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漂 (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 311201)
手足口病(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為探討其臨床特點,筆者對2008年5-10月收治的30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病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0例中男性172例,女性128例;本地人口98例(32.7%),流動人口202例(67.3%)。發病月份:5月48例(16.0%),6月121例(40.3%),7月127例(42.3%),8月4例(1.3%)。發病年齡:50天~,212例(70.7%);3歲~,54例(18.0%);5~11歲34例(11.3%)。其中復發6例(2.0%),疑似重癥5例(1.7%),重癥2例(0.7%)。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臨床診斷標準。
1.2 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有口腔皰疹及手足部典型皮疹295例(98.3%),臀部皮疹204例(68.0%),軀干皮疹52例(17.3%),膝部皮疹18例(6.0%);發熱285例(95.0%),伴咳嗽56例(18.7%),伴腹瀉32例(10.7%)。X線胸片示有點片狀或片狀陰影156例(52.0%);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增高106例(35.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58例(19.3%);腦電圖異常18例(6.0%);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85例(28.3%)。其中疑似重癥及重癥的7例患兒由本區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采用統一試劑進行病原學檢測,以PCR法檢測患兒咽拭子及肛拭子,均提示腸道病毒71型(EV71)陽性。
1.3 治療及轉歸 300例患兒均予以利巴韋林、痰熱清注射液治療;C反應蛋白、血常規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升高的患兒予以抗生素治療;疑似重癥及重癥患兒予以甲潑尼龍、甘露醇及丙種球蛋白等治療。治愈299例(99.7%),未留下后遺癥,死亡1例(0.3%)。
HFMD是好發于夏季的傳染病,發病以5歲以下小兒為主,特別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易發展為重癥。本組多見于3歲以下患兒,以流動人口為主,可能與流動人口人群相對聚集,個人衛生相對較差,導致接觸、呼吸道及糞-口傳播途徑明顯增加有關。發病時間集中在六七月份。本病屬自限性疾病,一般病例癥狀輕微,僅表現為發熱,手足臀部皮疹,或輕度肝損害、心肌細胞損害及肺部點片狀陰影,經抗病毒、預防感染及對癥治療,一般1周左右可治愈。本組病例以口腔皰疹及手足皮疹為主,臀部皮疹也達半數以上,95.0%伴發熱,治愈率高達99.7%。國內引起HFMD的病原體主要是EV71和CoxA16,而EV71是引起重癥HFMD的主要病原體。同種病毒感染后,IgG抗體可持續多年或終身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同型的病毒機會少。本組有6例復發患兒,飲食狀況均較差伴營養不良,考慮是不同型別或組別的病毒感染。
神經源性肺水腫是指在無原發性心、肺、腎等疾病的情況下,由顱腦損傷或中樞神經系統其他疾病引起的突發性顱內壓增高而導致的肺水腫。臨床上以急性呼吸困難和進行性低氧血癥為特征,類似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但在早期僅表現為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等非特異性臨床表現,胸部X線檢查也常無異常發現或僅有雙肺紋理增粗、模糊,使得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待出現皮膚蒼白濕冷或瀕死感、雙肺濕啰音、粉紅色泡沫痰、嚴重低氧血癥或胸部X線檢查雙肺大片浸潤影時,雖易明確診斷,但已屬疾病晚期,救治成功率很低,病死率高達90%[1]。本組有1例神經源性肺水腫患兒,發病早期僅表現為發熱、皮疹、抽搐,待出現典型臨床表現時經搶救無效死亡。
EV71感染者皮疹較少,如并發肺水腫則搶救成功率較低,更多觀點認為是由于顱腦損害及全身炎癥反應引起的神經源性肺水腫。中樞性肺水腫進展迅速,對疾病的預后產生重要影響,一旦出現肺水腫或下丘腦其他表現,應高度重視,及時干預和治療,以降低患兒病死率[2]。本組7例疑似重癥及重癥患兒,病原學檢測均提示EV71陽性,經相應治療后痊愈6例。我們體會,HFMD患兒一旦有重癥傾向,出現以下表現中的一項,如高熱持續不退難以用常規降溫法降溫,發熱伴頭痛、嘔吐尤其四肢不自主抖動、肢體無力,發熱伴精神萎靡或抽搐,呼吸節律不整、頻繁出現嘆氣,陣發性四肢末梢濕冷及血壓或血糖增高等表現,應及時按照重癥酌情進行干預,可減少發展為重癥的幾率,降低患兒病死率。
[1]蔡栩栩,劉春峰,刑艷玲,等.重癥手足口病(附三例報告)[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6,13(6):556.
[2]Chang LY,Hsia SH,Wu CT,et al.Outcome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s with or without stage-based management:1998 to 2002[J].Pediatr Infect Dis J,2004,23(4):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