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曉娟
批發零售業“觸網”可期
文/胡曉娟
電子商務的加入,讓批發零售業乃至整個商貿流通業都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隨著土地資源緊缺、用工成本高企、地域優勢下降等原因,浙江傳統的“一村一品”模式受到嚴峻挑戰:一是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模式被大批量拷貝,同質化嚴重;二是傳統百貨業固守模式,難以做強;三是小型零售企業“弱、小、散”。
有幸的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廣和應用,電子商務為批發零售業帶來新的活力。信息技術和傳統商業的結合,通過最大限度的整合物流、信息、資金、產品等資源,高效率地完成交易,最大程度地實現客戶需求,并為企業實現盈利,實現了1+1>2的效果。有關調查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0年,我國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的網購市場規模分別為 620、1400、2670和4980億元,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 0.76%、1.31%,2.39%和3.2%,網購占批發零售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這一數據說明,網絡消費市場正在蓬勃發展,而電子商務在當前乃至今后都將是促進批發零售快速發展的“利器”。
鑒于網絡市場存在巨大潛力,浙江包括專業市場、百貨以及個體經營者等批發零售業者率先搶占電子商務平臺。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成功打造出專業市場版的電子商務平臺,并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先驅。
一是利用電子商務發展現代專業市場。一般來說,傳統市場在交易時間、場地、規模上都有限制,同時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而有著虛擬化、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子商務與傳統市場相結合,形成了交易過程電子化、網絡化,市場形態虛擬化、多元化,物流體系現代化、一體化,供應鏈技術智能化的新型專業市場。目前,義烏小商品市場、湖州織里商城等專業市場都建立了相應網絡平臺,以無形市場(電子商務)和有形市場(實體市場)一一對應的形式,改變了以往現金、現貨、現場為特點的交易方式。從長遠來看,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將對傳統市場進行洗牌,部分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后、升級緩慢的市場在分化、整合過程中有可能日漸衰落甚至消亡,而主動借助電子商務提升自身功能體系的市場則有可能從地域性市場擴展為跨區域性、全國性乃至世界性市場。
二是傳統百貨業巨頭率先進軍電子商務拓展網絡消費需求。2009年12月,商務部發布《關于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將扶持大型國有流通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2010年2月,商務部再次明確將在電子商務上扶持國有“傳統的商貿企業、流通企業、商業企業”。借此契機,浙江百貨企業率先啟動電子商務計劃,銀泰百貨率先開發銀泰百貨網,聯華華商集團旗下的聯華購物網正式上線。在這一模式中,百貨企業已有的門店保證了客戶體驗的真實感,而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為企業解決了商品采購、管理、倉儲、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務方面的難題,兩者結合帶動了銷售額的快速增長。

三是小型個體商業和生產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隨著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個性消費需求將成為未來消費的趨勢。在個性消費需求之下,要求商業鏈、服務鏈、產業鏈進行創新,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協同作用,電子商務以無形的信息交流鏈接了各個層面和階段的資源,對個性消費商業模式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此,以個性消費需求為導向,形成了當前盛行的“電子商務+個體工商業+小型設計生產”商業模式,極大地激發了中小型個體商業的活力。
電子商務的加入讓批發零售業乃至整個商貿流通業都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今后,需要針對消費需求個性化的趨勢,繼續推動電子商務對批發零售業的滲透,進一步完善信息系統建設,加強買賣雙方的信用管理,進一步促進批發零售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