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瀟
品牌源于品質
文/費瀟
雙匯“瘦肉精”事件、錦湖輪胎原料參假事件,又一次表明切實樹立“品牌源于品質”的理念尤為重要
近年來,浙江品牌建設形勢大好,“品牌大省”建設卓有成效。2006年至2010年,全省共評出名牌產品2215個,其中工業名牌產品1685個、農業名牌產品411個、服務業名牌產品78個、傳統文化特色產品12個、區域名牌29個。
“十一五”期間浙江品牌建設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品牌創建工作以工業企業為主。浙江是制造業大省,工業企業數量眾多,全省2215件名牌產品中,工業名牌占76.1%之多,為浙江由“制造大省”向“創造大省”邁進打下基礎。
二是農業品牌建設加快推進。至2010年底,全省農業名牌數量占全部名牌產品的18.6%。此外,浙江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工作積極開展,形成了一批如“龍井茶”、“黃巖蜜橘”等農產品品牌領軍標志。
三是服務業品牌建設相對滯后。至2010年底,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達11744億元,占GDP比重達43.1%。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如“傳化物流”、“中國小商品城”、“三替”家政等特色服務業品牌。然而,當前服務業發展的品牌意識仍不夠強,無論是服務業品牌數量還是品牌知名度,都與服務業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至2010年底,服務業名牌僅占全部名牌的3.5%,與浙江打造服務業首位經濟的目標相去甚遠。
浙江品牌建設之所以能取得較好成績,與“品牌大省”建設深化推進分不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深化品牌大省和質量強省建設”和“三年內培育200個左右省級以上服務業品牌”的發展要求。2010年,經浙江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認定的區域名牌產品數量是2007年至2009年3年認定的總和;2008年至2010年,浙江認定的各類“浙江出口名牌”產品達400個,這使全省品牌培育建設進入高速增長期。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形成品牌建設的企業內在動力,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則使品牌建設迎來了市場擴張需求。一方面消費者對產品服務、品位、內涵等要求將快速提升,為浙江各類輕工產品及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提供了巨大消費空間;另一方面,企業只有順時應勢,通過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滿足消費者更高更多樣需求,才能贏得市場競爭優勢和生存空間。
雖然浙江品牌建設形勢大好,但品牌積累不易,守成更難。雙匯“瘦肉精”事件及錦湖輪胎原料參假事件,又一次為浙江“品牌大省”建設敲響了警鐘,切實樹立“品牌源于品質”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做好企業商標注冊工作。企業商標注冊是確保企業維護自身名譽、重視產品品質的基礎,也是社會公眾便于監督管理的基礎。近年來,全省各地企業紛紛開展商標注冊工作。以杜橋鎮為例,2006年至2010年,全鎮商標有效注冊量合計達到1139件,占歷年商標品牌注冊累計量的69.3%,分別是“十五”、“九五”注冊數的2.8倍和17.8倍。
做好第三方認證。引導省內企業根據我國產品質量認證法規的有關規定和行業特征,向相關機構申請ISO9000、SA8000、GMP等標準化認證。通過第三方的監督監測,推動企業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塑造企業形象。
樹立誠信經營意識。“小贏靠智、大贏靠德”,遠不說三鹿,近不提雙匯、錦湖,哪一家不是知名企業,哪一個不是免檢產品,但它們出現了質量把控不嚴問題,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只有牢固樹立誠信經營意識,牢牢把住品質關,才能出現世界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
(供稿: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