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軍 嚴霞
28例小兒濕肺患者行骨科手術的麻醉體會
曹雅軍 嚴霞
目的觀察28例小兒濕肺患者行骨科手術的麻醉效果。方法將我院 2009至2010兩年來住院的 28例小兒濕肺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骨科手術后雙肺通氣和單肺通氣治療。比較兩組患兒麻醉后的血氧飽和度(SaO2)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結果手術 1h后,觀察組的 PETCO2顯著低于對照組,t=11.07,P<0.001;SaO2的差異沒有顯著性,t=1.04,P=0.309。術中吸痰 30s后,觀察組患兒的 PETCO2值顯著低于對照組,t=16.03,P<0.001;SaO2值顯著高于對照組,t=2.07,P=0.048<0.05。結論對小兒濕肺患者骨科手術行雙肺通氣對患兒呼吸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單肺通氣。
小兒,濕肺;骨科手術;麻醉
由于小兒身體機能發育不健全,小兒支氣管和氣管通常較細,傳統的成人濕肺的雙腔支氣管導管、填塞導管和單腔支氣管插管等治療方法不適用于患兒,容易造成較大的損傷,出現容易錯位、對位難和導管管腔易打折的問題[1]。因此,提高小兒濕肺手術患者的麻醉成功率對于小兒濕肺患者手術成功率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 2009~2010兩年來住院的 28例小兒濕肺擬行骨科手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15例,女13例。患兒年齡在 3~12歲之間,平均(5±3.1)歲。濕肺病程在 2月 ~10年之間,平均(4.7±3.6)年。患兒在我院行鎖骨骨折復位內固定術 9例、暴裂性脊柱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9例、肱骨骨折內固定術 5例、股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5例。
1.2 研究分組 采用完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 28例小兒濕肺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 14例。觀察組患兒進行手術后雙肺通氣治療。對照組采用手術后單肺通氣,另一側使用噴射高頻氧氣。其中 5例患兒采用右側濕肺術中左肺通氣,9例患兒采用左側濕肺術中右肺通氣。
1.3 麻醉方法 對于吵鬧不合作的患兒先進行基礎麻醉。之后肌內注射 5mg/kg的氯胺酮進行麻醉。對于配合麻醉的患兒無需基礎麻醉,可直接進行麻醉。采用 0.1mg/kg的咪達唑侖、2mg/kg的丙泊酚、4μg/kg的芬太尼、0.5mg/kg的阿曲庫銨。麻醉插管后采用 F18-20bpm、100%的氧濃度和 10m l/kg VT對患兒進行 IPPV通氣治療。
1.4 麻醉監測 采用美國 Philips MP30牌多功能監測儀進行 NBP、HR、ECC、PETCO2和 SaO2的連續監測,記錄患兒麻醉前、手術 1h和術中吸痰 30s后指標值。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s描述,采用 t檢驗進行比較,以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手術 1h和吸痰 30s后的SaO2和 PETCO2的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可見,手術 1h后,觀察組患兒的 PETCO2值顯著低于對照組,t=11.07,P<0.001;觀察組患兒的 SaO2值與對照組的差異沒有顯著性,t=1.04,P=0.309。吸痰 30s后,觀察組患兒的 PETCO2值顯著低于對照組,t=16.03,P<0.001;觀察組患兒的 SaO2值顯著高于對照組,t=2.07,P=0.048<0.05。
表1 兩組患兒手術 1h和吸痰 30s后 SaO2和 PETCO2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手術 1h和吸痰 30s后 SaO2和 PETCO2的比較(±s)
分組 手術 1h后吸痰30s SaO2 PETCO2 SaO2 PETCO2觀察組 97±2 5.4±0.67 98±3 5.4±0.67對照組 98±3 8.1±0.62 96±2 9.4±0.65t值 1.04 11.07 2.07 16.03P值 0.309 <0.001 0.048 <0.001
濕肺患兒手術麻醉過程中,容易出現膿性分泌物和血液反流,肺支氣管阻塞,造成二氧化碳蓄積和低氧血癥。因此,了解濕肺患兒手術麻醉后的通氣情況,促進術中血液正常流動和呼吸正常非常重要。有學者指出,對小兒濕肺患者進行支氣管麻醉有利于防止呼吸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比較了濕肺患兒麻醉后單肺通氣和雙肺通氣的通氣效果,發現雙肺通氣組在手術 1h后和吸痰 30s后的PETCO2顯著低于單肺通氣組,且吸痰 30s后觀察組患兒的SaO2值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與相關研究[1]結果是一致的。
對濕肺患兒麻醉過程中需要注意:首先,麻醉誘導一定要夠深度和平順,防止嗆咳導致呼吸道阻塞。其次,手術中也要注意隨時清理氣道的膿血和其他分泌物[2]。這對于手術的順利進行有關鍵作用。
[1] 魏國華.小兒單肺通氣的呼吸管理.中華麻醉學雜志,1992,12(曾):27-28.
[2] 徐啟民,李文碩.臨床麻醉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89.
441000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