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當今引起了廣泛的重視,歷史文化村鎮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其不可再生性使我們肩負著保護歷史的重任。對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重點是將文化和空間結合起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提出了“文化空間”這一概念,指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是一個集中舉行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也可定義為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古鎮的保護應先基于當地文化,在空間上實施與之相應的保護和更新措施,營造文化空間才能夠使古鎮不失歷史文化,恢復以往的生機活力。
本文以湖北省赤壁市羊樓洞古鎮為例,通過對古鎮傳統文化和空間要素形態的分析,找出文化對空間形態的作用與影響,探討作為文化載體的物質要素怎樣才能表達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文化風貌。
羊樓洞古鎮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南,距市城區26 km,緊臨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廣鐵路,為湘鄂交界之要沖,屬赤壁市趙李橋鎮(圖1)。古鎮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自然地理環境優良,呈現出“三山二水一鎮”的總體格局(圖2),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著名的“磚茶之鄉”。現存老街(明清石板街)一條,全長約400 m,街道兩側保留有清代、民國時期的住宅80余處。1996年羊樓洞老街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1 羊樓洞古鎮區位

圖2 羊樓洞古鎮格局
羊樓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古鎮空間的發展演變與茶文化亦不可分割,羊樓洞古鎮可以說是因茶而起、因茶而盛,古鎮和茶文化融為一體。
羊樓洞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幕阜山脈西段余脈的北麓,唐太和年間,當地就開始種植綠茶。特殊的地理環境是羊樓洞種茶、制茶的獨特條件,也是延續種茶傳統的自然基礎。明清之際晉商和粵商進入羊樓洞開始茶葉貿易,當地人開始新建房屋租予前來的商人,這些建筑即現在所保留在明清石板街上的前店后宅式建筑。在羊樓洞發展的鼎盛時期,天未黎明街上肩挑車載,人聲鼎沸,買進賣出,絡繹不絕。現在的明清石板街上深深的車輪痕跡依稀呈現著當時街市繁華的場景。茶鋪茶館隨之興盛:小茶鋪的門面不大,一家一鋪,以作零售茶葉生意為主,兼做茶葉加工和外銷。這種生活模式已成為當地一種傳統、一種文化遺產。明清兩代羊樓洞茶館林立,這些茶館成為交易洽談之場所,是當時商人和普通居民的理想去處;有的茶館還備有牌桌,一些婆婆、老翁及社會閑散人在茶館喝茶打牌。茶鋪和茶館文化是羊樓洞最有特色的文化,表現出當地人生動的經商、生活狀態。
綜上所述,羊樓洞的文化具有雙重性,采制茶的傳統是羊樓洞當地居民傳承下來的,而茶葉貿易及與之相關的商貿文化則更多是晉粵商人在進入羊樓洞之后帶來的外部文化,他們的進入同時也影響了羊樓洞當地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特征成就了古鎮的格局、街巷和前店后宅的建筑形式。
時間的流逝和戰爭的破壞使羊樓洞當年的繁華已不復存在(圖3)。古鎮格局仍在,但山體植被已不是茶樹,因為羊樓洞茶廠已外遷至趙李橋鎮,當地居民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制茶活動因沒有競爭力已無市場可言。古鎮因基礎設施不完善,水系統正在遭受污染。古鎮的老街現以居住性質為主,兩側的建筑大部分保留原貌,有少數已經破敗或者因燒毀而新建,另有一部分在其內部進行改造。鎮上的主要商業和服務設施轉移到新街——觀音街上,當地居民多放棄了老街上住宅條件較差的房屋,在新街上另辟新居,目前老街上的居民多為子女在外打工的老人以及留下的孩童,導致形成目前蕭條落寞的街巷景象。沒有人的使用和保護,加速了老街的破敗,古鎮老街保護更新要求迫在眉睫。

圖3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
整體性保護原則一方面是指把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空間要素的保護結合起來。根據對羊樓洞古鎮的文化分析,得知古鎮文化主要由采制茶的傳統文化、茶市文化、茶館文化組成,在保護過程中要關注體現文化的居民活動,使文化活動能夠在古鎮中開展,活態的發揚下去,這是古鎮恢復活力的根本;對建筑的保護改造正是以文化為依托,建筑的功能應適合活動的發生,使文化和空間成為一個相互交融的整體。另一層面,整體性保護應包含古鎮的自然風貌、格局、街巷及單體建筑、建筑細部等,這些都是構成古鎮文化環境的重要元素,因此從宏觀到微觀都應得到重視。
古鎮的保護必須保證其真實性。在傳統文化層面,保證文化的真實性是對居民歷史記憶的尊重。真實性原則要求在進行古鎮保護更新之前,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古鎮文化作為保護更新的依據;在物質層面,要求真實的保護當地空間格局、建筑環境以及建筑內部空間和細節等,不主觀臆造本不屬于該地的物質空間。另外,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即使有文化的變遷,這種變遷也應該是真實的,符合文化發展規律以及是當地居民群體自然發展而選擇的。有的村鎮為發展旅游業在沒有深入研究當地文化的情況下盲目改造以及強加入表演式的文化活動,這不是有效的保護更新,而是對傳統地域文化的破壞。
古鎮是不斷發展的有機體,其保護模式不同于文物保護。古鎮在發展過程中與自然融為一體,不斷上演居民的生產生活行為,經過時間的累積他們共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這一整體依然要不斷向前發展。可持續性原則要求保護更新應符合古鎮的發展規律,盡量使古鎮居民維持原有的自然生活狀態。古鎮的保護更新是為了使居民重新拾起快消逝的文化、在此地沿著原來的生活軌跡更加好的生活下去,因而文化在居民心中的重新定位、強化和古鎮空間形態的更新都要以已經存在的歷史文化和空間為基礎,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同時保護更新之后的古鎮應該適應居民對未來生活的新的需要,為古鎮的未來的發展提供合理的精神和物質上的保證。
空間形態是從當地文化中衍生出來的,因此空間形態能反映出傳統文化的氛圍。通過對古鎮傳統文化及保護更新原則的分析,本文提出營造文化的空間保護規劃策略如下:
(1)嚴格保護古鎮整體環境格局,在松峰山逐步恢復茶樹種植傳統,整治處于污染之中的松峰港,增加市政設施,解決污水排放和垃圾處理問題。
(2)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和向當地人咨詢獲得當地關于種植、采摘、制作茶葉的方式和方法。盡管復興羊樓洞的制茶產業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羊樓洞作為茶葉的最初產地可以通過圖片、工具的展示、親身體驗展示當地的茶葉采制淵源,并提供精致的手工制作的茶葉。
(3)茶文化是羊樓洞的特色文化,茶鋪作為茶市文化的載體是當地的精神文化核心,是羊樓洞傳統文化與物質空間結合的重要的切合點。通過對老街兩旁建筑的功能置換重新恢復老街的商業功能,把家庭作坊這一特色的場所和茶鋪結合起來。統一老街沿街建筑界面形成連續的視線景觀。在人流匯集處增加節點和開敞空間,配以相關文化的雕塑訴說當地文化。
(4)在走訪中發現茶館這一休閑空間受到當地居民懷念,搜集關于羊樓洞茶館的經營方式和特色對其更新,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空間。不管是在古鎮曾經繁華時期的商業街道還是在更新之后,這一空間都可讓人們體驗到羊樓洞居民曾經的日常生活狀態,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建筑空間的持續發展及有效利用。
文化空間是由古鎮傳統文化體現的空間要素。傳統文化是古鎮發展的隱形脈絡,潛在的影響著古鎮發展過程中空間要素的營建,在古鎮保護更新中傳統文化的保護為古鎮的物質形態注入了精神實質,在文化根基上的物質保護才可能營造出生機勃勃的古鎮。
在古鎮保護更新設計中,找到文化與物質空間要素的關系可作為一種有效方法。設計之初應研究當地的傳統文化,找到古鎮的哪些要素正在或者曾經反映著這種文化,提取要素特征,順應古鎮的發展規律來改造更新,依據整體性、原真性、可持續性保護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并傳承當地傳統文化。
[1]趙勇,駱中釗,張韻.小城鎮建設設計叢書——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與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3-15
[2]李玉臻.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文化空間研究[J].學術論壇,2008(9):178-179
[3]馮金平.赤壁茶與茶馬古道[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