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重在治本
在國人的生存字典里,“幸福=有房”成為一種約定俗成。近十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房子”成為中國人最大的消費支出。對住房的狂熱“追棒”,似乎已將中國人帶入了一個高房價、低幸福的窘境,至今難以退燒。
“十二五”時期,中國房價調控的目標是:逐步形成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本著這一調控基調,年后,“新國八條”要求之下的各城市房產“限購令”紛紛亮相;4月1日前,全國100多個城市公布了房價調控目標。
然而,回顧過去一年來我國房地產調控的政策軌跡,從2010年1月的“國11條”、4月的“國10條”,到9月多部委聯合出手調控房價,再到今年年初“新國八條”、房產稅試點的推出……中央調控房地產力度正越來越大,但近期房價依然沒有松動的跡象,現實與社會期待顯現出背道而馳的態勢。
房價的高與低、漲與降無論是對于研究者、開發商還是消費者,都呈現出一種不明朗的態勢。住房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與其他商品的最大不同,就是既可以用來消費也可以投資,樓市調控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政策驅動。從根本上消除房價的“不可承受”之重,還需要厘清和解決一些存在已久的障礙。
房價中的最大組成部分,就是土地出讓金。根據已公布的統計數字,從2003年到2010年,大中城市平均房價上漲了3倍左右,年度土地出讓金總額卻是增長了5倍以上。土地出讓金的高增長成為牽引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要從根本上改變高房價,掃清土地出讓金過高的障礙勢在必行。而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涉及到解決目前分稅制中的地方財權和事權的不匹配問題,即地方事權大、財權小的問題。為此應減少地方的事權,擴大地方的分稅比例或者是財政稅收返還比例和轉移支付比例。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才能為房價下降提供堅實的市場基礎。
盡管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人均收入在十年間增長了2-3倍,然而,在驚人的房價增速面前,收入增長數據顯然不值一提。盡管近期陸續出臺的各城市房價調控目標中,不少城市都將“房價漲幅低于G D P和居民收入增幅”作為目標,但十年來房價的高增長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面對“身居高位”的房價,即便是增幅有所減緩,與緩慢增長的人均收入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顯然,緩解高房價壓力還在于如何有效解決居民收入低問題。這既要通過推動居民直接收入的提高來實現,也要通過對企業和個人大幅度減稅加以實現。更重要的一點是解決財富和收入極端分化問題,是抑制推高房價的源頭。
當下嚴重市場失靈的樓市,的確需要行政力量干預糾偏,但這只是權宜之計。長期而言,房價回歸理性仍需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地方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設,其意義或許比直接遏制房價要深遠得多。政府建造的保障房將是商品房的廉價替代,既能降低百姓購買商品房的必要性,同時也可降低剛需集中爆發推高房價的可能性。推動保障房建設速度,既是對政府部門調控房價的重要市場手段,同時也是讓房價回歸市場,進入理性自發調節通道的重要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