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紅
多管齊下治理“小金庫”
文/陳曉紅

據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財政部、審計署四部門最新通報的全國“小金庫”治理情況顯示,自2009年4月在黨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率先開展“小金庫”治理工作以來,全國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和國有企業(yè)共發(fā)現(xiàn)“小金庫”逾4萬個,涉及金額超過216億元。數據觸目驚心。
從四部門通報查處的典型案例,結合浙江“小金庫”治理發(fā)現(xiàn)的問題看,“小金庫”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資金來源“多樣化”:有隱匿收入,截留財政專項資金或者通過收入不入賬等方式設立“小金庫”的;有虛列支出轉出資金,通過非法票據騙取資金,或巧立名目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的;有違規(guī)收費、罰款及惡意攤派,收取名目繁多的“贊助費”、“加班費”等設立“小金庫”的。
二是資金使用貌似“合理”:一些單位打著“為職工謀取福利”的旗號,將“小金庫”資金以發(fā)放獎金、勞保用品等形式發(fā)放給本單位的職工,或用于請客送禮、公務接待、彌補機關經費等。
三是應付檢查更有“實戰(zhàn)經驗”:“小金庫”一般是賬外循環(huán),有的只有單位(部門)領導或少數幾個人知道,具有很大的隱蔽性。一些單位或做假賬,或做賬外賬,有的甚至不做賬;有的將錢以個人名義存銀行,有的就是整捆整箱現(xiàn)金;有的是領導親自操刀,有的是財會人員或其他人員掌管。
“小金庫”的存在,造成國家財政收入和國有資產的流失,誘發(fā)和滋生腐敗現(xiàn)象,嚴重敗壞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必須下大力氣,多管齊下治理“小金庫”。首先,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管理和約束,這是治理“小金庫”的根本之策。由于我國沒有實行真正意義的零基預算,預算的隨意性較大,一些行政單位會將一部分公用經費支出缺口通過“小金庫”進行消化。為此還需進一步推進預算管理改革,合理界定各部門各單位維持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所需基本支出的范圍,綜合考慮不同單位的性質、業(yè)務特點等因素,細化標準等級,不給部門辦公留硬缺口。
其次,要加強監(jiān)督,強化審計檢查,從過程上治理。一些行政單位由于沒有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給“小金庫”的存在提供了便利的機會。必須增強經費使用的透明度,授權、簽發(fā)、核準、執(zhí)行和記錄應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從制度上杜絕“小金庫”存在的可能性。審計人員要努力提高業(yè)務能力,學習審計技巧,積累審計經驗,研究審計技術方法,嚴堵“小金庫”的漏洞。除突擊盤點法、收支核實法、賬戶追查法、調查詢證法、分析比較法等傳統(tǒng)審計方法外,還可結合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計算機輔助審計來達到審計目的。針對銀行對賬單、會計資料中的異常數據,利用計算機綜合排序、篩選分析、信息模型等功能,分析“小金庫”的蛛絲馬跡,尋找線索打開缺口。
縱觀以往治理“小金庫”的方法和措施,千篇一律的是先自查、后被查,體現(xiàn)“自查從寬、被查從嚴”的政策原則,要求清查后不得再私設小金庫。但靠自查治理“小金庫”,無異于讓貓不吃腥。必須加強法律制裁的力度,對設立“小金庫”的單位不僅要行政處罰,更要處理責任人和承辦人的責任;不僅要追究內部監(jiān)督人的責任,還要追究外部監(jiān)督人的責任,誰監(jiān)督失職追究誰的責任,從制度上控制這一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同時,治理“小金庫”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小金庫”自查自糾工作應常態(tài)化、制度化,必須將自查自糾情況與第一責任人的領導政績考核掛鉤,并配有完善的制度、公開透明的社會監(jiān)督以及嚴厲的法律懲戒,常警常戒才是“小金庫”治理工作的根本。
此外,必須借助群眾監(jiān)督力量有效打擊私設“小金庫”行為。推行信息公開,接受群眾的檢查與監(jiān)督,暢通舉報渠道,并對提供有價值線索的舉報群眾進行獎勵,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浙江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