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長榮
海洋文化也是競爭力
文/盛長榮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日前正式獲國務院批復,這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已上升到國家層面。經濟發展不是單一的,它迫切需要文化的發展作支撐。文化凝結著歷史,文化連接著未來。千百年來,浙江人孕育了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觀文化、精美獨特的海洋鹽業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貿文化,還有富含特色的漁業文化、港口文化……在“十二五”期間,浙江海洋文化建設的作用將是不可低估的。但從目前現狀看來,各方對海洋文化的開發和利用還處于初始階段,任務非常艱巨。一方面,世界各海洋大國之間的資源競爭日益加劇,各國和地區海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需要我們盡快調整文化戰略;另一方面,浙江海洋文化建設已納入長三角經濟、科技、生態和文化建設行列,需要不斷挖掘浙江海洋歷史經典文化。
提升海洋文化競爭力應突出“浙江精神”。幾千年來浙江沿海居民頂狂風、戰惡浪、不畏艱險、勇于拼搏、敢于冒險的精神鑄就了“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于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浙江人憑著“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使得幾代沿海人遠離家鄉走向世界各地去創業發展。敢為人先的“浙江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闖天下、走四方”去打拼創業,今天“走出去”做大做強產業,更需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洋情懷。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中,更要突出體現“浙江精神”來挖掘浙江海洋文化。
提升海洋文化競爭力應突出“浙江特色”。悠久的地域文化一直影響著浙江海洋文化特色的形成和發展。浙江海洋文化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歷史記載,秦漢至隋唐時期海洋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宋元兩代海洋文化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浙江海洋文化具有主動進取精神,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具有商業外貿精神。追溯歷史,海洋文化是浙江僑鄉之根;立足當今,海洋文化是浙江創業之魂;放眼未來,海洋文化是浙江發展之擎。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中,更要突出體現“浙江特色”來挖掘浙江海洋文化。

追溯歷史,海洋文化是浙江僑鄉之根;立足當今,海洋文化是浙江創業之魂;放眼未來,海洋文化是浙江發展之擎
提升海洋文化競爭力應突出“浙江文化”。浙江人以吃苦耐勞著稱,從挑著小貨郎開始到貨攤經營,從補鞋、補鍋開始到辦鞋廠、辦五金廠,有人形容一個補鞋好手,對鞋的臭味毫不嫌棄,在他的臉上浮現出的卻是一絲幸福的微笑;對他來說,一只鞋就是一分希望,有希望就有夢想。浙江文化之源,始于“生存文化”。而馮根生與正大青春寶國藥傳統堅守、魯冠球與萬向國際化思維、馬云與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理念、宋衛平與綠城房產文化氣質……這些浙江商人身上更是滲透了一種嶄新的文化力——“浙商文化”:創業、創新、創富。同時,“浙江文化”還體現了一種生態文化的特質。生態文化是建立在適應新的世界潮流的一種文化,海洋生態文化建設將有利于對資源的開發、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發展、造福于子孫。
如今,海洋文化建設已日益成為一項新的、重要的“蔚藍工程”。一是要科學統籌海洋文化發展。整合各方力量,扶持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在全省范圍內營造綜合實力較強、核心競爭力突出、空間配置合理、生態環境良好、體制機制靈活的海洋文化發展氛圍。二是要挖掘海洋文化歷史題材。浙江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規劃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公里,占全國30.7%,寧波—舟山港域是我國建設世界級深水港群的首選,全省海島數量2878個,約占全國的40%,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海洋資源。要保護涉海文化古跡,傳承民間海洋文化藝術,讓港口文化、港灣文化、灘涂文化深入人心,為海洋經濟建設服務。三是要開發新能源文化。在開發海島風能、沿海潮汐能、波浪能的同時,提升海洋文化品牌的知識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有了這些海洋精品文化作支撐,“十二五”期間可望有一大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為浙江經濟騰飛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作者為浙江省政府參事業務處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