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存沐
泰順現代化發展的“六三思路”
——轉型視野下泰順生態現代化發展思考
文/王存沐
山區現代化關鍵在于謀劃,在于堅持。要強化“生態為本、文化為魂”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生態轉型發展為主線,著力加快生態經濟化和山區城鎮化,走出一條山區特色的生態現代化發展道路
“十二五”的到來,泰順發展再次引起人們深深的思考。伴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的浪潮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泰順發展或將迎來一個跨越式的機遇;低碳經濟的掀起和綠色消費的需求,將給泰順發展提供一個強勁的推力;生態戰略的實施和生態經濟目標的預立,將為泰順發展帶來一個預期的希望,從而走出一條落后山區實現非工業化模式的生態現代化之路。
泰順縣是農業縣,現代化不能也不可能按照傳統的、沿海地區原來的路子走,要跳出傳統工業化發展戰略格局,跳出現代化等同于工業化的思維;泰順是生態縣,不能走傳統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來推動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泰順縣是山區縣,不具備工業化的條件,也已經丟失了工業化發展的機遇。泰順經濟不發達是明顯的,生態環境優越也是明顯的,關鍵是沒有形成內在融合持續發展的增長點,生態價值沒有得到體現。生態是泰順發展的內在資源,是生產力,是競爭優勢,要融入大區域,參與分工合作,促進山區與沿海資源與產業融合、互補,搞好分工和經濟協作,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推動山區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就會逐步形成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有機融合,泰順現代化應該也完全可以找到一個自己特色的發展模式。
——依托特色優勢,錯位發展。發展趨勢和自身優勢,決定了泰順可以選擇生態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在注重參與沿海發達地區分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同時,要注意與周邊欠發達地區合作、特色互動、區域協同,盡量避免無序化、類同性、低層次的惡性競爭,實現特色資源產業、市場合作網絡、區域經濟活力的整體提升。
——緊跟市場需要,集聚發展。經濟生態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而生態經濟化是更高標準的時代,泰順大有文章。泰順的生態不能僅僅是全市、全省的生態功能載體,不能僅僅是貢獻,不能僅僅依賴生態補償,要從產業的角度去保護生態、利用生態,培育全新而獨特的產業體系。生態休閑旅游、生態優質農業、生態資源工業都是生態效益最好的結合點和載體,是生態這一戰略資源最直接的體現。
——狠抓政策機遇,跨越發展。山區的貧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區位弱勢、投入不足、各種投入質量較低特別是投入資源效率低是關鍵的原因,要改變分散的落后的面貌,農村城鎮化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平臺。農村城鎮化會引起產業、人口的重新布局、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從而帶來生產與生活整個格局的重新調整,其最直接和最明顯的結果是資源配置與投入的效率變化,以同樣的投入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產出和效益,并得到資源整合共享的目的。要抓住機遇、狠下決心,調整資源配置原則,集聚發展,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破除交通瓶頸,開放發展。雖然泰順基礎設施各方面都相對落后,但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是交通;雖然“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區位的依賴性畢竟在成本、便利上有不可否認的制約,加強交通投入、改善交通設施、完善交通網絡,是山區現代化發展的首要基礎保障。沒有交通網絡的支持,現代化永遠只是夢想。
——提高農民素質,創業發展。現代化的本質是經濟發展,目標是生活質量的提高。如果沒有農民素質和創業就業能力的提高,缺乏增收致富的能力動力保障,僅僅依賴生態補償、財政救助,不僅不能實現現代化,甚至不能保障生態資源環境的持續。
——注重民生事業,和諧發展。現代化包括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是綜合現代化工程。經濟現代化需要社會現代化支撐。只有在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同時,注重民生事業,促進社會和諧,現代化才能健康、有序。
——優化招商機制,借力發展。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優化投資發展環境,深化招商機制,讓更多縣外投資、人才及各種資源要素進入泰順,參與泰順資源發展、產業合作,彌補泰順發展要素不足,促進泰順發展提速。
——鼓勵回歸創業,互動發展。泰順人外出務工創業形成了特殊的“泰順人經濟”板塊,是泰順經濟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軍。外出創業—增收致富—減輕壓力—回鄉投資,這是泰順現代化過程值得挖掘、保護、發揮的重要資源。
“十二五”是泰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關鍵的五年,是民生進步和諧發展關鍵的五年,也是泰順現代化戰略選擇關鍵的五年。正確判斷趨勢,科學確定戰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基本問題,對此特提出以下“六三思路”。
堅定三種發展理念。產業發展、環境建設、社會消費都要以生態化為準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和諧共生。集聚發展理念,堅持產業與人口布局的集聚化、資源配置的集聚化,使資源要素發揮最大的效率。跨越發展理念,以跨越的信心、跨越的勇氣、跨越的舉措,大膽創新,大膽實踐,發揮生態特色、文化優勢、資源潛力,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地方特色經濟。
堅持三大發展戰略。一是生態經濟化戰略。要堅持生態立縣,做到非生態項目不上,非生態產業限制,非生態行為取締。更要堅持生態經濟化原則,就是保護開發、利用生態資源,通過生態資源資產化、價值化和資本化促進縣域經濟增長和福利增加。二是山區城鎮化戰略。只有農村城鎮化才是解決農民貧困問題、農村落后問題、資源配置效率問題從而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三是開放互動化戰略。做好開放融入三大對接,即對接海西區,發揮好泰順作為海西經濟區浙閩交界陸上節點功能;對接溫州都市圈,發揮好溫州后花園功能;對接長三角,發揮好生態功能區的作用。
構筑三大發展平臺。構建發展平臺旨在平臺帶項目、項目帶投資、投資帶發展,要以5 8省道產業帶發展為骨架,加快發展平臺建設。一是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平臺。以廊橋文化與氡泉養生兩大旅游資源為支撐、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特色的鄉村旅游為補充,建設廊橋—氡泉生態休閑度假區。二是特色生態工業集聚發展平臺。積極提升彭月產業轉移基地地位和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打造大安生態科技產業基地、改造羅陽司前傳統竹木產業基地、建設龜湖葉臘石加工業集聚基地。三是山區城鎮化推進平臺。按照1/3人口外出創業、1/3人口集聚縣城、1/3人口居住中心鎮村的思路,推進以“小縣大城關”為核心的縣城中心城市建設、以“以鎮帶鄉”為重點的中心鎮和城鎮群培育。
加快三大基礎工程建設。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傾全縣之力,盡快爭取建設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積極爭取區域性高速公路、鐵路過境段交通項目建設,使泰順融入區域大交通網絡。其次是生態環境提質工程建設。從理念規劃到政策措施,從區域主體功能到投資項目布局,從生態設計到設施配套,從流域治理到植被修復,從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到畜牧業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從碳匯基地建設到生態補償機制落實,從鄉村文明綠色家園建設到建筑生態風格體現,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到資源有償使用,從低碳生產到綠色消費,必須加快體系制度和系統方案的建立與實施。三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鄉社會事業統籌規劃、一體發展。
加強三大發展保障。一是項目投資保障。重點要圍繞生態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構建重大發展平臺框架和支撐項目,主要是高速公路與一級公路等交通項目、度假區與影視基地等旅游項目、交溪流域水電與抽水蓄能電站及風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彭月大安生態工業基地與竹木葉蠟石傳統資源工業改造提升,為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的項目支撐載體。二是土地要素保障。充分挖掘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容量,尤其要做好山區低丘緩坡開發利用以擴大土地利用空間,生態移民、舊村改造與宅基地復墾以增加可利用土地資源,閑置土地盤活與科學規范土地占用行為以提高土地供應效益。三是人才科技保障。突出抓好人才使用、引進和培養三個環節,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實用人才。

著力三大創新發展。一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堅持以生態休閑旅游的經營理念,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著眼于葉臘石等礦產資源的雕刻文化產業培育,促進地方資源文化產業發展;著眼于生態休閑的文化品味提高,促進生態休閑文化產業提升。二是強化項目高端合作。以優惠政策、良好環境支持集團化投資和高端化項目的合作,特別是影視基地、石雕文化基地建設和高嶺土等項目合作發展。三是建設總部經濟基地。泰順人在外創建的超億元規模商貿市場企業超千家,有五家一級資質的建筑業隊伍,要建設市場商貿業、建筑業兩大總部經濟園,支持壯大在外“泰順人經濟”和建筑業經濟,促進“泰順人經濟”和泰順經濟的轉化、互動發展。
(作者為泰順縣發改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