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曉娟
探求農村發展新路徑
文/胡曉娟
改變現有農村發展模式,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已經迫在眉睫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農村的經濟和社會面貌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國各省區位居首位,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懸殊,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高達2.42,農村教育水平沒有得到根本提高,環境污染問題更加嚴重。“十二五”時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浙江最重要的歷史性任務之一,而以何種方式發展農村經濟、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題。
不可否認,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依賴勞動力轉移致富,或是通過發展農村工業經濟實現發展,都出現了一些與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相容的問題。一是以勞動力轉移為主的農村出現土地荒置和人口空心化。通過勞動力轉移是實現增收的主要渠道。隨著以青壯年為主的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一方面偏遠山區農業生產出現停滯,2010年浙江糧食播種面積和生產量分別較上年下降1.1%和2.3%;另一方面,該模式下人口出現空心化、老齡化,養老、醫療等問題更加尖銳。
二是家庭作坊式的農村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以家庭作坊為主的農村發展目前比較成熟的集中在市場體系較完善的義烏、諸暨等地,一些已經成長為塊狀經濟。但是,還有更多規模微小的家庭作坊仍處于產業鏈末端。與有技術、有資金的大型企業相比,家庭作坊往往沒有任何優勢,大多面臨著倒閉風險。
三是城市近郊農村工業化粗放式發展產生嚴重環境問題。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退二進三”戰略的實施,城市郊區和一些交通比較便利或有一定資源優勢的農村都成為了工業企業轉移的目的地。當地村民除了可以得到一定的土地征用或使用收益,還能實現就近就業。不容忽視的是,目前由于缺乏對企業環境影響的監管,很多企業主肆意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對當地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四是農家樂等鄉村旅游發展不夠規范缺乏長遠規劃。2010年,浙江“農家樂”直接營業收入達54.43億元。由于當前鄉村旅游的開發缺少專業的長期規劃,過分依賴農業資源,缺乏文化內涵,造成了鄉村旅游出現低水平、同質化傾向,同時污水、垃圾處理以及消防隱患等問題,造成鄉村資源的浪費和流失。
由此看來,改變現有農村發展模式,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已經迫在眉睫,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發展特色農業。加強農村水利水電設施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切實降低農業成本,穩定農資價格,提高農業補助水平;穩步提高農產品價格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加大對農產品培育、種植的技術支持,為農民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完善農業信息發布平臺,建立有關農產品、農資、農具的一體化銷售網絡。

加強行業指導,發展農村綠色工業。加強對農村家庭作坊式工業的規劃和指導,避免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加強對農村工業的環保監測,引導農村家庭式作坊開展綠色生產,杜絕污染環境,實現安全生產;根據各地產業特色,加強家庭作坊式生產與城市工業在業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合作。
加強規范引導,發展農村服務業。做好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根據各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家樂、民俗鄉村生態旅游;加大對鄉村旅游的組織和宣傳,加強對農村旅游市場的規范和指導,完善農村消費品零售網絡。
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建設,縮小城鄉差距。進一步提高農村醫療和養老保障水平,最終實現城鄉接軌;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切實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