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峰,張會芝,祖鵬婧
2010年1月,全國護理工作會議上,衛生部副部長提出,自2010年開始,通過開展“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為主題,以“病人滿意、政府滿意”為目標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在活動的規范中,其中一條規定為陪護率小于10%,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家屬有一定的陪護意愿,但是陪護家屬有一定的壓力[1]。有一部分家屬和病人存在不理解。為了解家屬的陪護需求和原因,以便更有效地與家屬溝通,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減輕病人在住院期間家屬的負擔,特進行此次調查研究。
1.1 調查對象 122例病人中,男68例,女54例;年齡 4歲~87歲(57.0歲±21.4歲);有精神疾患 5例,病重 4例;病人入院時間10.0 d±19.6 d;陪護天數為 0 d~210 d(9.4 d±23.3 d)。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評分為0分~100分(57.02分±33.41分);有陪護的為 90例,無陪護的為 32例;護理級別:一級58例,二級 64例。陪護人員情況:配偶 42例,子女53例,親屬和朋友26例,其他1例。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于2010年4月對1家積極響應“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三級甲等醫院的試點和非試點病房進行調查。由調查者將調查問卷發放到病人的家屬手中,向家屬解釋其目的和填寫注意事項,無陪護人員的,在探視時間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為自設問卷,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為病人的一般資料和病人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進行評分)及陪護意愿;第2部分為陪護或探視家屬填寫部分,主要包括填寫問卷的家屬與病人的關系、陪護意愿及原因等。共調查10個病房,其中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試點病房(簡稱試點病房)5個,非試點病房 5個。共發放問卷125份,有效回收122份。
2.1 病人在住院期間的陪護意愿 病人在住院期間愿意有人陪護為104例,不愿意人陪護的為18例,病人最期望的陪護人員是:配偶43例(35.2%),子女32例(26.2%),親屬25例(20.5%),護工或保姆4例(3.3%),其他18例(14.8%)。
2.2 陪護人員陪護意愿 有119例有陪護意愿,占95.2%。對于病人在住院期間不要留陪護的態度,有76例表示不能同意,占60.8%。家屬認為需要陪護的原因和不愿意陪護的原因分析見表1。

表1 家屬認為需要陪護和不愿意陪護的原因(n=122)
2.3 家屬和病人陪護原因的相關分析 病人是否有陪護與病人的護理級別明顯相關(相關系數為0.337,P<0.001),與病人的自理能力明顯相關(相關系數為0.354,P<0.001),是否試點病房密切相關(相關系數為0.287,P=0.001)。家屬是否愿意陪護與的護理級別、病人的入院天數、術后天數、陪護天數等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病人的自理能力相關(相關系數為0.197,P=0.028)。
醫院陪護家屬給臨床管理帶來一定的難處[2],而護士做好病人的臨床基礎護理工作,可以減輕家屬的負擔,不用在病人住院期間進行全程陪同或另外雇請護工,可以安心的生活和工作,并且可以減少住院期間的花費,所以優質護理服務試點病房減少全程陪護率,并且不影響在住院期間的服務質量和內容。醫院以往的床護配比中,臨床護理人員的配置無法滿足病人的需求[3],所以家屬會選擇在醫院陪護或聘請護工。在此次調查中,病人本人有陪護意愿的有104例,占83.2%;家屬中有119例填寫有陪護意愿,占95.2%,并且有46.4%的家屬表示,陪護的原因為病人在住院期間提供生活幫助。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回歸護理本源,這是病人的期望,也是每個護士的職責。在對病人進行生理、心理、社會全方位照護的過程中,基礎護理是前提,但由于長期以來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基礎護理工作一直做得不夠好[4],所以在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始階段,病人和家屬的陪護意愿仍比較強烈。
病人在住院期間希望陪護的人員中,配偶和子女的比例占60.0%,表明病人在住院期間對家屬的心理需求,并且病人的陪護需求與病人的護理級別和自理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對于病情較重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病人,護士更應注重與其家屬和親友友好交往,加強對病人的心理支持,有助于病人感受友情、愛心和溫暖,增加生活的信心[5]。并且注意護理過程中對病人的心理護理。
4.1 護理改革要點面結合 在試點病房中,床護比增加,可以減輕病人家屬的身體和經濟負擔。有研究顯示,不同病種類同一護理級別直接護理的時間是不同的[6]。建議護理管理者針對不同病種的病房,根據實際需要分配護理人力,而不僅僅是根據床護比,作為病房的護理管理者,對有限護理人員的合理利用及調配是確保基礎護理工作做到位的先決條件[7],合理安排護理人員,進行科學排班,滿足病人的需求。
4.2 病人和家屬仍有較強的陪護意愿 病人和家屬對現在的優質護理服務不了解,認為在住院期間應有家屬或護工人員提供生活照顧,因此臨床護理人員在現階段,加強對病人和家屬的宣教,也要以實際的護理工作為基礎,解除病人和家屬的顧慮,且切實感受到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提高他們對醫院和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4.3 病人和家屬希望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 病人的配偶和子女是病人在住院期間強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統,特別是病情較重和生活自理能力較低的病人,建議護理管理者針對不同病人,可以通過“預約聆聽”“呼喚式護理”“個案照護”“感知行動”等創新服務舉措引導護士主動接近病人,到病人床邊感知病人的生理、心理等需要,及時給予各種幫助,從而讓病人得到滿意服務[4],另外,制定貼近病人需求的探視制度,滿足病人和家屬的心理需求。
[1] 李琛,杜琳,劉鵬飛.醫院陪護家屬壓力與應對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8(8B):2133-2134.
[2] 李錦娜,楊仲毅,李雪梅,等.病房家屬陪護的管理體會[J].全科護理,2010,8(6A):1464-1465.
[3] 李運梅,陳靜,何冰,等.醫院陪護人員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8,22(10B):2704-2705.
[4] 李惠玲,楊惠花,眭文潔,等.建立“心中有病人”的基礎護理服務鏈[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4):25.
[5] 修曉燕.住院病人的心理護理體會[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4):366.
[6] 周素鮮.不同病種類病人直接護理時間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1997,12(7):11-12.
[7] 李葆華,祖鵬婧,趙艷,等.落實“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護理人力資源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