持減排工作的后勁。清潔生產是重要的管理減排措施,而清潔生產審核作為清潔生產的前提和基礎,其在管理減排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2008年全國總量核查削減COD 61.07萬噸,SO2145.54萬噸,當年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削減COD 7.3萬噸,SO232.2萬噸,占當年全國減排量的11.95%和22.12%。然而,經過總量核查認可的COD僅為 0.608萬噸,SO2為3.72萬噸,分別占當年全國減排量的1%和2.56%。如何將審核減排的污染物量納入總量核查結果可能會影響到今后我國減排目標的持續性改進和實現。目前,國內總量核查對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減排量的核查尚無統一的核算方法及程序,更沒有減排量核查明確的標準和規范可以遵循。
目前,國內各個地方環保局對清潔生產審核企業所進行的評估和驗收、企業減排量數據的認可基本上以企業上報數據為準并配套工程的印證,對企業減排量數據的核查工作開展得甚少,甚至未開展實質性工作。因此,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減排量核算方法的研究探討已成為當務之急。

圖1 清潔生產審核(CPA)及全國削減COD、SO2量
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減排量是指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產生并已實施的所有清潔生產方案在主要污染物減排方面的整體效果。是以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方案的企業為核算單元,通過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前后主要污染物產生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標的變化體現取得的績效。
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減排量是企業通過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獲得清潔生產績效的一個重要體現指標,除此之外,企業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等指標的變化也是企業清潔生產績效的重要體現。
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減排量主要是通過對生產過程中工藝、設備、人員、管理的改進和提升實現產污量的減少,進而實現主要污染物的減排,與傳統末端治理實現的污染物減排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清潔生產審核減排量核算是指由第三方對清潔生產審核所產生的減排量進行真實性和可靠性的驗證,并最終得出減排量結果的過程。
清潔生產審核減排量核算得出企業清潔生產環境績效的客觀、公正和量化的數字結果,此結果不受人為主觀影響,可信度高,更能客觀地反映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的水平,同時也為納入減排總量核查提供具體的數據,而且準確詳實的數據對于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評估、驗收更有說服力,從而保證審核評估、驗收工作和總量核查的公正性、公平性。
在評估、驗收過程或節能減排量核查過程使用減排量核算的數據來說明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或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結果,但其前提是減排量核算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而可靠數據的得出與采用適當的核算方法關系密切,采用科學的核算方法是獲得可靠數據的重要途徑。
物料衡算法是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而進行的物料平衡的計算。其基本原理是不管某一生產過程中物料發生的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生產過程中某一基準物的投入和產出的質量是守恒的。物料衡算法可分為總量法和定額法。總量法以調查期原材料、主副產品和回收物料總量為基礎進行衡算,來計算物料總的流失量。定額法是以調查期原材料消耗定額為基礎,先計算單位產品的物料流失量,再求調查期內物料流失總量。在減排量核算中主要使用總量法[1]。
物料衡算的公式如下:

其中:廢物包括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生產性廢物及工藝過程的泄漏等物料流失。
一般情況下,物料衡算的步驟如下:
① 確定衡算對象,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在核算時衡算對象可以是總物料、某個組分、某個元素等;減排量核算中應考慮產生污染物相關的物料組分。
② 確定衡算范圍,可以是企業一個系統、一個車間、某臺設備;設備的某個局部等。減排量核算中應考慮產生某一污染物的相關工序;
③ 確定衡算基準,根據衡算要求可以是單位質量,單位時間等。
對任何一個生產過程,其中原料消耗量應為產品量與物料損失量之和。通過物料衡算,可知原料轉變為產品以及損失的情況,以便尋求改善的途徑。
故通過物料衡算可得出企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物(污染物),有:

采用物料衡算法核算污染物產生量時,應合理選擇衡算因子、衡算范圍和衡算基準,需考慮選擇的生產單元和進行衡算的物質在進行污染物產生計算時是否資料易收集、數據可信度是否有保證、需補充測試的數據量多與少、計算簡便快捷與否等[1]。同時應建立在對企業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從物料平衡分析著手,對企業的原材料、輔料、能源、水的消耗量、生產工藝過程進行綜合分析,使測算出的污染物產生量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
企業產生污染物量有效地反映了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環境狀況,對比審核前后產生污染物量,可方便得出審核的環境績效數據,見下式:

式中:E為環境績效
M為物料衡算中環境績效因子量
通過物料衡算法從理論上能有效、準確的計算出企業經審核后帶來的污染物產生或排放變化量等。
實地監測即在企業現場進行實地實時監測污染物排放情況,從而獲取企業實際數據的一種方法。

式中: J為實地監測中污染物產生量。
實地監測法關鍵點為監測數據的可靠性,通過規范、標準、科學的監測方法和手段來獲取可靠數據時需注意以下方面:
① 監測點的選擇
污染物產生量指離開生產線污染物的量(或濃度),未經過任何處理設備對濃度和毒性進行減量的處理。監測點一般為企業污水處理廠的入口。在監測之前應了解該企業的具體排污概況和排污位置,防止漏測的情況發生。
② 合理的采樣頻次
對實行非自動監測的產污單位,應掌握產污規律,根據產污規律制定準確合理的監測時間和頻次,以確保采集樣品的代表性。對于周期性(間歇)生產的企業,按正常一個生產周期進行監測,至少實測三個周期;對于連續生產的企業,應連續監測72小時,以保證監測數據的正確性和代表性[2]。
③ 監測方法的一致性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公共服務領域主要表現為公共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是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滿足人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而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缺口嚴重制約人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1];[2]4。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配置,是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那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的內在機制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響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供給?
同時在監測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審核前后監測的一致性,如監測方法、監測儀器等,以保證審核前后監測數據的可比性。
④ 監測的全面性
要獲得污染物排放量,必須對廢水(氣)的流量和濃度同步測定,保證監測的全面性[3]。
使用產污強度來核算企業污染物產生量的方法稱之為產污強度法。其中產污強度是指在典型工況生產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所產生的污染物量。
使用產污強度核算企業污染物產生量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O污染物產生量
I產污強度
P產品(或原料)總量
式中:
(1)污染物產生量:指的是工業企業產生的污染物量(未經任何處理);
(2)產污強度:指企業個體產生污染物的強度,即生產單位產品產生污染物的量,或使用單位原料產生污染物的量;
(3)產品(或原料)總量:指在某一計算期,某個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總量(或使用原料總量),不同行業可根據其特征或慣用表達方式來表達。單位可根據行業特點來決定,可以是長度、質量、體積、面積、臺(套)等,但不能用產值。
使用產污強度法進行審核減排量核算時需先按照產污強度分別核算出審核前后污染物產生量,即需按照企業審核前后的單位產品產污強度,根據公式分別算出審核前后的污染物產生量,即可得出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審核產生的污染物減排量,見下式:

使用產污強度法需對企業審核前后的產量規模、產污狀況等有較深入的了解,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核算出污染減排量。
通過上述對減排量核算方法的探討,可以看出物料衡算法、實地監測法及產污強度法在適當的條件下,都能很好的核算出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減排量。三種方法的針對性和適用范圍不同,物料衡算法適用于各類數據真實完整、原料與污染物產生量的關系明晰的企業,在此基礎上還須保證核算人員的業務素質水平,這樣才能核算出準確的績效結果;實地監測法獲取的結果直接可靠,適用于污染處理裝置進口易于監測的企業,對監測的要求較高,對人力、財力、物力的需求多;而產污強度法簡單易行,適用于環境監測和生產數據基礎較好的企業,需要核算人員對審核前后該企業的內部運營情況有比較詳細具體的了解。
上述三種方法在環境保護領域應用較為成熟,而在減排量核算中的應用才剛剛提出,正在研究和探索中。下一步需要在實踐中應用和檢驗。減排量核算以得出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最真實可靠的減排量數據為目標,可以應用于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評估和驗收、總量減排核查等工作中,將為實現“十一五”和“十二五”環保目標做出巨大的貢獻。
[1] 陳建民,王雪峰,楊杰偉.論物料衡算在污染物排放量核定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2008,3,20(3):126-127.
[2] 國家環境保護局.企業清潔生產審計手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29-30.
[3] 嚴煒.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及其監測技術問題[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1999,4,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