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菊,高師昀,曾廣銘,沈方祥
(貴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貴州貴陽550002)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LAS)是普通合成洗滌劑的主要成分,在工業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大量使用和排放會使水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形成泡沫覆于河面,改變水質感官性狀,同時還具有不良的臭味,同時它能消耗水中溶解氧,降低水體恢復氧的速度和程度,使水中溶解氧含量減少,影響水生物的生長,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人類健康。因此,國家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列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基本控制項目之一[1],對環境水樣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進行監測也很有必要。
測定水中陰離子洗滌劑的方法有:較早應用儀器分析法為紅外法和電位滴定法。紅外法具有較好的選擇性,對LAS測定是一個較專一的方法,其不足之處是費時,樣品用量大和必須具有紅外分光光度計。現在常用的國家標準分析方法為GB 7494-87[2]亞甲藍分光光度法。此方法用于測定飲用水、地面水、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中溶解態的低濃度亞甲藍活性物質,最低檢出濃度為0.050mg/L LAS,檢測上限為2.0mg/L LAS。該方法對于任何濃度的水樣測定都是適用的,但測定程序繁瑣,耗時較長,分析人員的工作強度較大,而且三氯甲烷用量大,產生的廢液量多,這對于組成相對簡單的生活飲用水完全沿用國標方法進行測定,未免太過于復雜。之后,在《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4版 增補版)[3]對陰離子洗滌劑的測定方法做了改進,此方法簡化了一些的操作步驟,但方法的適用范圍和測定上限、測定上限未改變。作者做了大量的實驗,用方法中規定的曲線濃度,是無法進行操作的。此方法對超過約0.6mg/L的水樣測定吸光值將超過0.7,為此,作者把國家環保部標準樣品和實際樣品分別用GB 7494-87亞甲藍分光光度法與采用的優化方法進行了多次比對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優化方法減少了操作步驟和試劑用量,大大減輕了分析人員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減少了廢液的產生量,其結果的準確度和精密度都能滿足質控要求。
陰離子染料亞甲藍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包括直鏈烷基苯磺酸鈉、烷基磺酸鈉和脂肪醇硫酸鈉)作用,生成藍色的離子化合物(MBAS),可被三氯甲烷萃取,其色度與濃度成正比,并可用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52nm處測量三氯甲烷相的吸光度。
S 24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棱光分析儀器廠;250mL分液漏斗(聚四氟乙烯活塞)。
1.3.1 LAS標準使用液(10.0μg/mL):移取國家環保標準研究所生產的500mg/L LAS標準溶液5.0mL于250mL容量瓶中,用純水定容至刻度,即:10μg/mL LAS標準使用液。
1.3.2 氫氧化鈉(NaOH):1mol/L
1.3.3 硫酸(H2SO4):0.5mol/L
1.3.4 氯仿(CHCl3)
1.3.5 亞甲藍溶液:稱取56.5g二水磷酸二氫鈉溶于300mL水中,移至1 000mL容量瓶中,加入6.8mL濃硫酸,搖勻。另加入亞甲藍溶液(亞甲基藍的提純:稱取30mg亞甲藍溶于100mL洗液中,轉移分液漏斗中,加入氯仿猛烈震搖,多次萃取,直至氯仿無色),用水定容至1 000mL。
1.3.6 洗滌液:稱取56.5g二水磷酸二氫鈉溶于300mL水中,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加入6.8mL濃硫酸,用水稀釋至1 000mL,搖勻即可。
1.3.7 酚酞指示劑:將1.0g酚酞溶于50mL乙醇,然后邊攪拌邊加入50mL水,濾去沉淀物即可。
1.4.1 試驗水樣
采用貴陽市小河污水廠進口和出口水樣;國家標準樣品(同一濃度),保證值:0.300mg/L,不確定值為0.020mg/L。
1.4.2 試驗方案
1.4.2.1 方案1:國家標準方法GB 7494-87[2]的操作步驟和測試結果
取1組分液漏斗7個,分別加入100,99,98,95,90,85,80mL蒸餾水,然后分別移入0,1.00,2.00,5.00,10.00,15.00,20.00mL LAS標準使用液(10.0μg/L),搖勻。加入25mL亞甲藍溶液,搖勻后再加入10mL三氯甲烷,振搖30s。將三氯甲烷層放入預先盛有50mL洗滌液的第2個分液漏斗內,重復萃取3次,每次用10nl三氯甲烷,合并所有三氯甲烷萃取液至第2個分液漏斗中,激烈振搖30s,靜置分層,將三氯甲烷層通過脫脂棉放入50mL容量瓶中。再用三氯甲烷萃取洗滌液2次(每次用量5 mL),一起合并到容量瓶中,加三氯甲烷到標線,搖勻。用三氯甲烷做參比溶液,在652nm下比色,以測得的吸光度扣除空白實驗值后,與相應的LAS量繪制校準曲線,計算回歸方程,結果見表1。

表1 2種方案標準曲線
然后對實際水樣進行測定:分別取6份污水處 理廠進口和出口水質樣品、標準樣品各100mL于6個分液漏斗中,以酚酞為指示劑,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水溶液呈桃紅色,再滴加硫酸至桃紅色剛好消失。在第6個分液漏斗中加入0.2mL 50mg/L的標準溶液,之后的步驟同標準曲線測定,減去空白試驗的吸光值后,計算樣品濃度,取其平均值,計算相對標準偏差,同時計算加標回收率,結果見表2。1.4.2.2 方案2:優化方法的操作步驟和測試結果
取1組分液漏斗7個,分別加入100,99.5,99,98,97,96,94mL蒸餾水,然后分別移入0,0.50,1.00,2.00,3.00,4.00,6.00mL LAS標準使用液(10.0ug/L),搖勻。然后向每個漏斗中分別加入15mL亞甲藍溶液,搖勻后再加入15mL三氯甲烷,激烈振蕩30s,注意放氣。靜置分層,將三氯甲烷層通過脫脂棉,用10mm比色皿在652nm處比色。以三氯甲烷作為參比液,測量吸光值,繪制標準曲線,計算回歸方程,結果見表1。
同時分析實際樣品和國家標準樣品,分別取5份污水處理廠進口樣品50mL于6個分液漏斗中,再加入50mL蒸餾水,搖勻。以酚酞為指示劑,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水溶液呈桃紅色,再滴加硫酸至桃紅色剛好消失。以下按制作標準曲線步驟進行,測量樣品的吸光值,減去空白試驗的吸光值后,計算出樣品的濃度,結果見表2。污水處理廠進、出口水樣和標準樣品分別取6份水樣各100mL于分液漏斗中,在第6個分液漏斗中加入0.2mL 50 mg/L的標準溶液。以下步驟同上,減去空白試驗的吸光值后,計算樣品濃度,取其平均值,計算相對標準偏差,同時計算加標回收率,結果見表2。
根據上述測量結果得出標準曲線:方案1的回歸方程中斜率較小,截距小,準確度高,具有很好的線性關系,而且線性范圍寬;方案2的回歸方程斜率都較方案1大,說明靈敏度高,截距、線性較好,但是線性范圍寬,當樣品濃度大于0.6mg/L時,吸光值可能會超過0.7,會增大測量誤差,但是對地表水、低濃度的廢水或經稀釋過的水樣測定是可行的。
實際水樣測定結果見表2。

表2 實際水樣測定結果
從表2的結果中可以看出:用2種方案分析同1種標準樣品時,測定值都在樣品濃度范圍內,精密對較好,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1.2%,4.5%,都小于水質監測實驗室質量控制指標≤20%質控要求[1],樣品加標回收率也在質控要求的85%~115%之間,而且2種方案之間的相對標準偏差為0.8%,符合質控指標要求≤±15%;對污水處理廠進口水樣進行分析,先對樣品進行稀釋,2種方案的相對標準分別為1.6%,1.8%,均小于質控指標≤20%,樣品加標回收率也符合質控要求,2種方案的相對標準偏差為4%,符合質控指標要求≤±10%;對污水處理廠出口水樣進行分析,2種方案的相對標準偏差、樣品加標回收率、2種方案的相對標準偏差均符合水質分析質控要求。從以上分析可得出分析低濃度實際水樣時,方法的精密度較差,但都符合質控要求,分析高濃度實際水樣時,精密度較高。2種方案同時分析1個樣品,準確度高,都小于5%,所以方案2是一種靈敏度和準確度高的分析方法。
分別用2種方案每天測定空白水樣2個,共測5d,測定吸光值見表3。

表3 空白樣品吸光度
批內標準偏差[4]:

tf=2.014
通過實驗,計算出2個方案的空白樣品的平均吸光度、相對標準偏差、批內標準偏差、最低檢出限,結果見表3。從表3中可看出,方案1的空白吸光值最低0.011,均小于0.020,最低檢出限為0.017mg/L;方案2的空白樣品吸光度、相對標準偏差、批內標準偏差、最低檢出限與方案1的無顯著差異,都達到了實驗要求,說明方案2是可行。
(1)優化方法與亞甲藍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GB 7494-87比較:國家標準方法的測定范圍較寬,為0.050~2.0mg/L,線性關系、精密度好,準確度高,最低檢出限低;優化方法線性范圍較窄,但線性關系、精密度和準確度與國標無顯著性差異,最低檢出限小于分析方法要求,優化方法的各項指標均達到了方法規定的要求,通過實際樣品和標準樣品比較,測試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優化方法是1種可行的方法。
(2)優化方法與國家標準方法比較,國標方法分析步驟繁瑣,所用玻璃器皿多,試劑用量較大,產生的廢液量也相應的增加,三氯甲烷的用量是優化方法的3倍多,亞甲藍的用量也較優化方法的多,這對環境造成更大的二次污染,而且由于三氯甲烷的廢液處理麻煩,費用高,所以優化方法更適用于日常監測。
(3)在分析過程中,空白值的變化較大,用新鮮配制的純水可得到較穩定的空白值,而且每次用水清洗分液漏斗后,必須用9+1的無水乙醇和鹽酸混合溶液潤洗,空白值才能降低至0.02以下,有利于測量樣品的準確性。
[1]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GB 3838-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GB 7494-87 水質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測定亞甲藍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7.
[3]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M].4版增補版.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84.
[4] 曹桂芳.全程序空白值批內標準偏差的簡易計算[J].江蘇環境科技:1993,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