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華 湯文俊 秦賢舉
·病例報告·
胰腺癌合并血小板減少一例
朱強華 湯文俊 秦賢舉
患者男,72歲。因納差1月余,嘔吐1日于2011年1月25日就診。患者就診前1月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納差、劍突下不適并伴有惡心、嘔吐,無反酸,無嘔血、黑便,無腹痛、腹脹等其他不適。就診前出現(xiàn)劇烈嘔吐,遂急診入我院。實驗室檢查:CEA19.23 ng/ml,CA19-9 1693 U/ml;血小板80×109/L。CT提示:胰腺體尾部腫塊影,胰腺癌可能,累及胃,膽囊泥沙樣結石。入院后多次復查CEA、CA19-9,均進行性增高,血小板進行性下降,最低至29.40×109/L,但白細胞和紅細胞系均一直在正常值范圍,凝血功能亦正常,予以升血小板藥物及激素治療后無明顯緩解。2011年2月10日行骨髓穿刺+活檢,診斷: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略降低,未見腫瘤細胞。逐考慮患者為消化系腫瘤并發(fā)血液綜合征。經(jīng)輸注血小板糾正血小板減少后于2011年2月18日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胰腺癌已侵及周圍組織,無法切除,遂行胃空腸轉流手術。術后患者恢復好,予以出院。
討論血小板減少癥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由惡性腫瘤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比較少見。但近年來,腫瘤合并血液疾病多有報道[1],其中,由消化系腫瘤引起的則被命名為消化系腫瘤合并血液綜合征,系指消化系腫瘤,如胃癌、結腸癌、胰腺癌、肝癌及膽囊癌等伴有的微血管病性溶血、血液細胞成分增多或減少所引起的類似于血液病的一組綜合征。主要有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癥、類白血病反應、嗜酸粒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紅血血母細胞性貧血、血小板增多癥、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血管內(nèi)凝血、纖維蛋白溶解等表現(xiàn)。其中表現(xiàn)為血小板減少又被歸類為繼發(fā)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具體機理目前仍不詳,但常可導致嚴重的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進而導致患者死亡[2]。
本例患者一般情況好,多次復查血常規(guī)中白細胞及紅細胞計數(shù)均正常,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略降低,未見腫瘤細胞,發(fā)病前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無反復出血史及出血傾向,亦無藥物過敏史及放化療藥物使用史,結合相關文獻報道,考慮其血小板減少的原因為胰腺癌免疫性引起的微血管血栓形成,大量消耗血小板導致。我們從該病例中得到的經(jīng)驗是:腫瘤患者需注意血常規(guī)中的血小板計數(shù),如發(fā)現(xiàn)繼發(fā)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并復查確認后,首選手術治療原發(fā)灶,術前可用輸注血小板來迅速提升血小板至手術安全范圍。若腫瘤轉移則可在放化療控制腫瘤的基礎上選擇干擾素來提升血小板,治療以控制腫瘤為主,避免使用糖皮質激素。
[1] 聶磊,王云梅,劉敏,等.32例初發(fā)初治晚期惡性腫瘤合并血小板減少臨床分析.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0,18:800-801.
[2] 楊哲, 顏廷秀, 韓俊慶.23例惡性腫瘤合并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臨床分析.現(xiàn)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08,2:104-105.
2011-06-28)
(本文編輯:呂芳萍)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1.05.026
200235 上海,上海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