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敏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近年來常見的一種多種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主要好發于夏秋季,但冬季仍可多見,多數患兒突然起病,患兒伴有發熱,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部位,但病毒會侵犯心、腦等重要器官,如有嚴重并發癥者可引起死亡,應引起重視。現將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確診的HFMD 55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患兒55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齡6個月~6歲,其中5歲以下患兒53例。
1.2 臨床表現 表現為發熱、哭鬧、精神萎靡,厭食或少食,流涎流涕;多在皮疹出現前1~2 d發熱,多持續2~3 d熱退,全部患兒見手、足、口皰疹,其中27例同時有臀部皰疹,皰疹數量從數個至幾十個不等。口腔黏膜疹出現的較早,主要位于舌咽、軟硬腭、唇頰黏膜,起初為紅色斑丘疹,周圍有紅暈,逐漸形成皰疹,皰疹破潰后形成潰瘍,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斑丘疹在一周左右由紅變暗,然后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渾濁液體,較水痘皮疹小,質較硬。手、足、臀等部位的皰疹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皮疹均在2 d內出齊,3~4 d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著及瘢痕[1]。
1.3 輔助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在(10~24.8)×109/L有20例,其余正常。心肌酶譜:AST增高(38~4 651 U/L)16例,LDH增高(343~11250 U/L)20例,CK-MB增高(28~120U/L)10例。心電圖3例,2例示竇性心律不齊,1例示竇性心動過速。頭顱MRI 10例,1例示延髓及橋腦的后部見左右對稱分布的異常信號影,邊緣模糊,境界不清,范圍約0.6 cm×1.0 cm×2.4 cm,在T2W1及FLATR上呈稍高信號,在T1W1上呈等信號,在DW1信號無明顯增高,余未見異常。
本病為病毒感染,主要以抗病毒、對癥治療為主,給予靜脈或口服利巴韋林、維生素B、維生素C等,合并感染者給予抗感染治療。發熱患兒者,體溫<38.5℃,給予物理降溫;體溫>38.5℃,可予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治療。伴皮膚瘙癢者,給予爐甘石洗劑治療。在患病期間,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并做好手、足、口腔衛生預防交叉感染。口腔皰疹破潰者可于進餐前后予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進食流質或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合并腦炎者可予20%甘露醇降顱壓,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甲強龍,營養腦細胞,補液及對癥等綜合治療[2]。本病預后良好,輕者1周內痊愈,3例并發病毒性腦炎者于7~10 d痊愈出院,臨床沒有死亡病例發生。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足底、口腔黏膜上發生水皰為特征的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其病原體已證實有柯薩奇病毒 A 組16、4、5、7、9、10 型,B 組 2、5、13 型;埃可病毒和腸道病毒71型,其中以EV71及Cox A16型最為常見。可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腸道病毒,最常見為CoxA16及EV71型[3]。人對Cox-A1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免疫力,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易在夏秋季流行,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病毒的各型間無交叉免疫。由于本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可在短時間內引起大流行,常在托幼所機構發生聚集發病現象。皰疹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糞便中病毒的含量也很大。傳染途徑主要為呼吸道,亦可由被污染的物品經口感染[4]。感染病毒后經5~7 d的潛伏期在腸壁細胞中增殖,進入血液后在易被壓迫的部位如手、足,自血流中游離出來在這些部位的細胞中增殖并引起病變。發熱是手足口病常見的首發癥狀。初始癥狀為低熱、食欲減退、不適并常伴咽痛。發熱1~2 d后出現口腔潰瘍,開始為紅色小皰疹,然后變為潰瘍。1~2 d后可見皮膚斑丘疹,常見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見于臀部、肛周。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
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發熱多于皮疹之前,以中低熱為主;皮疹多好發于手掌、足底、口腔黏膜,初為玫瑰色斑丘疹,部分轉為皰疹,周圍繞以紅暈,易于診斷,本病需注意與水痘、皰疹性咽峽炎等出疹性疾病鑒別;并發癥中主要并發病毒性腦炎3例,表現為嗜睡、精神食欲差、持續發熱、嘔吐、驚厥;該病目前無特效的病因治療,治療方面主要以抗病毒、對癥治療為主,做好小兒衛生、幼托所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因此應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患者,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及個人衛生;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保持居室清潔,空氣應新鮮,溫度適宜;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方可傾倒;與患兒接觸過的人員應即在流水下多洗手以防感染;及時發現疫情、及時隔離;托幼、學校等單位做好體檢,發現疑似患者,及時隔離治療;醫院應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4];總之,預防本病的傳播流行主要是及時發現并隔離患兒,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個人衛生,加強疫情報告,給予綜合治療,手足口病完全可以得到有效預防及控制。
[1]錢翠香.小兒手足口病50例臨床分析.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8,4(15):36-37.
[2]黃小鳳.小兒手足口病37例臨床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0(29):2481-2482.
[3]路軍英.小兒手足口病60例臨床診治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09,4(24):84-85.
[4]陳冉冉.小兒手足口病86例臨床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8):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