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繼紅,魏慧玲
(焦作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南焦作454152)
當前,我國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新民居建設規劃對于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具有重大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而且也將帶來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公共事業的快速發展。
新民居建設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當地傳統的建設模式。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新社區建設、空心村整治、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性整治等形式[1];整治村容村貌,整理廢舊坑塘和露天糞坑,打通鄉村道路和硬化村內主要道路,配套建設供水措施、排水溝渠及垃圾點,合理規劃公共設施等;整治后的村莊要安全經濟美觀、富有地方特色。
我國的城市化具有后發和趕超的性質,如果僅依靠市場自發成長,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時間會很漫長。為了加速推進現代化,采用由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導,通過多種形式扶助和引導發展并取得成功。
在新民居規劃建設方面,同樣應該注重發揮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統籌配置資源,實行一定程度的向農村傾斜政策,大力扶助農村現代化發展。貫徹一系列的保護農業用地,保護農產品價格等法規。健全管理機構,完善投資機制。
新民居規劃應當重視民眾參與,提高規劃建設實施的可行性,克服設計的過度理想化,提高規劃的質量,較好地體現規劃的民主性、科學性,避免隨意性,為建設和管理提供依據。
在市場經濟下,城市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無限度地擴張則導致空間結構的失衡。在充分發揮城市優勢的同時,帶動鄉村的進步,使城鄉協調發展。
現代村鎮的空間已經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要在區域范圍內進行統一規劃布局[2],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要把握農村人口和村莊數量逐步減少的趨勢,合理確定新民居規模,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一方面要考慮擴張的地理方向,基本農田;另一方面要考慮本身是否有適合發展工業的土地;在規劃中重視交通規劃,完善的交通系統可以降低城市的聚集性對工業的吸引力,使得經濟增長的集約化效果在小規模地區體現。
新民居未來的發展應當根據當地的情況加以調整,以求規劃更符合實際。同時要注意房屋建筑的造型與風格,應吸收當地民居的傳統特色,使之具有“鄉味”;建筑用材盡可能使用當地建材。建設既要具有時代特征,又要保持鄉土氣息。
滿足實際需要,反對盲目照抄照搬城鎮建設。不要盲目拆除房屋,不搞大拆大建。以改善農民最迫切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現階段新民居多是在農村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建設,道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
(1)缺少硬化路面,缺少必要的照明設施。缺少道路綠化;(2)缺乏道路交通管理設施,缺少必要的交通標志,路面緩沖設施和交通信號燈,存在安全隱患;(3)過境路路基遠遠高于村莊內部宅基地標高,沒有系統的排水設施,降雨時極易形成內澇;(4)路網規劃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多采用單一的方格式路網結構。
新民居道路整治技術要點主要有:
(1)硬化路面寬度,構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統,在道路兩側設置排水溝渠并且要根據當地降雨量計算確定其斷面;(2)道路標高應統一設計,要低于兩側住宅基地場院標高,人流密集路段應設置交通限速標志及減速坎,保證安全;(3)主要道路交叉時應盡量正交,必須斜交時,銳角應大于45度;(4)避免過境路穿越,必須穿越時,兩側建筑物須根據相關規范滿足安全要求,并設置交通安全設施標識[3]。
現狀給水問題主要體現在:
(1)飲水安全性差,由于環境改變、人為因素以及水源安全防護不規范等問題,導致飲水不安全;(2)水文條件較差,氣候變化導致河流及地下水減少造成居民飲水困難。
針對以上問題,應當進一步加強給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實現集中給水,加強對水源的衛生防護,水源周圍20~30 m范圍內綜合整治環境衛生;對于淡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可建造人工水窖收集雨水,作為補充水源。
我國大部分村莊沒有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系統,污水隨意排放,排水溝為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并通過下滲方式進入地下水系統,大大影響了飲水安全。排水系統不完善還表現在村莊豎向工程方面,住宅、庭院基地標高任意設置,沒有與村內道路、排水溝統一考慮。
農村排水整治措施主要有:
(1)整治排水工程,逐步實現“雨污分流”,污水通過氧化塘生物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溝渠或農灌;(2)排水溝渠要充分結合地形,使雨水及時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體;(3)豎向工程要統一考慮和設計,嚴格限制宅基地標高任意設置。
不科學的垃圾處理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許多農村都沒有集中的生活垃圾堆放點,垃圾隨意堆放,經過簡易處理的垃圾,也往往是填埋在沒有經過地質條件論證的土坑里,并造成土壤污染。新民居垃圾收集可采用“戶收集—村集中—鄉處理”的模式。垃圾收集點的建設做到防雨、防滲,保持周圍環境整潔,與村容村貌相協調。如果新民居內需要設置垃圾填埋場,應在上位區域統一規劃的基礎上,經過環境保護工程設計后方可設置(如圖1)。

圖1 環保型垃圾填埋工程設計示意
新民居的生態建設主要指:充分利用路旁及宅間空地,種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作物等綠色植物;多種新型能源并舉,利用太陽能、沼氣、生物制氣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燒柴草和煤炭,減少對空氣和環境的污染;農作物秸稈還田、制氣或作為禽畜飼料,有機生活垃圾還田或作為禽畜飼料,重視資源循環利用等。
新民居的環境建設:要注重環境的整體性、文化性和公眾性,不宜刻意設置大型集中公共綠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進行綠化,盡量利用現有山林等進行綠化布置,以形成與自然環境緊密相融的田園風光(如圖2)。有條件的村莊還可以結合村內古樹設置小型的綠地,建設休閑小廣場。

圖2 田園風光新民居設計示意
新民居防災減災規劃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澇方面的規劃措施。在新民居規劃建設中,要高度重視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災隱患;要根據新民居周圍的地形地勢,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減少洪水、颶風等自然災害給村民生命財產構成的威脅;新房的建設要符合當地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學等公共建筑要避開存在地質隱患的地段。
新民居規劃建設的其他方面,如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特殊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切合實際的可行性方案進行規劃和指導[4]。
新民居規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應當循序漸進,不斷的自我完善,尋找適合我國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的規劃之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的繁榮發展。
[1]方明.農村建設中的村莊整治[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2]張國興.村鎮規劃[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8
[3]朱建達.村鎮基礎設施建設與規劃[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4]吳遠彬.新民居建設實用技術叢書[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