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宇
(貴州省畢節地區醫院超聲科,貴州畢節 551700)
卵巢腫瘤是婦科的常見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早期診斷尤為重要。超聲檢查尤其是彩超應用高頻探頭,不僅成像清晰,而且可以觀察病灶血管及血流情況,對卵巢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1]。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80例行經腹部或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為卵巢腫瘤的病歷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經手術及病理檢查證實,80例中良性腫瘤67例,惡性腫瘤13例。年齡16~72歲,平均41.5歲。其中有明顯婦科癥狀者共29例。
采用邁瑞DC-6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適當調節增益和掃描深度,經腹凸陣探頭頻率3.5MHz,陰道探頭頻率6.5MHz。先常規使用經腹掃查子宮及雙附件,后改行經陰道超聲掃查,測量并記錄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態、邊界、回聲,部分用彩色多普勒觀察血流分布情況,測量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數并記錄。
本組80例卵巢腫瘤患者均經手術及病理證實,其中良性腫瘤67例,惡性腫瘤13例。67例良性腫瘤中,炎性包塊23例,單純性漿液性囊腺瘤13例,巧克力囊腫11例,乳頭狀囊腺瘤10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良性畸胎瘤3例,卵泡膜纖維瘤1例。

圖1 卵巢漿液性囊腺瘤血流分布
良性腫瘤的超聲圖像表現為腫塊形態規則,邊界清楚,包膜完整,多數為囊性或以囊性為主的混合性,少數為實質性。腫塊內實質性部分回聲規則,集中或均勻。CDFI示:周邊可見星點狀血流顯示,內部少見。阻力指數(RI)=(0.67±0.13)>0.4,搏動指數(PI)>1.0,最大血流速度(PSV)<15cm/s。
13例惡性腫瘤中,漿液性囊腺癌5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宮內膜樣癌2例,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宮內膜間質肉瘤,卵泡膜-顆粒細胞瘤,轉移性腺癌各1例。
惡性腫瘤的超聲圖像表現為形態不規則,以實質性居多,腫瘤邊界清晰或欠清晰,邊緣不整,結構紊亂,囊壁不規則或有突向囊腔的實性區,多呈乳頭狀突起,隔增厚不整齊,內部回聲不均或融合性團塊,有的合并盆腹腔積液。CDFI示:周邊及內部均可探及豐富的血流信號,且內部血流明顯高于良性腫瘤。見圖1。阻力指數(RI)=(0.38±0.02)≤0.4,搏動指數(PI)≤1.0,最大血流速度(PSV)≥15cm/s。
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腫瘤,其特點是早期無癥狀,當出現癥狀時70%以上已屬晚期。超聲具有無創傷、易重復、花費少等優點,在診斷卵巢腫瘤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卵巢惡性腫瘤的檢出率,可根據二維圖像表現出的生長方式、形態、邊界、包膜、囊壁及腫物內部特征等方面來鑒別其良惡性[2]。
卵巢腫瘤與子宮關系密切,尤其腫瘤較大,內部結構復雜的病例在鑒別診斷上較困難,過去僅憑二維超聲對卵巢腫瘤的良惡性進行鑒別診斷。二維超聲可以顯示腫瘤的生長方式、形態、邊界、包膜、囊壁及腫物內部特征等方面。卵巢良性腫瘤具有典型的囊腫表現,形態規則,腫塊為囊性或以囊性為主,腫塊內實質部分回聲規則,且病史長、生長慢,隨月經周期而改變或與早孕伴隨的卵巢腫物,其表現為典型囊腫[3]。良性中1例超聲檢查有腹水,為卵泡膜纖維瘤。
惡性腫瘤形態不規則,實質性居多,囊壁不規則,多呈乳頭狀突起,無包膜。部分患者合并腹水,可能由于種植或轉移的腫瘤細胞分泌以及其分泌物質使腹膜受到化學刺激所致。如未發現腹水的話,需要結合彩色多普勒血流參數進行綜合分析,不能除外惡性腫瘤的可能[4]。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良惡性卵巢腫瘤的鑒別有重要價值,通過觀察內部血流狀況了解腫瘤良惡性傾向,見圖1。CDFI不僅可以顯示腫塊內部及周邊血管分布情況,還可以進行血流動力學參數分析,為卵巢腫瘤的良惡性的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其中阻力指數(RI)及搏動指數(PI)有較高的鑒別診斷價值,目前較公認的鑒別良惡性卵巢腫瘤分界值為RI=0.4,PI=1.0,本研究也證明卵巢良惡性腫瘤RI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齊錚琴等[5]經陰道彩色多普勒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在腫瘤內部探測到血流,并且RI<0.48時,考慮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較大。
綜上,超聲是鑒別卵巢腫瘤良惡性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主要根據腫瘤的形態特征,內部結構和腹水情況以及腫瘤周邊,內部血流顯示進行區分,為卵巢腫瘤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值得臨床推廣。
[1]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5版.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06:867-877.
[2] 謝紅寧.婦產科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5-281.
[3] 袁海亮.超聲對卵巢腫瘤的分析與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09,4(5):108-109.
[4] 王微.彩色多普勒對卵巢腫瘤的診斷價值[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8,14(5):706-707.
[5] 齊錚琴,趙玉珍,楊漪,等.經陰道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卵巢良惡性腫瘤的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7,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