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內的不穩定斑塊破裂或糜爛,繼發斑塊表面血栓形成,造成血管腔完全閉塞,引起所供應心肌缺血壞死,發病迅速、死亡率高。所以,早期再灌注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首要方法。而由缺血心肌再灌注損傷所引發的嚴重心律失常,成為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1]。各種快速、緩慢性心律失常均可出現,應作好相應的搶救準備[2]。我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救治經尿激酶溶栓再灌注治療后出現RA患者52例,應用胺碘酮治療后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2例RA患者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30~74歲,平均61.8歲。均符合WHO規定的AMI診斷及全國溶栓治療標準[3]。排除標準:①竇性心律≤50次/min。②Ⅱ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③甲狀腺功能障礙、碘過敏。④病態竇房結綜合征。⑤肺纖維化、肝硬化患者。⑥雙束支傳導阻滯(除非已安裝起搏器)。梗死部位:下壁13例,下壁加右室8例,廣泛前壁16例,前壁9例,其他6例。心律失常類型:頻發室早加短陣室速29例,持續性室速9例,室顫3例,房顫5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6例。
1.2 方法 在鎮靜、吸氧、持續心電監護下,所有患者應用尿激酶150萬U加生理鹽水100 ml,30 min內滴完。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后,給予負荷量的胺碘酮150 mg加生理鹽水20 ml,靜脈推注不少于10 min;如病情需要,10~15 min后再給予1.5~3.0 mg/kg。負荷量后即開始給予維持量,1.0 mg/min持續泵入,6 h后改為0.5 mg/min持續泵入,一般維持24~48 h,總量不超過2400 mg。以后口服胺碘酮,開始600 mg/d,7 d后減為400 mg/d,連續7 d后再減為200 mg/d,根據病情維持2~6周。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 5~7 d內持續心電監護,每天至少上午及下午各記錄心電圖1次,病情變化時隨時記錄。監測患者血壓、心律、心率、脈搏及出入量等。判斷療效的標準有療效顯著、療效一般、無效。療效顯著:2 h內恢復為竇性心律,24 h內無復發。療效一般:室早明顯減少但24 h內未消失;室速、室顫及室上速12 h以內未完全消失。不能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2.1 臨床效果 本組52例患者中,療效顯著者32例;療效一般者17例;無效3例,其中1例為室顫反復發作,經藥物治療及電除顫均不能糾正,最終因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2.2 不良反應 1例患者出現靜脈炎,停藥后經過物理治療,癥狀逐漸消失。2例患者出現低血壓,降至80/55 mm Hg,減少胺碘酮給藥劑量后,血壓逐漸升至正常。
缺血心肌再灌注過程中出現的心律失常,稱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其發生機制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再灌注心肌之間動作電位時程的不均一性。②再灌注心肌動作電位后延遲后除極的形成。③自由基導致的心肌細胞損傷、ATP生成減少、ATP敏感性鉀離子通道激活等引起心肌電生理特性的改變。④再灌注可使顫動閾降低。⑤與體內一氧化氮水平下降有關[4]。上述特點決定了RA具有復雜多樣的電生理特性,它可表現為多種形式,而以室性心律失常為多見,尤其是室速、室顫,具有極高的猝死風險。胺碘酮以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為主,同時具有Ⅰ、Ⅱ、Ⅳ類多種藥物的電生理特性,這使其成為一種廣譜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的電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抑制竇房結和房室交界區的自律性,減慢心房、房室結和房室旁路傳導,延長心房肌、心室肌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延長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應期[5]。在臨床中,胺碘酮廣泛應用于各種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本組入選的患者均符合胺碘酮的治療范圍。所以,從本研究中不難看出,胺碘酮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時,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而且安全、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 張恩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醫學綜述,1997,3:305.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95.
[3]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參考方案.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328.
[4] 金惠銘,王建枝.病理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9-150.
[5] 宋文宣,李德愛.實用心血管藥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09.